-
>
論中國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同盟的真相:美國如何秘密統治日本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真相:永不褪色的國家記憶 版權信息
- ISBN:9787229129606
- 條形碼:9787229129606 ; 978-7-229-12960-6
- 裝幀:105g銅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真相:永不褪色的國家記憶 本書特色
本書是一部弘揚愛國主義、民族精神的珍貴歷史文獻。
1931年底,“國際聯盟”成立了以英國人李頓為首的調查團,到中國調查“九一八事變”的真相。由于日本人的嚴密監控,東北民眾無法與李頓調查團接觸。沈陽“九君子”冒著生命危險搜集了大量證明日軍侵略中國的資料,命名為《真相》遞交給調查團,為國聯確認日本侵略提供了重要依據。
《TRUTH(真相)》內容豐富,以敵偽報刊等材料為證據,“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成為戳穿日本散布的謠言的鐵證。《TRUTH(真相)》包括“說明書”“證據匯編”兩個部分。
(一)“說明書”分三部分:*部分關于“九一八”事變的事實和證據。(圖像冊 No.2~ 5、7、15,實證“九一八”事變完全實現了日本人預先制訂的侵略計劃。因此,日本人必須對違反《非戰公約》《九國條約》和《國際聯盟盟約》負責。)
(二)關于日本侵犯中國東三省行政主權和領土完整的事實和證據。(圖像冊 No.20~ 26)本書是一部弘揚愛國主義、民族精神的珍貴歷史文獻。
1931年底,“國際聯盟”成立了以英國人李頓為首的調查團,到中國調查“九一八事變”的真相。由于日本人的嚴密監控,東北民眾無法與李頓調查團接觸。沈陽“九君子”冒著生命危險搜集了大量證明日軍侵略中國的資料,命名為《真相》遞交給調查團,為國聯確認日本侵略提供了重要依據。
《TRUTH(真相)》內容豐富,以敵偽報刊等材料為證據,“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成為戳穿日本散布的謠言的鐵證。《TRUTH(真相)》包括“說明書”“證據匯編”兩個部分。
(一)“說明書”分三部分:*部分關于“九一八”事變的事實和證據。(圖像冊 No.2~ 5、7、15,實證“九一八”事變完全實現了日本人預先制訂的侵略計劃。因此,日本人必須對違反《非戰公約》《九國條約》和《國際聯盟盟約》負責。)
(二)關于日本侵犯中國東三省行政主權和領土完整的事實和證據。(圖像冊 No.20~ 26)
其中包括目錄和具體證據,共75條。證據與前面的目錄按順序一一對應,一目了然,特別是一些中文證據還翻譯成了英文,這些詳實、系統的證據真實記載了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后關東軍的各種命令、布告、新聞報道以及當事人的目擊證言和大量真實照片的原件,這些證據也揭露了日本欺騙世人的種種謊言。
“九君子”成員大多留過學,法理意識極強,他們依憑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愛國情懷,采取“以子之矛刺子之盾”的策略方法,對敵寇的野蠻行為做出“診斷”,實質上是以法律為準繩,做出的法律判決,為國聯所接受,所認定,并以此贏得國際社會的同情和支持。
本書將這些從日內瓦聯合國歐洲總部圖書館拍攝回來的影印資料翻譯整理、制作出版,藉此保留這份珍貴的歷史文獻供研究者使用;同時加入了若干當事人回憶文章以及當代學者的對此事的研究成果,以紀念那些為民族解放事業做出貢獻的先烈、激發當代讀者的愛國主義情操。
真相:永不褪色的國家記憶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弘揚愛國主義、民族精神的珍貴歷史文獻。1931年底,“靠前聯盟”成立了以英國人李頓為首的調查團,到中國調查“九一八事變”的真相。由于日本人的嚴密監控,東北民眾無法與李頓調查團接觸。沈陽“九君子”冒著生命危險搜集了大量證明日軍侵略中國的資料,命名為《真相》遞交給調查團,為國聯確認日本侵略提供了重要依據。《TRUTH(真相)》內容豐富,以敵偽報刊等材料為證據,“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成為戳穿日本散布的謠言的鐵證。《TRUTH(真相)》包括“說明書”“證據匯編”兩個部分。
真相:永不褪色的國家記憶 目錄
真相:永不褪色的國家記憶 作者簡介
鞏國威,1941年生,東北著名銀行家、革命戰爭時期的中共秘密黨員鞏天民之子。1964年畢業于大連工學院,其后在地質和海洋科研機構從事科研工作,卓有建樹。自1978年以來,鞏國威一直搜集、整理其父鞏天民的革命歷史資料,撰寫回憶文章多篇。 譯者: 劉鐘難,男,沈陽人,醫生,現已退休,“九君子”之一劉仲明之子。 劉立群,女,現從事英語翻譯工作,“九君子”之一劉仲明之孫女。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莉莉和章魚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朝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