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大眾文化視域下的東北喜劇藝術研究:以趙本山現象為例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2279075
- 條形碼:9787562279075 ; 978-7-5622-7907-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大眾文化視域下的東北喜劇藝術研究:以趙本山現象為例 內容簡介
本書從趙本山現象入手, 通過對趙本山現象變化發展的梳理和闡釋, 探索現象背后的政治、經濟、文化力量的多重交錯, 由此觀照一系列大眾文化現象群, 在諸多現象群的對話和參照中審視中國當代社會的文化景觀。
大眾文化視域下的東北喜劇藝術研究:以趙本山現象為例 目錄
一、問題緣起與個案選擇
二、言說語境與問題提出
**章 二人轉·春晚小品·影視。捍蟊妭髅酱呱娜壧
**節 起步:從鄉村走向都市的二人轉
一、黑土地與草根情結
二、改造的別一番路徑
三、民間文藝的都市變異
第二節 走紅:從小劇場走向大舞臺的趙氏小品
一、登堂入室趙本山
二、鄉土氣和民間風
三、以娛樂形式表現中國夢
第三節 登峰:從小品大佬到影視劇生產大戶
一、“劉老根”的攀援之途
二、小品和影視劇功能的分化
三、匯入主旋律的鄉村敘事
本章小結
第二章 民間藝術·俗眾想象·國家意識:主導意識形態指導下的三位一體
**節 民間藝術的文化親和力
一、生活化的節慶表演
二、草根化的人生體驗
三、粗鄙化的語言特質
第二節 俗眾想象的文化多棱鏡
一、俗眾:看與被看的鏡像想象
二、狂歡:俗眾的烏托邦想象
三、凌弱:俗眾的自我滿足想象
四、忽悠:俗眾的生存圖景想象
第三節 國家意識的合法代言人
一、詼諧表述中的盛世圖景
二、戲謔表演中的平民之聲
三、幽默話語中的批判精神
本章小結
第三章 官方·精英·大眾:商業化平臺上的三權合謀
**節 春晚舞臺與影視天地
一、農民想象與認同實踐
二、笑的化解與遮蔽功能
三、收視與廣告
第二節 名人熱捧和專家附議
一、辯“大藝術家”論
二、析“文化革命”論
三、駁“生活還原”論
第三節 大眾趣味和娛樂消費
一、“大眾”還是那個大眾嗎
二、娛樂還是“愚樂”
三、日常生活如何審美化
本章小結
第四章 喜劇·神話·霸權:娛樂至死時代的三重變奏
**節 為笑而笑的喜劇性元素大本營
一、“本山式”喜劇元素
二、為笑所累的無奈和尷尬
三、喜劇精神的缺失與期待
第二節 劉老根的神話:仿像生產鏈和快樂夢工場
一、田園牧歌的生態景觀
二、快活屯子的仿像生產
三、快樂神話的建構與隱憂
第三節 本山傳媒:文化資本擴張和娛樂霸權形成
一、文化品牌與商業價值
二、本山傳媒產業的擴張
三、娛樂王國與力量劃分
本章小結
結語:中國娛樂文化的一面鏡子
主要參考書目
后記
大眾文化視域下的東北喜劇藝術研究:以趙本山現象為例 節選
《大眾文化視域下的東北喜劇藝術研究:以趙本山現象為例/新聞與傳播研究文庫》: **節 起步:從鄉村走向都市的二人轉 二人轉是趙本山的藝術起點也是其藝術母體,可以說這種活躍在田間地頭的民間小戲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趙本山的一生。二人轉本是弦索腔系的東北民間小戲,是一種滲透了東北地域性文化因子的民間戲曲形態。從起源至今,二人轉歷經了大約300年的時間!吧徎洹焙汀笆膊婚e”可以說是二人轉的母體之一,產生之初都是一種比較古老的乞食說唱。“蓮花落”是清代中葉至清末“闖關東”時的移民帶入東北地區的,后來和東北的秧歌舞一起表演,逐漸形成了二人轉。二人轉本是東北農村農忙種地、農閑作藝時民間藝人的群體創作,其中既有業余的二人轉藝人的“紅高梁唱手”,也有專業二人轉藝人的“四季青唱手”,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并未出現專職的二人轉演員、編劇和導演⑦。而當二人轉走向城鎮的‘劇場后,二人轉開始從鄉村田間逐漸走向都市。這不僅是空間的位移,與之相隨的是表演內容與形式的改變。尤其是當趙本山將二人轉推向城市舞臺,繼而經電視等媒體廣為傳播后,二人轉更是發生了徹頭徹尾的變化。趙本山的功勞在于讓二人轉成為家喻戶曉的一種表演形式,并且通過對二人轉的改造與宣傳改變了二人轉松散懈怠的生存方式,為諸多二人轉演員謀得了不少生計,救活了東北二人轉的市場。二人轉從鄉村走向城市,成功地適應了市場,矯正了身份,與其說這是二人轉的變化,倒不如說這是整個時代現實和文化內涵的改變! ∫弧⒑谕恋嘏c草根情結 趙本山作為一個從廣袤的黑土地上走出來的二人轉民間藝人,他是地道的黑土地上的農民,具有濃烈的黑土地情懷。二人轉是黑土地上農民自娛自樂的一種文化形式,同時也是趙本山的藝術母體。這種村野小戲中浸透的土野之性和熱烈高亢的唱腔與東北黑土地上民眾的梗直、質樸、率真之性相互融合,使得二人轉成為當時東北農村婚喪嫁娶的一種民間文化風俗和儀式。趙本山自幼喪母,父親帶著哥哥和姐姐一路向北逃荒,留下年幼的趙本山和爺爺相依為命。爺爺去世后,雙目失明的二叔趙德明收留了趙本山。從那一刻起,趙本山就隨趙德明走村串巷以唱二人轉謀生糊口。這樣的生活經歷讓趙本山對關東人的情感表達方式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也使他自身的情感表達從小就進入二人轉的藝術思維之中,生活中的喜怒哀樂都會以二人轉的形式來表達。趙本山17歲參加公社組建的文藝宣傳隊,兩年之后宣傳隊解散,趙本山又回到了村里,繼續跟盲二叔學藝,拉二胡、吹嗩吶、拋手絹、打手玉子、唱小曲、演二人轉等樣樣涉及,尤其是三弦功底非常深厚。童年的苦難成了趙本山一生的財富,他跟隨趙德明學習的二人轉是較少受到非民間文化改造的、較為純正的二人轉,這也使趙本山在此后的二人轉演藝道路上獲得了其獨特的民間文化內涵,而少年時從事文藝宣傳的經歷也為其日后的小品演藝生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二人轉讓趙本山對黑土地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其中的意味既有來自于對濃郁黑土地民俗風情氣息的熱愛、眷戀與回憶,也有來自于對故鄉大地和底層民眾的深深注視。趙本山在以二人轉謀生而走街串巷的經歷中看盡了也唱出了黑土地上底層農民的人生百態與喜怒哀樂。村野的民間二人轉就是東北黑土地民俗的樣本,透過二人轉可以看到黑土地上底層農民的衣食住行,婚喪嫁娶、人生儀禮、歲時節日、宗教巫術、信仰禁忌、游戲娛樂、神話傳說、俗語行話等民俗事象,這些都記錄了底層農民的世代生息與勞作。大火炕、大渣子粥、豬肉粉條、燉蘑菇、扭秧歌、敲鑼鼓、跳大神等頗具黑土地文化特色的民風習俗都能在趙本山演繹的二人轉中展現出來。趙本山身上有著黑土地神清氣朗的粗獷、自然與質樸,也有著相對傳統和守舊的一面,他常以農民式的自得其樂展現出他作為黑土地之子的民間本色! |北二人轉作為趙本山的藝術起點,其中濃烈的黑土地文化不僅孕育了趙本山的黑土地情懷,而且作為一種“無意識”也深深根植于趙本山日后的藝術創作之中,以至于他的部分作品更是直接以“黑土”系列命名。在趙本山早期的二人轉作品中,時?梢钥吹胶谕恋厣限r民的淳樸、憨厚與耿直,他的部分名段《西廂》《王二姐思夫》等,將重情重義、大膽自由、熱烈豪放的黑土地風情鮮活地演繹了出來。除此之外,趙本山無論身處何方,總會惦念生育和養育他的這塊黑土,熱情地頌揚自己的故土。趙本山一舉成名之后,無論是二人轉的現場演出還是文化宣傳,他總會將二人轉安置于黑土地之上,“黑土地上的二人轉”已經成為他的文化情結,也成為東北二人轉的文化招牌。 ……
大眾文化視域下的東北喜劇藝術研究:以趙本山現象為例 作者簡介
胡璇,女,湖北武漢人。2012年獲華中師范大學文學博士學位,2012年至2015年于武漢大學文學院博士后流動站從事研究工作。現任教于華中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大眾文化與影視傳播,近年來在中文核心刊物發表學術論文近20篇,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1項,主持中央高;究蒲袠I務費專項資金項目“丹桂計劃”1項。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唐代進士錄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巴金-再思錄
- >
隨園食單
- >
經典常談
- >
自卑與超越
- >
回憶愛瑪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