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上海花園動植物指南
-
>
世界鳥類百科圖鑒:亞洲鳥類/歐洲鳥類/非洲鳥類/澳洲鳥類(全五冊)
-
>
科壇趣話:科學、科學家與科學家精神
-
>
愛因斯坦在路上:科學偶像的旅行日記
-
>
不可思議的科學史
-
>
動物生活史
-
>
影響世界的中國植物(全新修訂版)
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中國科普大獎圖書典藏書系數學五千年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5298850
- 條形碼:9787535298850 ; 978-7-5352-9885-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中國科普大獎圖書典藏書系數學五千年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3-6歲 呈現在青少年讀者面前的《數學五千年/中國科普大獎圖書典藏書系》是一個嘗試,它試圖為課本上那些似乎很刻板、很枯燥的公式、定理構成的數學知識,展現一幅生動的歷史背景,在青少年讀者面前展開更廣闊的知識視野。從表面上看,數學好像是板著一副嚴峻、無情的面孔。但是,它植根于人類改造自然、改造社會的深厚土壤里,它的每一圈“年輪”,都凝聚著人類富想象力的創(chuàng)造和探索,其間的每一項成就都是以無數次的挫折和失敗為代價,每一次進步都是歷經艱辛、曲折的跋涉而實現的。尤其令人感奮的是,我們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數學探索中取得過輝煌的成就。把課本上的數學知識放在這樣一個歷史背景下學習,將會激起青少年讀者創(chuàng)造的欲望。基于此,我以為該書的作者向青少年讀者普及數學史知識的努力是很有意義的,值得贊許的。
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中國科普大獎圖書典藏書系數學五千年 內容簡介
本書在54篇彼此關聯而又各自獨立成篇的故事中,以杰出數學家的事跡和重大的數學發(fā)明為主體,生動而又具體地介紹了數學的起源、發(fā)生和發(fā)展的歷史進程,突出地介紹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數學成就。本書文字生動活潑,講解淺顯易懂,而且十分注意青少年的理解能力和學習口味,是一本頗具特色的通俗數學史讀物。
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中國科普大獎圖書典藏書系數學五千年 目錄
*美妙的數學發(fā)明
楔形文字的故鄉(xiāng)
尼羅河畔的奇跡
神秘學派的秘密
建造新的幾何殿堂
三大幾何難題
震爍千古的豐碑
“數學之神”
精妙的圓錐曲線
謎一樣的墓志銘
獨領風騷的籌算術
度天下之方圓
墨家的數學成就
獨特的幾何證明
東方的數學豐碑
富于創(chuàng)見的注經人
紀錄保持了一千年
古算精華集大成
宋元四大家
開拓代數學疆域
一個歷史的誤會
在泥濘中苦苦掙扎
橫掃歐洲的風暴
歐洲數學的曙光
一小步與一大步
延長了人們的生命
業(yè)余數學家之王
揭開新時期的序幕
站在巨人的肩上
英雄所見略同
“一切人的老師”
七橋漫步
法蘭西民族的驕傲
英雄的失誤
勤奮的高斯
在法國大革命中
鐵窗下的黃金歲月
揮動“亞歷山大之劍”
重建微積分基礎
數系的一次“復歸”
奇特的無窮大世界
人類智慧的勝利
世紀更迭之際
數學基礎的危機
偶然性與模糊性
誰是布爾巴基
為了消滅法西斯
現代科技驕子
振興五千年古國
在國土上耕耘
開拓中國數學創(chuàng)新之路
歷史向未來延伸
參考文獻
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中國科普大獎圖書典藏書系數學五千年 節(jié)選
《數學五千年/中國科普大獎圖書典藏書系》: 數學起源于哪里 關于數學的起源,流傳著一些古老而神奇的傳說。 相傳在非常非常遙遠的古代,有一天,從黃河的波濤中忽然跳出一匹“龍馬”來,馬背上馱著一幅圖,圖上畫著許多神秘的數學符號;后來,從波瀾不驚的洛水里,又爬出一只“神龜”來,龜背上馱著一卷書,書中闡述了數的排列方法。馬背上的圖叫作“河圖”,龜背上的書叫作“洛書”,“河圖”“洛書”①出現之后,數學也就誕生了。 在世界其他古代文明里,像這樣把數學的起源歸結為某種神靈力量的例子,也是屢見不鮮的。在古希臘,就有人把數分成“善”數和“惡”數.認為數字的規(guī)律正好體現了無所不知的上帝的智慧。另外,也有人認為數學起源于人的頭腦,起源于古代圣賢們超人的智力…… 這些說法都是錯誤的,因為它們都曲解了數學起源的本質。 那么,數學是怎樣產生的?它起源于何時呢? 這可是些不易回答的問題。因為基本數學概念的原始積累過程.發(fā)生在人類創(chuàng)造出文字來記錄自己的思想之前。不過,通過考察古代文物和研究近代某些原始部落人的生活,人們已經證實了這樣一個結論:數學,同其他的自然科學一樣,起源于人們的生產實踐,起源于人們的生活需要,起源于人類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之中! 一個沒有“數”的世界是難以想象的。遠古時代的人類曾為此吃盡了苦頭:在一次次魯莽的圍獵中,當人們吶喊著撲上前去與獸群格斗時,卻痛苦地發(fā)現,他們無法對付那么多兇猛的野獸;在一個個寒冷的冬夜,人們又沮喪地發(fā)現,他們貯藏的果實快要吃光了,而冬季卻似乎長得沒有盡期…… 嚴峻的生活迫使人類審慎地考察事物的數量關系,漸漸地,人們變得聰明起來。只有在人眾獸寡的場合,他們才會發(fā)出充滿激情的吶喊;只有當果實堆得老高老高時,他們才會停止秋天里的采摘。也就是說,在漫長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原始人類憑借經驗的積累和直覺的幫助,逐漸朦朧地領悟了“多”與“少”的概念,逐漸能從整體上比較兩類事物的多少,從而向認識事物的數量關系邁出了有意義的**步。 隨著工具的不斷改革.隨著氏族公社制度緩慢地形成,人類開始更多地接觸到事物的數量問題,例如,要合理地分配狩獵的器具或者御寒的衣物,等等。可是,如同幼兒開始時數不清一、二、三一樣,這時的人們還沒有一、二、三的概念! 這些概念是怎樣產生的呢?俄國數學家巴貝寧(1849—1919)認為,由于人通常用一只手拿一件物品,這就把“一”從“多”的概念中分離了出來,建立了由這兩個概念構成的*初的計數法。 巴貝寧的解釋是較為可信的,幾百年前,曾經生活在巴西的保托庫德原始部落人.就只會用“一”和“多”來計數。 在“一”的基礎上,人們逐漸形成了“二”的概念。巴貝寧認為,這個概念是與人雙手各拿一件物品聯系在一起的。要表示“三”怎么辦呢?人可沒有第三只手啊!這的確是一道難題。后來,有人想了一個巧妙的主意,把第三件物品放在自己的腳邊,從而順利地解決了這個難題。 在美國紐約的博物館里,珍藏著一件從秘魯出土的古代文物,名叫基普,也就是打上了繩結的繩子。基普是干什么用的?它是古人用來記數和記事的。原來,隨著生產的發(fā)展,人們需要計算越來越多的數,而人的手呢.經常要干別的活兒,不能老拿著物品記數或打手勢,于是人們就設法用別的物體來代替要記數的事物,繩結呀,小石子呀,都成了人們記數的工具。 實際上,原始人類并沒有意識到,當他們打繩結的時候.數學中已經發(fā)生了**次抽象!打兩個繩結,可以表示兩只羊,也可以表示兩把石斧,它們已經脫離了具體事物的束縛,具有更為廣泛的含義,表示著一個抽象的數學概念“2”。這樣,人類對數量關系的認識,也就邁出了決定性的一步。 人們繼續(xù)尋找更方便的方法來記數。我國古書《周易·系辭》中記載:“上古結繩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書契。”意思是說,我們的祖先起初是用結繩的方法來記事表數的,后來,逐漸改用在獸骨或竹木等物體上刻畫符號來代替結繩。這樣就產生了*初的文字,產生了*初的數學符號。 比較一下古代幾個文明社會的數字符號是十分有趣的。人們對前三個自然數的寫法有著驚人的一致,也許,這正好說明了他們對數的認識有著極為相似的經歷。 ……
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中國科普大獎圖書典藏書系數學五千年 作者簡介
劉健飛,曾任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社長。中國數學學會、湖北省科普作家協(xié)會、湖北省數學史委員會、武漢市作家協(xié)會會員。 張正齊,畢業(yè)于武漢大學經濟管理系。武漢市城市經濟學會會員。
- >
我與地壇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名家?guī)阕x魯迅:朝花夕拾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經典常談
- >
月亮虎
- >
名家?guī)阕x魯迅:故事新編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