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亞洲概念史研究(第4卷)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159104
- 條形碼:9787100159104 ; 978-7-100-15910-4
- 裝幀:7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亞洲概念史研究(第4卷) 本書特色
本書為學術雜志《亞洲概念史研究》的第四卷。本書共收集十一篇論文、兩篇書評,承襲前三卷的學術脈絡,以“基本概念”“國族”“文本”三部分繼續推動亞洲概念史的研究。其中“基本概念”欄目收錄《“主義”概念的哲學面向》(史易文/ Ivo Spira)、《“主義”的悲劇:五四前后報刊小說中的“人道主義”》(章可)、《近代中國的“資本家”——以其概念之生成、演變為中心》(徐天娜)、《的中日首譯本探析》(盛福岡)、《清末民初的“封建”政治》(慕唯仁)等五篇論文,“國族”收錄《祖國——一項基于近代西方語境的概念史考察》(于*)、《近代韓國的國民·人種·民族概念》(姜東局)、《從Republic到“共和”:一個西方概念的中國之旅》(李恭忠)等三篇論文,“文本”收錄《四元為體”與“五行為用”——從邵雍到利瑪竇的歷史轉折》(徐光臺)、《“福音”概念——17-19世紀漢譯文本研究》(閔心蕙)、《從“造化機論”到“培種之道”:通俗性科學在清末中國社會的傳播》(唐權)等三篇論文。《19世紀歷史的全球史書寫——對奧斯特哈默的幾點認識》(李雪濤)與《時間、空間與概念史——讀科塞雷克》(楊洋)兩篇書評。
亞洲概念史研究(第4卷) 內容簡介
本書為學術雜志《亞洲概念史研究》的第四卷。本書共收集十一篇論文、兩篇書評,承襲前三卷的學術脈絡,以“基本概念”“國族”“文本”三部分繼續推動亞洲概念史的研究。其中“基本概念”欄目收錄《“主義”概念的哲學面向》(史易文/ Ivo Spira)、《“主義”的悲劇:五四前后報刊小說中的“人道主義”》(章可)、《近代中國的“資本家”——以其概念之生成、演變為中心》(徐天娜)、《<德意志意識形態>的中日首譯本探析》(盛福岡)、《清末民初的“封建”政治》(慕唯仁)等五篇論文,“國族”收錄《祖國——一項基于近代西方語境的概念史考察》(于京東)、《近代韓國的國民·人種·民族概念》(姜東局)、《從Republic到“共和”:一個西方概念的中國之旅》(李恭忠)等三篇論文,“文本”收錄《四元為體”與“五行為用”——從邵雍<皇極經世>到利瑪竇<乾坤體義>的歷史轉折》(徐光臺)、《“福音”概念——17-19世紀漢譯<圣經>文本研究》(閔心蕙)、《從“造化機論”到“培種之道”:通俗性科學在清末中國社會的傳播》(唐權)等三篇論文。《19世紀歷史的優選史書寫——對奧斯特哈默<世界的演變>的幾點認識》(李雪濤)與《時間、空間與概念史——讀科塞雷克<概念史的實踐:時間化歷史,空間化概念>》(楊洋)兩篇書評。
亞洲概念史研究(第4卷) 目錄
亞洲概念史研究(第4卷) 作者簡介
孫江教授,長江學者,現為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政治學系和歷史學院特聘教授。1993年在東京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先后在早稻田大學法學部、駒澤大學文學部等教授東亞史;2000年赴日本靜岡文化藝術大學國際文化系工作。致力于從社會史和思想史角度研究16-20世紀中國和東亞世界,研究方法涉及人文社會科學諸多領域,代表性的研究如下:(1)中國近現代社會史、政治史和思想史。(2)宗教學。側重宗教概念、基督教、中國民間宗教、日本民眾宗教等。(3)記憶研究。關注歷史敘述、歷史記憶、民族主義等問題。(4)概念史(思想史)。從全球史角度考察西方知識移入中國/東亞的過程及其變異。(5)日本政治思想史。主要為與“京都學派”、“近代超克”有關之問題。
- >
莉莉和章魚
- >
姑媽的寶刀
- >
二體千字文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月亮虎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自卑與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