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zhàn)為何爆發(fā)及戰(zhàn)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山西晉中秧歌志 版權信息
- ISBN:9787203102212
- 條形碼:9787203102212 ; 978-7-203-10221-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山西晉中秧歌志 內容簡介
本書收集山西晉中的秧歌的發(fā)展歷史較為全面的展現了山西的地方文化特色
山西晉中秧歌志 目錄
**節(jié) 明清事記
第二節(jié) 中華民國事記
第三節(jié) 中華人民共和國事記
第二章 綜述
**節(jié) 秧歌起源
一、秧歌緣起
二、秧歌形成:
(一)文化多元歷史悠久
(二)南腔北調漁樵兼容
第二節(jié) 秧歌傳承
第三節(jié) 秧歌價值
一、有利于山西史地文化的研究
二、有利于山西晉商文化的研究
三、有利于晉中一帶民俗文化的研究
四、有利于太原盆地方言文化的研究
五、有利于太原盆地禮教文化的研究
六、有利于太原盆地山西民歌文化的研究
七、有利于太原盆地地名文化的研究
八、有利于中國性文化的研究
第四節(jié) 現狀分析
一、秧歌為什么走人困境
二、怎么樣改革秧歌
(一)走上演新劇目為主的藝術創(chuàng)新道路
(二)走秧歌曲調民歌化的道路
(三)走藝校培養(yǎng)藝人傳承的道路
(四)走秧歌普通話的道路
(五)走大劇與小劇平行共進的道路
第五節(jié) 區(qū)縣簡述
一、文水秧歌簡述
二、太谷秧歌簡述
附:太谷縣秧歌協(xié)會首屆理事會
太谷縣秧歌協(xié)會第二屆理事會
太谷縣秧歌協(xié)會第三屆理事會
太谷縣秧歌協(xié)會**期會員花名冊
太谷縣秧歌協(xié)會第二期會員花名冊
太谷縣秧歌協(xié)會第三期會員花名冊
太谷秧歌部分藝人簡表
三、太原秧歌簡述
古交秧歌簡述
清徐秧歌簡述
四、平遙秧歌簡述
五、交城秧歌簡述
六、祁縣秧歌簡述
七、汾陽秧歌簡述
八、榆次秧歌簡述
……
第三章 秧歌班團
第四章 秧歌劇目
第五章 秧歌音樂
第六章 秧歌文化
第七章 秧歌文物
第八章 秧歌藝人
第九章 秧歌文錄
山西晉中秧歌志 節(jié)選
《山西晉中秧歌志》: 二、太谷秧歌簡述 (一)太谷秧歌的發(fā)源 秧歌,顧名思義,即田間插秧人所唱的小曲、號子等。產生初期的基本狀態(tài)僅是放開嗓子任意發(fā)音,唱詞隨意添加,音調千變萬化,俗稱之為“餓吼”。聽者則激動地為其拍手或者敲打物件,給以伴奏,使“餓吼”達到高峰。而農人中的有才之士則為了抒發(fā)思想感情,創(chuàng)作出豐富多彩的地方小曲在田間地頭歌唱。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步發(fā)展到城鄉(xiāng)集市和廟會期間演唱。一些愛好者有的兩手相擊,拍著節(jié)奏助興,有的即興幫腔,因而學唱者眾多。之后,又發(fā)展到在歌唱時配上了動作,圍觀者也跟著扭動身體,合著小曲的節(jié)拍,聚集起一條長龍,演變?yōu)楦璋槲瑁蔀槊耖g喜聞樂見的活動,而且渲染力極大。 唐、宋年間,民間藝人結合本土風情,創(chuàng)作出抬官轎、騎驢、二鬼摔跤、旱船、扭秧歌、背棍、鐵棍、高蹺、舞龍、耍獅、大頭娃娃和太谷田家后獨創(chuàng)的絞活龍等豐富多彩的表演項目,為群眾喜聞樂見。形成一定程式和規(guī)模后,自然地成為逢年過節(jié)、廟會、趕集時的群眾性活動,尤以過大年后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到二月二龍?zhí)ь^*為興盛,遍布城鄉(xiāng)。這就是街頭社火,又稱鬧紅火。 逐漸由鬧社火又演變?yōu)檫^街秧歌也叫踩街秧歌。民間藝人將流傳的太谷秧歌曲調配上詞句進行演唱,用極其簡單的小鑼、小鼓、小镲配樂,在大街上邊行走,邊說邊唱邊表演,由于加進了物事情節(jié),觀賞者甚多,參加表演的人也很多,在一年四季頻繁的活動中,經過觀眾的評價,優(yōu)勝劣汰,涌現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強手,使過街秧歌成為群眾喜聞樂見的大眾化娛樂活動。過街秧歌沒有特定的場合,城鎮(zhèn)鄉(xiāng)村的大街小巷都可進行。唱白念做沒有固定程式,大小招式都很自由。歌詞不固定,常有見景生情即興產生唱詞。表演者常是俊扮或丑扮兩個公子和一個女角,用對唱渲染氣氛,女角都是男扮;表演隨意,沒有特別要求,表演時間也沒有任何規(guī)定和限制,完全是一種輕松活躍的大眾化娛樂活動。 元代,在以大都(北京)為中心的北方地區(qū),廣泛流行著宋詞、民謠、民歌,逐步產生了有時代背景的故事情節(jié)、有具體人物、以敘事為載體的、配以北方曲調的表演形式,即著名的元雜劇。元雜劇的產生,帶動了中華民族多種地方戲曲的萌芽與發(fā)展,出現了關漢卿、王實甫、馬致遠、白樸等一大批優(yōu)秀的劇作家和《竇娥冤》《西廂記》《漢宮秋》《墻頭馬上》等大批優(yōu)秀作品。推動了太谷秧歌的成形。 明英宗朝正統(tǒng)年間,北京傳唱秧歌《妻上夫墳》曲。據《顧曲雜言》中記載,明世宗朝和明穆宗朝,北京民間乃興秧歌小戲《鬧五更》《哭皇天》《粉紅蓮》等,草本與太谷秧歌幾近相同。明神宗朝萬歷年間,刊本《玉谷調簧》中表述私情的《娘問女》《挑水》與太谷秧歌小戲基本相似。 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戲曲作家孑L尚任(山東曲阜人,孔子六十四世孫,名戲《桃花扇》作者)所創(chuàng)作的《平陽竹枝詞》中,“踏歌詞”詞句“鳳陽少女踏春陽,踏到平陽(今臨汾)勝故鄉(xiāng)……”就是由安徽鳳陽傳到山西臨汾的小曲,后被太谷秧歌的藝人移植改編為《打花鼓》(見明傳奇《紅梅記》)。清乾隆年間秧歌登上舞臺。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刊本《霓裳續(xù)譜》中有“鳳陽鼓,鳳陽鑼,鳳陽妞兒們唱秧歌”,也約略反映出唱鳳陽花鼓的藝人到了晉中,也人鄉(xiāng)隨俗唱太谷秧歌了。清嘉慶年間,太、祁、平的商業(yè)蓬勃興起,太谷商人在外地廣布,外地商人也頻繁來晉中通商,太谷秧歌出現了《出西口》《倒卷簾》《放風箏》等劇目。 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二月初五日,同治宣帝病逝。由于同治帝的忌日與來年春節(jié)不足百天,朝廷下令戲劇、秧歌不準在同治帝治喪期間演出。可見清代統(tǒng)治者對民間文藝活動是有限制的。 清末到民國初期,由于太谷晉商在晉商中獨領風騷,太谷秧歌的發(fā)展也如火如荼,進入了空前的興旺時期。秧歌也正式以“太谷秧歌”之名行世。 新中國成立之初,秧歌再一次得到發(fā)展,一直延續(xù)到“文化大革命”秧歌停演,改稱“毛澤東思想文藝宣傳隊”。1976年粉碎“四人幫”后,太谷秧歌獲得了新生。雖然進入21世紀后,秧歌藝術逐漸呈下滑態(tài)勢,但太谷一帶秧歌活動仍然較周邊區(qū)域活躍。 太谷武秧歌則出現在清代中期,據傳發(fā)源于太谷南山西側坡底村,開創(chuàng)者無從考證。據說,發(fā)源于坡底村的武秧歌傳到南張村、井神村、北沙河村、胡家莊村、賈堡村。北沙河主唱《溪黃莊》,賈堡村主唱《翠屏山》,是由該村一代秧歌藝人高寶昌引進,又由其聘請晉劇名家“二蠻旦”和“許良黑”用晉劇武功給予了藝術指導,加工充實。二代武秧歌藝人是侯吊林、李保元;三代有程保通(仁蠻)等;四代高寶承(1929年生,健在)、吳志太、賈友富、史清杰等;20世紀50年代張映深、賈克明、胡守禮、安啟郅、賈克奎、楊明義等也唱過武秧歌,“文革”中停演,粉碎“四人幫”后恢復演出,1982年后因演員不全停演。武秧歌的劇目還有《吃瓜》《打擂》《殺嫂》《金丹傳》《翠云樓》《塔子溝》《木蘭從軍》《百草山》《打店》《賣藝》《截馬陣》《昊天關》《劉唐下書》等。武秧歌的興起曾引起轟動,人稱太谷武秧歌(相對文戲)“戀生花”。武秧歌采用“落西調”行腔,文秧歌《賣豆腐》等也運用“落西調”。太谷武秧歌還傳人祁縣,派生出溫曲武秧歌。 ……
- >
月亮虎
- >
巴金-再思錄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推拿
- >
自卑與超越
- >
名家?guī)阕x魯迅:故事新編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