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什剎海 版權信息
- ISBN:9787200134254
- 條形碼:9787200134254 ; 978-7-200-13425-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什剎海 本書特色
《京華通覽》叢書以一城三帶為脈絡展開編寫,所述內容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擦亮北京“金名片”——讓卷帙浩繁的地方志書走向大眾。
什剎海 內容簡介
本書是《京華通覽》的一個分冊。改編自《北京地方志·北京風物圖志叢書》中的《什剎海》。什剎海曾是永定河故道;永定河是北京的母親河。研究什剎海,對研究北京歷史文化具有重要意義。本書從多方面、多角度透過對什剎海的研究,把對北京文化的研究觸角引向邊緣和縱深,對北京文化的起源和立體化研究推進了一步。圖書四色印刷,圖文并茂,詳古略今,通俗易懂,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大眾讀物。
什剎海 目錄
永定河故道/ 2
高梁水積成湖/ 4
金代的白蓮潭/ 6
元大都與積水潭/ 9
明北京城營建與積水潭演變/ 13
清代的什剎海/ 18
民國時期的什剎海/ 21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什剎海/ 23
周邊景物
名 宅/ 30
宋慶齡故居/ 30
郭沫若故居/ 32
梅蘭芳故居/ 36
馬海德故居/ 38
田間故居/ 40
蕭軍故居/ 41
張伯駒故居/ 42
周懷民故居/ 44
溥杰故居/ 45
府 邸/ 46
醇親王府(攝政王府)/ 46
恭親王府/ 52
慶王府/ 60
阿拉善王府/ 63
濤貝勒府/ 64
棍貝子府/ 66
兆惠邸/ 68
張之洞邸/ 69
園 囿/ 72
定國公園/ 72
鑒園/ 73
萃錦園/ 74
明珠宅西園/ 79
盛園/ 80
園菊園/ 81
潭苑/ 82
前海小公園/ 83
兒童樂園/ 83
門 樓/ 85
地安門/ 85
德勝門箭樓/ 86
鼓樓/ 88
鐘樓/ 90
寺 廟/ 93
火德真君廟(火神廟)/ 93
護國寺/ 98
廣化寺/ 100
匯通祠/ 106
關岳廟/ 108
瑞應寺/ 109
凈業寺/ 111
普濟寺(高廟)/ 113
拈花寺/ 115
什剎海寺/ 117
護國德勝庵/ 120
廣福觀/ 122
雙寺/ 123
什剎海清真寺/ 124
民俗文化
三官廟/ 125
天壽庵/ 125
龍華寺/ 126
正覺寺/ 127
壽明寺/ 128
保安寺/ 129
橋 梁/ 130
萬寧橋(后門橋)/ 130
銀錠橋/ 135
德勝橋/ 138
西步糧橋/ 140
李廣橋/ 142
金錠橋/ 143
民俗活動/ 146
上元燈節/ 146
游皇城/ 150
上巳春禊/ 151
浴佛行像/ 152
城隍出巡/ 154
荷花市場/ 156
浴象、洗馬/ 163
祭祀火神/ 165
觀蓮賞荷/ 166
盂蘭盆會/ 168
德內果子市/ 171
重九登高/ 173
冰上活動/ 175
西寺廟會/ 179
后海曉市/ 183
文化蘊涵/ 186
戲曲活動/ 186
詩詞活動/ 191
匾額楹聯/ 202
書畫刻雕/ 207
曲藝演出/ 214
民間傳說/ 216
參考書目/ 219
后 記/ 225
什剎海 節選
今什剎海元代稱為積水潭,又稱海子。元代百余年間,對積水潭大挖大修共有5 次:**次是忽必烈中統三年(1262 年),引玉泉諸水入大都城;第二次是至元二十八年(1291 年),引昌平南的白浮諸水入城;第三次是延祐六年(1319 年),重修積水潭水岸工程;第四次是至治元年(1321年),疏浚積水潭上游和玉泉河;第五次是泰定元年(1324 年),修海子(積水潭)南岸工程。元代的積水潭水深面闊,東西寬二里,“汪洋如海”,水天一片。積水潭與元大都的關系主要有三:一是以積水潭為依據興建元大都城。蒙古至元四年(1267 年),于金中都城東北郊,以瓊華島為中心營建宏偉的大都城。關于元大都的建設,侯仁之先生在《北京歷代城市建設中的河湖水系及其利用》一文中說:“從大都城的整體規劃來分析,控制其平面布局的決定因素……是太寧宮以北那一段高梁河上的積水潭。整個大都城在平面設計上的中軸線,正是緊傍積水潭的東岸才確定下來的。中軸線的起點,即在積水潭的東北岸上,也就是全城設計的幾何中心,就地筑有‘中心臺’作為標志。”“根據已復原的元大都與積水潭、金中都城平面圖大都城平面圖進行分析,十分明顯的是大都城西墻的位置,剛好在積水潭西岸以外,其間僅容一條順城街的寬度。緊傍積水潭的東岸,又已確定為全城的南北中軸線。這就說明這積水潭東西兩岸之間的寬度稍加延長,便是全城寬度的一半,也就是說,東城墻也應該建筑在這同一寬度的地址上,只是由于當時現場上可能有沼澤洼地或其他不利因素,其位置不得不稍向內移……至于南北兩面城墻的位置,則是根據先前已確定的全城幾何中心,沿中軸線向南,在皇城南墻與舊中都城北墻之間的適當地點,選定南墻的位置,然后以同等的距離,選定北城墻的位置。結果就構成了大都城南北略長的長方形輪廓”。二是大都城的興建致使金代白蓮潭水域發生重大變化。白蓮潭原處于金中都的東北郊,元大都建成后,被全部圈入大都城內,成為元大都城市構成的重要組成部分。白蓮潭的整體水域被一分為二,南部水域(今北海、中海)被圈入皇城之內,稱為太液池,成為皇家御園的組成部分,從此百姓被禁止進入,與被隔在皇城外的白蓮潭北部水域(元代的積水潭、今什剎海),衍生出不同的命運軌跡,各自向著不同的方向發展。據《元史·地理志》記載:“海子在皇城之北、萬壽山(即瓊華島)之陰,舊名積水潭,聚西北諸泉之水,流入都城而匯于此,汪洋如海,都人因名焉。恣民漁采無禁,擬周之靈沼云。”修建大都城時,在和義門(今西直門)南北處各修一座水關,積水潭上游之水自北水關入城。三是興修通惠河以利漕運,使元大都內積水潭成為大運河北端的終點碼頭。據《元史·郭守敬傳》記載:“(至元)二十八年(1291 年)……守敬因陳水利十有一事。其一,大都運糧河,不用一畝舊源,別引北山白浮泉水西折而南,經甕山泊(今昆明湖)自西水門入城,環匯于積水潭,復東折而南出南水門,合入舊運糧河。每十里置一閘,比至通州,凡為閘七,距閘里許,上置斗門,互為提閼,以過舟止水。帝(元世祖忽必烈)覽奏,喜曰:‘當速行之。’于是復置都水監,俾守敬領之。帝命丞相以下皆親操元代積水潭示意圖畚鍤倡工,待守敬指授而后行事。”至元三十年(1293 年)秋告成,計用二百八十五萬工、楮幣百五十二萬錠、糧三萬八千七百石。是年,“帝還自上都,過積水潭,見舳艫蔽水,大悅,名曰通惠河,賜守敬鈔萬二千五百貫”。通惠河的修通,使積水潭上游的水源大大開拓的同時,又使積水潭下游水道暢通并延長,使大都城內的積水潭與南北大運河連通一氣,成為大運河北端的終點碼頭,從而獲得了空前的漕運效益。明代勞宗茂曾作詩贊此舟楫之便說:“莫謂盈盈衣帶水,勝他多少犢輪辛。”
- >
煙與鏡
- >
朝聞道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隨園食單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回憶愛瑪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