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參政.議政故事別裁集 版權信息
- ISBN:9787203103554
- 條形碼:9787203103554 ; 978-7-203-10355-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參政.議政故事別裁集 內容簡介
中國幾千年的政治史,源遠流長,不管是漢唐氣象還是康乾盛世,都被歐洲諸多國家視為楷模,柏拉圖夢想中的理想國似乎在東方已實現。
參政.議政故事別裁集 目錄
協商民主根源久禪讓更替自古有
興國須有真人才匡正不無諫言官
一統天下九王朝紛爭亂世多奇聞
綜觀千年治理史概覽歷代諫議制
朋黨紛爭朝朝亂帝王代代茫
報國被棄枉忠心屈子銜悲投汨羅
諫君有術數張良不為人先智諫諍
年少才高遭眾妒善謀為國高建樹
司馬遷率直諫議遭腐刑苦修《史記》
魏徵諫議傳佳話磊落人品可為鏡
馬周百諫朝野驚太宗三請古今奇
虎狼叢中敢直諫馮道權變不愚忠
范仲淹改革未成遇災年舉措得當
宋太祖開國立誓碑不殺上書言事人
耶律楚材一諫言挽救漢族免屠戮
癡戀政治漩渦中解縉諫君蹈死地
海瑞抬棺傳奇諫道德主教難作為
直言極諫達三朝著書立說勵后人
慈禧違制立光緒可讀尸諫震朝野
參政、議政精要
諷諫
以味說湯至王道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欲擒故縱誘帝納諫
指桑說槐諫將軍
鄒忌諷齊王納諫
晏嬰諷諫齊景公
俳伶智慧大
巧舌如簧東方朔
正事諫于一笑間
酒宴嘆氣巧進諫
當知雨亦愁抽稅
王硅智諫還美人
直言說唐王
諧音混意妙諫君
借炒栗言國事
鑒史進言
借蝗說事挽衣諫
畫中自有言如玉
順諫(降諫)
懷傷歌諫
茍且諫言
強臣弱諫
順水推舟妙諫君
欲奪先予諫君王
箕锨進諫
投石問路慎諫君
曲終言諫
以信諫君服人以信
同理共情諫君王
玄黃與玄紅
窺諫
取君所好以琴說事
棋盤上的治國理
……
指諫
伯諫(陷諫)
奇諫
參政、議政花絮
參政、議政獨見
附一:九大王朝皇(王)譜
附二:中國古代諫議制度簡譜
附三:《依法行權鑄權威 一方熱土彰民魂》
附四:簡易詞典
參考書目
后記
參政.議政故事別裁集 節選
《參政、議政故事別裁集》: 諫議制度是我國古代非常重要的政治制度。從原始社會到商周時期(東周之前),是諫議制度萌芽期。黃帝沒立明臺來聽取賢士意見,堯設立衢室來求教賢者,舜在有德之士家中設立旌旗來表彰先進,禹在朝堂上設立諫鼓來聽取意見等,可見,原始社會的聯盟首領已經認識到聽取各方意見的重要性,設有專門的地點,采用專門的方式來聽取各方賢士的意見,而且普通民眾也是人人皆可進諫,這帶動后世許多普通人向皇帝進諫。 從春秋戰國時期到秦始皇一統六國,是諫議制度初步形成時期,各諸侯國紛紛在文官系統里設置獨立的專職諫官,專門負責指出君主過錯、提出合理建議。早在春秋初年,齊桓公就設置了大諫,這是設置專職諫官的開端。然后晉國的中大夫、趙國的左右司過、楚國的左徒等專職諫官出現。諫官這一群體從此以獨立身份走上了各個朝代的政治舞臺,其崗位職責就是“匡正君主、諫諍得失”,從而減少決策失誤,保證國家機器正常運轉。“文死諫、武死戰”,生動說明了古代臣下事君的*高境界。 秦漢時期,諫議制度初步形成。秦始皇贏政建立起中國歷史上**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國家,其三公九卿制度對歷代文官制度皆有影響。侍中、中常侍等,在秦朝僅僅作為加官,員額不定;而在兩漢就成為國家的正式諫官,也有了固定員額。一些專職諫官的官職,比如諫議大夫、侍中、散騎、給事中等職名,沿用2000余年。秦漢諫官們以奏對、召對、集議等方式進諫,為歷代諫官所借鑒。特別要指出的是,秦漢時期的郎官,作為兼職諫官,*多時可達數千人。 魏晉南北朝是我國古代諫議制度大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中國此時雖處于混亂、割據的分裂局面,但諫議制度卻被多個朝代改革完善。西晉時,出現了屬于專職諫官的專門管理機構,即門下省,分擔詔命文翰之事,并負責對詔書進行審查。諫官“封駁”職能也在這一時期產生,門下省可以對皇帝下達的詔令或遞交皇帝的文書進行審查,如果認為不妥,還可以封還或加以駁正,這一職能真正使諫官體現出價值。但是,這一時期,各朝皇帝多為武將出身,文化素養較差,故虛心納諫者少,所以這個時期的諫諍活動并不活躍。 隋唐時期是諫議制度成熟的時期。隋朝總結前代文官體制經驗,創立了三省六部制,門下省作為專職諫議機關,掌管審查政令及封駁諸事,從此諫官的設置、員額、職掌以及權利保障等機制都走向了制度化。唐朝擴大和完善了諫議制度,如唐太宗廣開言路、善于納諫,是歷朝中*重視諫官諫議的皇帝;武則天增置了專職諫官左、右拾遺與左、右補闕,諫官必須十日一進諫,否則即為失職;武則天還創立了銅匭制度,是對諫議渠道的一個創新;魏徵、杜甫、白居易等著名文士充任諫官,使得文士精神和諫諍意識實現了高度統一。這一時期的諫官設置為歷朝*全,分屬門下和中書兩省,設有三個層次,*高的是正三品的左、右常侍,中間的是正四品下的左、右諫議大夫,*低的是從八品上的左、右拾遺。這些制度的建立,使諫議制度進入鼎盛時代。 從五代十國到兩宋,諫議制度處于重要的轉折時期。這個時期諫議制度建設停滯不前,甚至有所回退。五代十國時期,由于社會動蕩、武夫當國,諫官多處于萎靡不振的狀態。宋朝設有散騎常侍、諫議大夫等諫官,改補闕為司諫,改拾遺為正言(“司諫”,表示專司諫諍之職;“正青”,表示向皇帝說正確的話,糾正皇帝的錯誤言論)。這時的諫院從中書省和門下省獨立出來,成為專司言諫的獨立機構。然而,此時的諫官職位,其用途僅僅是決定俸祿高下,非有特旨赴諫院供職者無諫諍之責,.像散騎常侍、諫議大夫之類的官員實際已無諫諍之責與實。宋朝后期,諫議之責被明確授予御史臺言事御史,此時的言事御史既有諫諍之責,又能彈劾百官,還可以“風聞奏事”,即根據傳聞上奏,即使信息不準確也不能治罪,御史與諫官職能呈現出合流之勢。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宋朝諫官設置員額為歷朝*少,在編的諫官僅有4個名額(司諫、言正各2人),甚至長時間內只有1人在任,并且諫官品級不高(司諫正七品、言正從七品),但是宋朝實行高薪養廉政策,其諫官的收入是歷朝*高的。 元朝諫議制度發展水平嚴重下降,元世祖廢除了門下省、尚書省,諫議、司諫、正言等官職也隨之俱廢,因而這時的文官系統里沒有專職諫官;元世祖又提高了宋朝所設御史臺的地位,諫官職能由御史兼負,自此御史臺成為臺諫合一的*高衙署。元朝是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對于漢人為官者始終提防,所以很不重視對諫官制度的建設。 ……
- >
朝聞道
- >
唐代進士錄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月亮虎
- >
二體千字文
- >
經典常談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煙與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