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遂寧歷史名人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3108582
- 條形碼:9787553108582 ; 978-7-5531-0858-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遂寧歷史名人研究 內(nèi)容簡介
漢代史學家司馬遷說:“古者富貴而名磨滅,不可勝計,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有的人生前顯赫,死后默默無聞;有的人生前無名,死后流芳百世。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蜀中遂寧,地靈人杰,文獻名邦,上下兩千年,興亡多少事,不盡涪江萬古流。歷史的天空群星燦爛,他們或怒發(fā)沖冠,或蕩氣回腸,如大風悲歌,如高山流水,千百年來,其叱咤風云、慷慨磊落之氣,尚縱橫馳騁于遂州大地,磅礴激蕩于數(shù)百萬遂寧兒女心中。 四川遂寧,代為中川名郡,雄控巴蜀,居水陸之要沖,素稱“劍南大鎮(zhèn)”“武信巨鎮(zhèn)”“東川會邑”“東蜀都會”,曾為德陽郡、遂寧郡、遂州、遂寧府、遂寧縣、遂寧市。唐代大詩人白居易云:“遂居蜀之腴。”(《白氏長慶集》卷三十一)杜牧云:“遂寧旁緣巴徼,號為沃野。”(《樊川文集》卷十八)北宋狀元楊礪云:“涪嶺維峭,涪江維清,峭清渾融,介為遂寧。”(《輿地紀勝》卷一五五) 涪上山川,靈秀如此,熏陶沐教,所產(chǎn)必佳。東晉史學家常璩云:“山原肥沃,有澤漁之利。士女貞孝,望山樂水,土地易為生事。”(《華陽國志》卷三)南朝陸徽贊遂寧郡龔穎云:“秉身貞白,抗志不撓”“當今之忠壯,振古之遺烈。”(《宋書》卷九十一列傳第五十一孝義)清代學者周彭年則日:“古今人材輩出,風俗淳美,為全蜀冠。”(乾隆十二年《遂寧縣志》卷首)
遂寧歷史名人研究 目錄
唐代著名詩人陳子昂與遂州山水
唐代名僧廣德寺克幽禪師
唐代神僧船子德誠及其《撥棹歌》
宋代高僧云門宗大師重顯及其著述
宋代理學家傅耆
宋代臨濟宗高僧癡絕道沖禪師
元明名人
元代文學家謝端
明代著名詩文書畫家王璲
明代遂寧席氏家族詩人
明代禮部尚書加武英殿大學士席書世系
明代閣老社稷之臣席書
明代遂寧黃氏家族詩人
明代*杰出的女散曲家黃峨
明代遂寧進士
明末唯識宗高僧高原明昱
明代遂寧呂氏家族詩人
南明宰相鐵血將軍呂大器
明末清初著名詩書畫家呂潛
清代名人
清代榜眼李仙根
清代解元楊兆龍
清代遂寧張氏家族詩人
張鵬翮世系
張問陶在清詩史上的地位
洗百年奇冤還高鶚清白
張問陶與劉大觀交游考
清代女詩人楊古雪
清代詩人奚大壯
清末蜀中客家詩人兼學者鐘瑞廷
清末民初客家學者鐘永定
綜合研究
遂寧歷代顯宦及鼎甲
風雅才俊遂寧多
遂寧市歷史名人簡表
研究綜述
宋代遂寧人物研究綜述
明清遂寧五大家族研究綜述
兩百余年來張船山研究綜述
張問陶全國學術研討會綜述
后記
遂寧歷史名人研究 節(jié)選
《遂寧歷史名人研究》: “人間好語佛說盡,天下名山僧占多。”佛教源于印度,早在東漢明帝時(58——75)就正式傳人中國。到南北朝時,佛教在我國迅猛發(fā)展。蒼蒼古寺映林巒,山路逢人半是僧。在眾多僧人中,唐代克幽禪師就是一位著名高僧。 克幽禪師(728-787),俗姓李,祖籍隴西(今屬甘肅省)。其父因官人蜀,遷居遂州長江縣(今四川省大英縣)。一次,克幽得疾,見猛火相逼,遂發(fā)愿出家學佛。唐天寶年間,往成都凈眾寺,拜無相大師金和尚為師。無相大師為唐代高僧,由朝鮮來到中國,人稱“金和尚”,唐玄宗避亂人蜀時,對他極為禮敬。無相對克幽十分賞識,授以心要,并對他說:“汝如香象渡河,深通我愿,付法之*,當在汝也。”后又往彭縣白鹿山,結(jié)廬靜修,禪定大進。再拜南陽白崖山慧忠國師,專習宴寂,修持卓異。肅宗、代宗時,曾兩次人禁宮說法。《巴蜀禪燈錄》《巴蜀文化大典》《廣德寺志》載有克幽禪師事跡。宋代遂寧進士趙嗣業(yè)撰有《克幽禪師記》。 唐大歷二年(767),東川節(jié)度使杜濟,恭迎克幽到遂州石佛寺(今遂寧市廣德寺)任住持,為人說法,學徒云集。 唐大歷七年(772),克幽忽現(xiàn)瑞相,身坐圓光中,遠近花卉,變成蓮萼,人皆驚異。遂州刺史鮮于曼、皇叔李樸也向克幽參叩秘旨,于是學者更眾。大歷九年,克幽再次奉召人京,與道士史華論議,史華理屈。大歷十三年,敕賜禪師名“克幽”,并賜紫衣。《八瓊室金石補正·敕賜遂州廣利禪寺善濟塔記》載:大歷十三年,克幽禪師派其門人升岸到資陽郡丹山縣(今資陽市丹山鎮(zhèn))為處寂禪師造真身塔,即今丹山白塔,現(xiàn)存。 唐貞元三年(787)五月,克幽禪師對眾人說:“吾于此方緣盡,不久將行。”九月十一日,克幽升座日:“時至矣。”遂圓寂于廣德寺,享年60歲。其門徒奉遂州刺史韋成武之命,在廣德寺西建塔以葬金身,其塔今存,即廣德寺善濟塔(又稱舍利塔、肉身塔)。宋徽宗崇寧二年(1103),敕賜克幽為“圓覺慧應慈感大師”,今廣德寺圓覺橋,即為紀念克幽而建。 1988年版《廣德寺志》明確指認克幽禪師就是唐代高僧無住禪師,稱廣德寺即是無住弘法的保唐寺。那么,克幽禪師是無住嗎? 遂寧廣德寺方丈普正法師撰《唐代克幽非保唐無住考》(《佛學研究》2006年1期)一文,從克幽與無住的文獻記載、生卒年、駐錫地等六個方面考證,認為克幽絕非保唐無住。該文考證說,克幽禪師為中唐川東名僧,與保唐無住禪師、神清禪師等同為無相禪師嗣法弟子。克幽并不是保唐無住,依據(jù)有六: **,唐、宋、元、明歷朝之現(xiàn)存文獻資料中,沒有“克幽”即“無住”之說的文字記載。 第二,克幽禪師與無住禪師二人之生卒年歲不同。克幽禪師之生卒年為728-787年,《歷代法寶記》載保唐無住禪師之生卒年為714-774年。無住大克幽14歲,世壽大克幽1歲。又《克幽禪師記》載克幽禪師示寂于九月十一日,《歷代法寶記》載無住禪師人滅于六月三日。 第三,克幽禪師與無住禪師二人之住錫地不同。克幽禪師開山闡教于遂寧廣德寺;無住禪師住錫益州保唐寺,故稱“益州保唐寺無住禪師”。克幽禪師之影響主要局限于川東地區(qū),故高僧傳及禪宗燈錄諸書皆未列傳。 ……
遂寧歷史名人研究 作者簡介
胡傳淮,生于1964年8月,四川省蓬溪縣人。著名文史學者、巴蜀文化研究專家。蓬溪縣政協(xié)文史委主任、蓬溪縣家譜收藏研究中心主任。主要致力于四川歷史名人、巴蜀文化和地方文獻的挖掘搜集與整理研究。出版專著70余部,主要有《張問陶年譜》、《張問陶資料匯編》(合編)、《張問陶研究文集》、《船山詩草全注》(合編)、《張鵬翻研究》、《張文靖公全集注》、《張問安研究》、《王灼集校輯》(合編)、《南明宰相呂大器》(合編)、《詩書面大家呂潛》(合編)、《榜眼李仙根》(合編)、《遂寧風雅》、《明代蜀中望族:蓬溪席家》、《赤城春秋》、《涪上脞譚》等。發(fā)表論文、詩詞、文史隨筆300余篇,共計800余萬字。參加國家社科基金項a2項、四川省社科規(guī)劃項目3項。十余次獲得省、市哲學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獎。其專著發(fā)行至歐美、日本、韓國和臺港澳等地,深受學界好評。
- >
二體千字文
- >
名家?guī)阕x魯迅:朝花夕拾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史學評論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煙與鏡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