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天府文化研究:創新創造卷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3109510
- 條形碼:9787553109510 ; 978-7-5531-0951-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天府文化研究:創新創造卷 內容簡介
《天府文化研究(創新創造卷)》的開篇部分,即“天府文化‘創新創造’之源流”,包括舒大剛《精研“天府文化”,重建精神家園——天府文化的歷史與演變》,譚平《天府文化創新創造的活水之源》,何一民《天府文化特色芻議》,潘殊閑《天府文化的源流、特質及其相關概念探析》,王川、吳其付《天府成都古今“創新創造”名人的情感與智慧》,石碩、奚玲玲《兼容:天府文化的特質及其由來——兼論成都在漢藏交流中的連接、樞紐作用》六篇文章。這些學者們認為,天府文化之所以能夠孕育出強大的創新能力,是因為所擁有的自然與人文資源的得天獨厚,包括水利、環境、氣候、物產、信仰、交通、移民以及成都城名的長期延續,可以稱之為“八源”。如何對這些因素進行保護與珍惜,是建設符合新的發展理念的國家中心城市、打造世界文化名城的基本保證。學者們追溯天府文化的淵源,從秦統一巴蜀、李冰治水、文翁治蜀,到西學東漸和文化自覺。 根據學者的考察,天府文化大概分為四個階段。**階段可以稱之“前天府文化”,即秦統一之前,巴蜀在文化上相對獨立,創造出三才皇、五色帝、陰陽五行、巴蜀圖語等文化成果。第二階段可以視為“中天府文化”,即從漢至清,這階段文化融人了統一、繼承、創新等因素,有“七經”“十三經”“漢賦”“史學”“古文”“宋詞”“術數”“宗教”等重要成就。第三階段可以用“后天府文化”來概括,時間跨度從辛亥革命至“改革開放”,在文化上賦予了改革意識,包括“中體西用”“疑古”“改良”等。第四階段可以認為是我們目前正在創造和發展的“新天府文化”,重在文化上自信,包括信仰重建、道德重建、禮儀重建、話語重建和經典重建等。 學者們還總結了天府文化的特色,指出“天府之國”的人文積淀非常深厚,這里孕育和匯集過許多重要人物,包括文學、政治、軍事、商業等大家。他們受到天府文化的孕育,又反過來為天府文化注入新的文化因素,為天府文化蓬勃發展做出了極大的貢獻。天府文化在傳承古蜀文化的基礎上,不斷地融合其他文化因素,形成了有自己風格與特色的地方文化,并且孕育了當地人的處世態度與生活方式。
天府文化研究:創新創造卷 目錄
天府文化研究:創新創造卷 節選
《天府文化研究(創新創造卷)》: 事實上,從古蜀時代開始,開拓創新的文化氣韻一直貫穿于天府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的創造與發展之中。三星堆文化的世界性影響,不僅在于它燦爛的青銅文明,還在于它所蘊含的豐富的文化內涵,揭示了古蜀人的開放精神和走向外部的世界意識,從而使長期以來流行的所謂巴蜀文化自來就有故步自封的“盆地意識”斷言不攻而破,展現了古蜀人敢為天下先的博大胸懷和豪邁氣勢。例如*引人注目的縱目人面像的造型,幾乎都是突眼、闊嘴、寬耳。一般認為突眼代表傳說中的“千里眼”,寬耳表示“順風耳”,而闊嘴當然就是其渴望言談、善于交流的象征。古蜀民族塑造這樣的形象,除其宗教含義之外,更是為了突出表現古蜀人的視、聽等功能,充分表達了古蜀人雖身處盆地,卻希望看得遠、聽得遠,渴望走出盆地、走向世界,與世界交流的強烈愿望。 有趣的是,三星堆文化本身就創造了諸多世界之*、中國之*,如世界上*早、樹株*高的青銅神樹,世界上*早的金杖,世界上*大、*完整的青銅大立人像,世界上*大的青銅縱目人像,世界上一次性出土*多的青銅人頭像和面具,如此等等。在其后天府文化的發展演變中,相關的世界之*和中國之*還有很多,甚至可以說是貫穿于天府文化發展的全過程。 在農業時代,天府人民開拓進取、務實創新的文化風尚令世界驚嘆。在文化領域,天府地區擁有迄今尚未解讀的*神秘的“天書”——巴蜀圖語;擁有中國*早的地方志——《華陽國志》;創辦了中國*早的官辦地方學校——文翁石室;創辦了中國*早的皇家畫院——翰林圖畫院;創作了中國**副春聯——“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創作了中國文學史上**部詞集——《花間集》;編譯了中國*早有注文的石經——孟蜀石經。在經濟領域,天府地區鑄造了世界上*早的年號錢——漢興錢;發行了世界上*早的紙幣——交子;設立了世界上*早的官辦銀行——交子務。在科技領域,天府地區擁有世界上*早的鉆井技術和井鹽開采技術,也*早懂得使用天然氣煮鹽的技術;都江堰水利工程更是令天府地區揚名海內外。此外,漢代的漆器、蜀錦,唐代的“西川印子”、宋代的“蜀藏”等,不得不讓人佩服天府人民的創新創造精神。 近代以降,天府地區開拓創新的文化風尚首先集中表現為,在國家危難之際涌現出大批立志救世救國的實干家、改革家和革命者。如清同治十二年(1873),四川學政張之洞集資在成都文廟街西側石犀寺附近修建尊經書院,光緒元年(1875)春建成開學。尊經書院以人才薈萃在近代著稱,著名學者王闿運、宋育仁等曾先后擔任書院山長,培養出了大批人才。近代四川諸多“蜀學鴻儒”和杰出人物,如楊銳、廖平、宋育仁、蒲殿俊、張瀾、吳虞、吳玉章等均是該書院的學生。再如,清光緒三年(1877),四川總督丁寶楨在天府地區東門下蓮池創建四川機器局,次年建成投產,這是四川*早的軍事工廠,辛亥革命后改稱四川兵工廠。四川機器局是洋務運動在四川*突出的成果,客觀上刺激了四川民族工業的興起和發展。 1911年,在天府地區發生的保路運動,不僅是天府人民的驕傲,也是天府人民開拓創新文化風尚的典型體現。保路運動打響了辛亥革命的**槍,牽制了清廷的大批兵力,為武昌起義的成功創造了有利條件,加速了中國*后一個封建王朝的覆滅。正如孫中山所言:“若沒有四川保路同志會的起義,武昌革命或者還要遲一年半載。”①保路運動的意義不僅僅在于打響了辛亥革命的**槍,還在于建立了新政府,開啟了新時代,對封建習俗造成了巨大沖擊,對反對禮教束縛起到了開風氣之先的作用。一是實施了一系列文化上的改革措施,如為保障言論、出版和結社三大自由,專門頒布了《集會結社律》《報律》和《嚴禁毆辱報館告示》等,這在當時是明顯與封建專制決裂的文化舉措,是用民主社會的文化理論來指導巴蜀文化向現代化轉型的重要舉措。二是大力發展新式教育,“政治修明,以育才為要義”,“雖當戎馬倥傯之際,而教育不可一日或廢”②。雖在戰亂非常時期,軍政府學務部一再發令通飭開學并保證辦學經費的做法,更是體現出首開新式教育風氣之先河。其三,推動和倡導社會生活向現代化轉型。軍政府在習俗改革方面發布了廢除清朝頂戴袍服,一律剪辮,禁種鴉片和開煙館等告示。 ……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煙與鏡
- >
二體千字文
- >
唐代進士錄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