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絲路文明札記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8829799
- 條形碼:9787548829799 ; 978-7-5488-2979-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絲路文明札記 本書特色
絲路文明在發展的過程中,一直貫穿著經濟文化發展的兩個帶有普遍性的規律——地緣規律和市場規律。 《絲路文明札記》既不是完全的文化交流史,也不是專業的貿易史和中外交通史,而是從人類整體文明發生發展的視角,基于古絲路發育的歷史背景,深入透視“一帶一路”倡議提出的歷史必然性。
絲路文明札記 內容簡介
本書講述絲路文明發展的過程,敘述絲路發展的歷史必然性。從有關的歷史視角,從人類整體文明發生發展的視角,深入透視“一帶一路”倡議的歷史必然性,既不是接近的文化交流史,也不是專業的貿易史和中外交通史,而是秉持一種更加綜合和開放的歷史考察視角,即從文明發生發展的角度看古絲路。從古絲路發育的歷史背景著眼,我們可進一步透視“一帶一路”倡議的歷史必然性。這樣可以更好地“繼承和發揚絲綢之路精神,賦予古代絲綢之路以全新的時代內涵”。
絲路文明札記 目錄
絲路文明從上古走來
前絲路的東漸產品
夏商文化與青銅文化
部族遷徙的十字路口
樓蘭的秘密
穆天子傳達的信息
重新發現舊大陸
八大通道與“微絲路”
前絲路歷法科技交流
犍陀羅文化與絲路藝術
還原《山海經》
第二輯 絲路**高潮
不落幕的古絲路貿易
張騫、班超與甘英
漢代的西亞絲路
南亞的絲路循環
南北朝絲路和隋煬帝的“會展”
絲路貿易的盛唐氣象
佛教東傳
*早的海上絲路
歐亞科技傳播與日本的唐風
第三輯 絲路第二高潮
宋代的“多國”絲路演繹
元代絲路高峰
阿拉伯商團與蒲壽庚
馬可·波羅和伊本·貝圖達
中國探險家汪大淵及其《島夷志略》
海上絲路之魂鄭和
馬尼拉一蓋普民間貿易
四大發明傳播路線圖
漢薩同盟與黎凡特貿易
第四輯 絲路渦流與新浪潮
“大航海”與殖民貿易渦流
白銀戰爭還是鴉片戰爭
后絲路與經濟全球化
大陸橋與海陸聯通
*后的“地中海”
文明的顏色
絲路文明札記 節選
《絲路文明札記》: 中國在歷史上也是黃金的消費大國,但中國早期的黃金制品卻以外來的居多,彼時的開采技術還不足以滿足高層社會消費,以至更有文化內涵的玉石排列在它的前面。黃金作為賞賜品而非貨幣流通,數量不足,金銅并列互稱,是中國的一個歷史慣例。在中國貨幣歷史上,有過“絲絹本位”“銀本位”,也有過“茶馬本位”,雖然說黃金價高,但沒有明確的“金本位”。 中國中原的牛養殖也比較晚一些。牛有兩個大的系統,水牛在南方,或與南亞、東南亞的相互交流有關。黃牛系統主要從草原前絲路中來。商的一位先祖領袖王亥販牛,開始了大規模引進車牛和耕牛的歷史過程,至春秋以降,牛車出行是華夏的一大交通風景。而那位赫赫有名的老子,騎著青牛出關,寫下了著名的《道德經》。 羊的養殖更為普遍,養羊幾乎是古代游牧部族賴以生存的主產業。在記錄以色列人歷史和基督教產生沿革的《舊約》《新約》里,*大的生活場景就是羊與牧羊人,并由此產生了權杖,也即牧杖的原始管理概念,*后演變為古代歐亞西部國家與部落的行政管理象征。牧的概念引入中國大概是在東漢,變郡守為州牧,出現了牧民于天下的一種理念。 羊與中國古代的民族與部族融合史有直接聯系。夏由羌來,基本是一種歷史共識,夏朝的斷代很困難,也是因為古羌族的分化融合線頭沒有完全理清。羌人猶如西方的人頭馬部落,是經濟形態的人文化和人文形態的經濟化,這也猶如有人把西伯利亞的林中狩獵人統稱為通古斯而蒙古人把他們稱為布里亞特一樣。有一個歷史聯系是明確的,那就是羊與夏羊的歷史互稱。夏羊也就是體形壯碩的綿羊,夏也有壯大的意思,羌與羊與夏,指代的是同一個含義豐富的歷史人文狀態,不僅成為漢字造字和區別姓氏的很惹眼的一個組成,其實也指示了夏族的來歷,并由此派生出華夏與諸夏的古民族人文系統。誠然,由于羊的普遍分布,誰也不能得出羊從西來或者就是本土培育的結論,但夏羊確乎是古羌人的驕傲,也是古中華人的驕傲。古羌人一直生活在中國的西部,他們與前絲路上活躍的歐亞人群多有交流甚至交織,是*早的絲路文化傳播人。 麥類、馬匹、黃金制品和羊產品,是絲路正式開通之前的四大西來交流產品,也為后來絲路貫通提供了必要的流通模板。從這個角度講,東西方的物質文化交流從一開始就是雙向的,是一個循環不已的互聯互通圈,有時是東西或北南向,有時是西東或南北向,更多的是各領風騷上千年。 對于諸如此類的東西產品聯系,以及由此涉及的東亞和中亞、西亞在青銅時代文化遠距離互動的可能性,美國哈佛大學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的胡博先生1995年就在《古代中國》上發表的論文中提了出來。進入21世紀,中國的青年學者易華也從麥類、牛、羊、馬以及古代西部的葬俗比較等方面,給出了描述。他們研究的一個共同的特點,是把這種上古的經濟文化交流現象,置于歷史的世界文化體系中,而不是繼續重復“瞎子摸象”的局部思考。 由西向東流轉的古代產品與技術發明,對絲綢之路影響*直接的,除了麥類、馬匹、黃金制品和羊毛,還有駱駝的馴養和使用。駱駝的馴養和使用直接關系到陸路交通技術的出現。駱駝的馴養和使用,*早出現在西亞地區。據考證,駱駝的馴養開始于公元前11世紀的以色列地區,在公元前8世紀才開始出現在中亞。駱駝的耐受力、野外生存能力、對脂肪與水分的儲存能力以及在沙漠中長途跋涉的適應能力,使它成為穿越戈壁沙漠的無與倫比的**種運輸工具,獲得了“沙漠之舟”的美稱。駱駝也是來往于沙漠的客商的忠實伙伴,在幾千年歲月里,往返于古老蒼涼的萬里戈壁商道上。沒有駱駝的馴養和使用,也就不會有陸上絲綢之路的通暢。駱駝的馴養和使用是彼時的*關鍵的基礎設施和技術,是西亞人的歷史成果和偉大成就。 在前絲路時代,東西交流比較超前的創新產品,除了中國西去的絲綢,還有西來的玻璃。如果說,絲綢制造體現了古代中國源于農業的加工業和手工制造業的歷史成就,玻璃則是除了黃金與青銅之外的人類**種礦物冶煉產品。玻璃制造源于公元前25世紀至公元前23世紀的兩河流域,但玻璃產品在中國春秋時期的吳、越等國已經出現。有關專家考證,越王勾踐劍和吳王夫差劍上的“蜻蜓眼”,并不是尋常寶石而是在當時更為貴重的玻璃。“蜻蜓眼”出現在吳、越,是否暗示著“海絲”現象的*初發生?玻璃大量進入東方主要在漢代,*初的玻璃制造技術進入中國也不晚于南北朝。據有關文獻記載,相當于中國漢初的公元前1世紀,一位西方的布道者曾經記錄了中國的地理位置和玻璃東來的史實。廣州南越墓發現的玻璃制品略早于漢武帝再次統一南越之前,意味著在海上絲路的民間貿易中,玻璃已經是貴重的舶來品。玻璃入華當然也會經由陸上,選擇什么路徑,要隨器型而定。 ……
絲路文明札記 作者簡介
馮并,原名馮竝,經濟日報社原總編輯,政協第十屆全國委員會委員,國家有貢獻專家,2000年鄒韜奮新聞獎獲得者,中國新聞特等獎獲得者;曾任武漢大學博士生導師,曾擔任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副秘書長、中國企業聯合會與企業家協會執行副會長、中國國際公共關系協會與中國生產力協會副會長等職。 作者長期從事經濟新聞工作和經濟研究,著有《新葉集》《經濟隨筆》《馮并通訊集》《馮并雜文選》《馮并評論選》《即銘隨筆》《改版》等;曾主編《市場經濟》和中國首部《中國公共管理年鑒(2013)》;參與主編《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年鑒》《中外經濟體制比較叢書》《改革問答錄》等;撰寫了“西行隨筆”“大戰略”“大陸橋”“東北紀行”系列文章和大量經濟評論。
- >
回憶愛瑪儂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經典常談
- >
莉莉和章魚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