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中國現代文學論叢第十三卷·1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5200779
- 條形碼:9787305200779 ; 978-7-305-20077-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現代文學論叢第十三卷·1 內容簡介
本書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南京大學中國新文學研究中心主編的現代文學論叢, 就中國現當代文學中有關散文、小說、詩歌、戲劇等領域發生的一些重大問題和熱點問題展開了不拘一格的探討, 頗具理論意義與創新精神。
中國現代文學論叢第十三卷·1 目錄
中國現代文學論叢第十三卷·1 節選
《蕙的風》初版本收1920-1922年的詩,1922年8月由亞東圖書館出版。卷首有朱自清、胡適、劉延陵序言和作者的自序。內頁印有“放情的唱呵”字樣。初版本共分四輯:**輯36首、第二輯25首、第三輯3首、第四輯36首。1923年9月出再版本,1931年7月出第六版,1957年9月又出修訂本。前六版基本按照初版本樣態重印,所收詩歌的次序、數量及內容都沒有改變,1957年版修改極大。此后的版本較多,但多依據1957年本,又有所修改,從而形成增訂本,比如,漓江出版社1992年版,首印8000冊。1957年本及1992年增訂本都是由《蕙的風》初版本和《寂寞的國》中的部分詩歌組成,但它又不是詩歌選集,故也將之納入《蕙的風》版本體系內。增訂本與1957年本相比,其不同處主要有:篇目數量有所增加,個別詩歌的題目稍有修改,卷首有修訂序言,卷末收入了各時期的評論。因其變化不大,此處不做深入討論。1957年版本與初版本相比,其變動處主要有:(1)人稱變換:將初版本中的第三人稱“伊”統一改為“她”。(2)次序變動:按照寫作時間先后,對初版本中的篇目次序重新排定。(3)韻腳變動:初版本中的詩歌多為自由體,押韻沒規律,有的幾句連續用韻,有的幾句都無韻,而且還用了很多方言韻;1957年版本對之進行了改動,使得用韻符合規律,該用韻而沒用韻的地方重新補上韻,同時修正方言韻。(4)字句改動:對原詩的字句重新改動,使其符合押韻規律,或者使其更符合句意內容的表達。(5)章節整合:對前文本中的章節、詩行重新進行整合,或調整詩句次序,或刪除原有詩行,或增加新的詩句,等等,這樣的整合近于“再創作”。比如,《題B的小影》末尾新增一節:“月下老人底赤繩,偏把你和別人相系。愛情被壓在磐石下面,只能在夢中愛你!”這就完全改變了前文本的表意體系,從而成為一個全新的文本。(6)除了上述5種變動情況之外,還有一種修改情況:文體變動。他將原本屬于自由體的詩歌,比如《過伊家門外》、《禱告》等,改成格律體或半格律體。到底是什么動因導致了這種文體上的重大變化?這也頗為耐人尋味。① 《寂寞的國》為汪靜之第二部詩集,收1922年下半年至1923年寫的93首詩歌,作為《文學周報社叢書》之一種,1927年9月由開明書店出版,首印1500冊。初版本封面左上方繪有一片葉子,一個人坐在葉心內,他手托前額,頭稍前傾,似有無限憂傷。此封面內容及風格與這本詩集的主題基調及精神氛圍互為表里、相得益彰,誠如作者在《自序》中云:“我因為落寞,苦惱,厭倦,所以作詩,我作詩是為了消遣自己……而且詩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我在作詩便是在生活。”《蕙的風》(1957)收《寂寞的國》中的60首詩,除《獨游》、《垂楊柳》、《秋夜懷友》、《漂流到西湖》四首詩有較大改動外,其他基本保留前文本風貌。這也可看作《寂寞的國》另一種形式的再版本,F將上述四首詩歌的修改情況簡介如下:(1)《獨游》:原標題為“獨游邱山”,現改為“獨游”;原詩共5節,現刪除首節和末節,只剩下中間三節;將第三節中的“伊曾經坐著休息過”、“枯死”分別改為“我要采一株她坐過的青草”、“枯掉”;將第四節中的“靜寂”、“伊曾經吟過清涼的水”分別改為“清凈”、“我要捧過她飲過的水來一喝”。(2)《垂楊柳》:原標題為“柳兒”,現改為“垂楊柳”;原詩共3節,現刪除第二節第二句(“秋神的利劍不能逃!保┖偷谌*后3句(“快把碧波兒摟抱!只愛今朝沒命的飄舞,聽他是凋零呀枯槁!”);將第三節的**句(“失了青春何處找?”)移至第二節**句,并組成新的第二節。(3)《秋夜懷友》:刪除第二節,將原詩的第三節調整為第二節,重新寫第三節(“今夜的月色如此凄涼,我孤獨地在月下彷徨。我覺得無限的寂寞而無聊,默默向著長空凝望!保4)《漂流到西湖》:原詩為5節,現為4節;將“伊”改為“她”;將第三節中的前三句(“我好像一只無家的狗,天天在西湖上亂跑。我的深重的愛情”)改為“我天天在西湖上游山玩水,忘不了她那迷人的美。我單思苦戀的愛情”;將第四節中的“后來我看見伊和一位青年”改為“后來我看見她和別人”;刪除第四節中的“心兒快要跳出來了”一句,將第五節中的“我只想把自己撕掉”當成第四節*末一句;將第五節中的其他三句(“但我不愿惱恨伊,此后我隨便什么都不管,大家就叫我瘋子了”)刪除。這些修改基本延續了上述修改策略,其表意體系變化很大,重新修改過的文本確實在節奏上增強了音樂性,在修辭上強調了簡約性,在詩意上強化了內斂性,這樣的修改效果應予肯定。但是,這樣的文本顯然不是“五四”時期的詩歌了,它們已經不再具有新詩發生學和文學史的意義。 綜上,《蕙的風》有多個版本,形成了一個獨立的版本譜系;《湖畔》和《寂寞的國》雖只有初版本,但與《蕙的風》(1957,1992)、《應修人潘漠華選集》、《雪峰的詩》有著不可分割的淵源關系,故也可認定其形成了一個密切關聯的版本譜系。從具體的文本修改情況來說,《應修人潘漠華選集》和《雪峰的詩》所收入《蕙的風》中的詩歌基本保持原貌,而《蕙的風》和《寂寞的國》對前文本的修改幅度又極大。汪靜之對前文本的修改并沒有根本性地改變原詩的思想內容,但是,他在詩歌韻腳、字句等方面的改動,實際上是在實踐另一種新詩藝術形式,故新修訂后的詩歌自然就是新文本了。他對原詩章節結構的整合和字句的增刪,都是著眼于修正詩歌藝術形式的需要,從而使得初版本中的詩歌在情感表達、意境呈現、主題言說等方面更富有邏輯性和層次性。他對韻腳的重新修改自然增強了詩歌的音樂性和節奏感,使得許多經由修改后的詩歌某種程度上達成了內容和形式的有機統一。他對詩歌章節結構及旬式的調整,使得原先過于散漫的情緒、情感得到集中表達,從而更符合現代自由詩的文體規范?梢哉f,他的這些修改也部分地克服或彌補了早期詩歌表意過于散漫、音樂性欠缺、不講求技巧等方面的缺陷。因此,這些經過詩人二次創作而生成的文本也就具有了全新的意義,它們不但脫離了“五四”時期的文化語境而成為新文本,而且還依附著1957年前后的政治氛圍和文學規范而成為新時代精神的物化產物。 ……
中國現代文學論叢第十三卷·1 作者簡介
胡星亮,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戲劇戲曲學專業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中國現當代戲劇、中外比較戲劇、中國影視史。主要著作有《二十世紀中國戲劇思潮》、《中國現代喜劇論》、《中國電影史》、《中國電視史》等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回憶愛瑪儂
- >
隨園食單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