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zhàn)為何爆發(fā)及戰(zhàn)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罪孽的報應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2662002
- 條形碼:9787542662002 ; 978-7-5426-6200-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罪孽的報應 本書特色
倘若說人類史上黑暗的篇章是可以“應對”的話,那么德國人總體而言可謂應對自如。戰(zhàn)后德國人曾經“無力哀悼”,然而如今,對國家罪行的內疚轉化成一種美德,對比拒絕懺悔的國家,甚至成為一種優(yōu)越感的標志。 有了廣島和長崎原爆造成的沖擊,日本人在談論戰(zhàn)爭罪時,感到有資格反戈一擊,指責“你們也好不到哪里去”。于是保守派首相依然年復一年地參拜供奉有戰(zhàn)犯靈位的靖國神社,而形形色色的委員會把教科書里有礙愛國自豪的史實一概抹去。 二戰(zhàn)結束七十余年來,當正義的一方歡呼勝利,德國和日本這兩個“危險的民族”,又是如何面對自己不光彩的過去的?表面看來,德國人對大屠殺的徹底反省,日本對侵略責任的抵死不認,世人有目共睹;然而在歷史的陰影下,關于奧斯維辛、廣島、南京這幾個煉獄之所,關于歷史的勝者審判和歷史的紀念泛濫,以及為了實現(xiàn)“正常化”的努力和手段,兩個看似迥異的國度,實則都充滿了難以分辨是非的灰色地帶。 在《罪孽的報應》一書中,布魯瑪精確剖析了德日兩國的戰(zhàn)爭記憶,通過深入調查和實地走訪,作者敏銳地指出:“沒有危險的民族,只有危險的情境。”實際的政治安排,往往比所謂的歷史規(guī)律和民族性格,更能影響一個國家在面對自身歷史遺留問題時所采取的態(tài)度。過去深入骨髓,歷史從未清零。布魯瑪帶領讀者進行一次深刻的人性探究:關于在我們這個時代,戰(zhàn)爭帶來的災難性后果如何在各個方面影響了一個民族的自我認同。
罪孽的報應 內容簡介
歷史學者嘗言:“過去深入骨髓。”身為世人眼中的“危險民族”,德國和日本如何應對自己不光彩的過去?他們是如何看待和記憶戰(zhàn)爭的?又如何在歷史的罪孽中審視自我?在《罪孽的報應——德國和日本的戰(zhàn)爭記憶》中,伊恩·布魯瑪準確剖析了德日兩國的戰(zhàn)爭記憶:關于侵略者和受害者身份的爭議,關于奧斯維辛、廣島、南京的復雜立場,以及在實現(xiàn)民族“正常化”做法上的巨大差異。通過深入調查和實地走訪,作者敏銳地指出:“沒有危險的民族,只有危險的情境。”實際的政治安排,往往比所謂的歷史規(guī)律和民族性格,更能影響一個國家在面對自身歷史遺留問題時所采取的態(tài)度。
罪孽的報應 目錄
罪孽的報應 作者簡介
伊恩·布魯瑪(Ian Buruma),生于荷蘭海牙,先后在荷蘭和日本就學,曾于萊登大學攻讀中國文學與歷史,后專注于日本研究。曾擔任《遠東經濟評論》和《旁觀者》雜志記者,為包括《紐約時報》《紐約書評》《新聞周刊》在內的多家西方報刊撰寫關于亞洲的政治和文化評論,并曾任教于牛津、哈佛、普林斯頓、格羅寧根等大學。現(xiàn)為《紐約書評》主編、紐約巴德學院保羅·威廉斯教席之民主、人權和新聞學教授。出版的著作有《零年:1945現(xiàn)代世界誕生的時刻》《創(chuàng)造日本:1853—1964》《日本之鏡:日本文化中的英雄與惡人》《伏爾泰的椰子》《殘忍的劇場》等。2008年被授予“伊拉斯謨獎”以表彰他“在歐洲對文化、社會或社會科學做出的重要貢獻”,同年以其卓越的著作幫助美國讀者理解亞洲的復雜性而獲得“肖倫斯特新聞獎”。2008年和2010年被《外交政策》雜志列入“全球頂尖思想家”。 回溯了戰(zhàn)后五十年間德日兩國政府和民眾面對戰(zhàn)爭罪孽的思考與作為,追尋隱藏在反思與懺悔、否定與歪曲、麻木與逃避背后的民族心理與集體記憶。 倪韜,1985年出生,畢業(yè)于復旦大學國際政治系,法學學士,現(xiàn)從事新聞工作,任英文報紙Shanghai Daily評論員。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姑媽的寶刀
- >
我與地壇
- >
經典常談
- >
名家?guī)阕x魯迅:故事新編
- >
月亮虎
- >
有舍有得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