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山西文物日歷2025年壁畫(特裝版)
-
>
老人與海
-
>
愛的教育
-
>
統編高中語文教材名師課堂教學實錄
-
>
岳飛掛帥
-
>
陽光姐姐小書房.成長寫作系列(全6冊)
-
>
名家經典:水滸傳(上下冊)
論語·孟子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2298444
- 條形碼:9787552298444 ; 978-7-5522-9844-4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論語·孟子 本書特色
劉敬余主編的《論語孟子(無障礙閱讀版)(精)/經典名著》采取文中夾注的形式,不僅對小說里的生僻字詞進行了注音,對難解的字詞進行了解釋,而且對小說中出現的一些人物、官職、相關傳說、天文地理知識、文化知識等進行了簡要解釋說明,使學生能夠順利閱讀作品、理解作品內容。
論語·孟子 內容簡介
劉敬余主編的《論語·孟子(無障礙閱讀版)(精)/經典名著》是《論語》和《孟子》兩部經典的合集,為了幫助青少年讀者閱讀本書,特將兩部經典從作者生平經歷、作品主要內容、作家作品貢獻等方面進行介紹。《論語》一書是孔子與其弟子的語錄結集,儒家重要經典之一。《論語》中的“論”是論纂的意思,“語”是話語、經典語句、箴言的意思。其核心內容是仁、義、禮、智、信。《孟子》主要記載孟子的言行,不僅在政治、哲學方面有深厚的意蘊,而且它也極具有文學價值。孟子的思想是儒家思想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他的理論體系對后世儒學的發展起著奠基的作用,其光輝思想值得我們仔細研讀。《孟子》行文流暢,氣勢磅礴,言辭犀利而有可讀性,其中頗多警句仍然被現世的人所喜愛。
論語·孟子 目錄
學而篇** 002
為政篇第二 012
八佾篇第三 024
里仁篇第四 038
公冶長篇第五 049
雍也篇第六 064
述而篇第七 080
泰伯篇第八 097
子罕篇第九 108
鄉黨篇第十 123
先進篇第十一 137
顏淵篇第十二 154
子路篇第十三 168
憲問篇第十四 183
衛靈公篇第十五 204
季氏篇第十六 221
陽貨篇第十七 231
微子篇第十八 245
子張篇第十九 254
堯曰篇第二十 265
孟 子
梁惠王上 270
梁惠王下 293
公孫丑上 320
公孫丑下 341
滕文公上 363
滕文公下 383
離婁上 404
離婁下 424
萬章上 442
萬章下 461
告子上 479
告子下 497
盡心上 516
盡心下 534
經典名著品讀 552
名著閱讀感悟 559
經典語句集錦 563
論語·孟子 節選
學而篇** 《學而篇》作為《論語》首篇,內容涉及諸多方面。本篇主要談學習,提出了“學而時習之”“吾日三省吾身”等基本觀點,這些觀點直到今天都具有重要意義。側重談的是學習的內容,如孝悌、忠信、仁愛、君子的行為規范等。其中“孝悌為仁之本”是《論語》的根本思想,由孝而悌,繼而推己及人,對下“泛愛眾”,對上盡忠竭力。這在本篇及后面的篇章中均有論述,所以我們在學習《論語》時要注意抓住這個根本思想,細細體會,這樣才能更好地理解孔子及儒家的其他思想。 1.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注釋 ?時:按一定的時間。?習:溫習,練習。?說:同“悅”,愉快、高興的意思。?慍:惱怒,怨恨。?君子:有德者,即道德修養高而有學問的人。 鑒賞 孔子說:“學了知識以后,按照一定的時間去溫習它,不也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不也很令人高興嗎?別人不了解自己,自己也不怨恨,不也是有德的君子嗎?” 1.2有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注釋 ?有子:孔子的學生,名若。?悌:敬愛兄長,是弟弟對待兄長應有的正確態度。?仁:指孔子的“仁德”思想。 鑒賞 有子說:“他為人孝順父母、敬愛兄長,卻喜歡冒犯上級,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不喜歡冒犯上級,卻喜歡造反的人,是從來沒有的。君子致力于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孝順父母、敬愛兄長,這就是‘仁’的根本哪!” 1.3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注釋 ?巧言:指花言巧語,好聽而實際上言不由衷的話。?令色:指面孔和善,內心卻另有盤算,即偽善的面貌。?鮮:少的意思。 鑒賞 孔子說:“花言巧語,一副偽善面目的人,仁德是很少的。” 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注釋 ?曾子:孔子的學生,名參。?三省:多次反省。?為人謀:給別人辦事,替別人出謀獻策。?忠:指做事盡心竭力。?信:指待人處世誠實不欺。?傳:指老師傳授的為人之道和知識技能等。 鑒賞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辦事有沒有盡心竭力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誠實呢?老師傳授給我的知識是否復習了呢?” 1.5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注釋 ?道:同“導”,治理。?千乘(shèng)之國:即擁有千乘戰車的諸侯國。“千乘”在當時屬于中等水平。乘,古代用四匹馬拉的戰車。?敬:嚴肅慎重的態度。?節用:節約用度。?以時:合適的時候。古代以農業為主,所以役使民眾須在農閑之時。 鑒賞 孔子說:“治理擁有一千輛戰車的諸侯國,就要謹慎行事,誠實守信,節約用度,關愛百姓,役使民眾要在農閑時。” 1.6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注釋 ?弟子:年紀幼小的人。?入:在家。?出:在外。?謹:這里是寡言的意思。?泛:廣泛。?仁:仁者,具有仁德的人。?行:躬行實踐以上這些事。?余力:多余的力量。?文:指古代文獻典籍。 鑒賞 孔子說:“年紀幼小的人,在家孝順父母,在外敬愛兄長,寡言誠信,博愛民眾而親近有仁德的人。躬行實踐這些事之后,如果還有剩余的力量,那么就可以學習文獻典籍了。” 1.7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注釋 ?子夏:孔子的學生,姓卜,名商,字子夏。?賢賢易色:對妻子重品德,不重容貌。?竭其力:用盡自己的力量。?致其身:指獻出自己的生命。 鑒賞 子夏說:“對妻子,重品德,不重容貌;侍奉父母,能盡心盡力;服侍國君,能夠獻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說話誠實且講信用。這樣的人,即便他自己說沒有學習過,我也一定說他已經學習過了。” 1.8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注釋 ?重:莊重。?威:威嚴。?固:穩固,牢固。?主:以……為主。?友:名詞用作動詞,與……做朋友。?過:名詞用作動詞,有了過錯。?憚(dàn):怕。 鑒賞 孔子說:“君子不莊重就沒有威嚴;即使讀書,所學的知識也不會牢固。以忠信為主。不要同不如自己的人做朋友。有了過錯就不要怕改正。” 1.9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注釋 ?慎終:慎重地辦理父母的喪事。終,人死為終,指父母去世。?追遠:追祭祖先。遠,血緣關系不親近,此處指遠祖。 鑒賞 曾子說:“謹慎地辦理父母的喪事,虔誠地追祭歷代祖先,老百姓的道德自然會日趨敦厚。” 1.10子禽?問于子貢?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注釋 ?子禽:姓陳,名亢,子禽是他的字。?子貢:孔子的學生,擅長辭令。姓端木,名賜,子貢是他的字。?邦:國家。?溫、良、恭、儉、讓:溫和、善良、恭敬、儉樸、謙讓。 鑒賞 子禽向子貢問道:“老師每到一個國家,必能了解那個國家的政事,是他自己求來的呢,還是別人主動告訴他的?”子貢說:“老師溫和、善良、恭敬、儉樸、謙讓,是憑著這些才得到的。他老人家獲知政事的方法,大概與別人的求法不同吧!” 1.11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注釋 鑒賞 ?其:代詞,指代兒子。?志:志向。由于古時父親在世時,兒子無權獨立行動,所以只能觀察其志向。?沒:同“歿”,死去,去世。?三年:泛指多年,表示時間長。 鑒賞 孔子說:“看一個人,他的父親在世時,要觀察他的志向;他的父親死后,要觀察他的行為;如果他長年不改變父親所堅持的好的道德準則,這樣的人就可以說是盡孝了。” 1.12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注釋 ?用:實踐,運用。?和:和諧,恰當。?先王:前代圣明的君王。?斯:代詞,此。?美:善,好。?由:服從,遵從。?節:節制。 鑒賞 有子說:“禮的運用,以做得恰當為可貴。過去圣明的君主治理國家,可貴的地方就在這里,不論大事小事都依照這個道理去做。如果有行不通的地方,只知道為恰當而求恰當,不用禮來節制,這也是不可行的。” 1.13有子曰:“信近?于義?,言可復?也。恭近于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注釋 ?近:接近、合乎的意思。?義:指儒家的倫理范疇。?復:實踐。朱熹《集注》云:“復,踐言也。”?遠:使動用法,使之遠離的意思,此處也可譯為避免。?因:依靠,憑借。?不失:沒有失去,意為不避。?宗:尊崇,敬仰。 鑒賞 有子說:“所守的諾言要合乎義,諾言才可能兌現。如果態度恭敬而且合乎禮的規范,那么就能避免遭受侮辱。依靠可親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1.14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注釋 ?敏:敏捷。?就:到……去。?有道:有道德的人。?正:這里做動詞,匡正。 鑒賞 孔子說:“有德行的人飲食不要求飽足,居住不要求安適,做事敏捷且說話謹慎,到有道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這樣就可以說是好學的了。” 1.15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注釋 ?諂:諂媚奉承。?驕:驕傲自大。?何如:怎么樣。?貧而樂:一般認為該句下有一“道”字。?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兩句出自《詩經?衛風?淇奧》。切、磋、琢、磨是加工玉器的不同工序。?賜:子貢的名。孔子對學生都稱名。?諸:之于。?往:過去的事。這里指已知的事。?來者:未來的事。這里指不知道的事。 鑒賞 子貢說:“貧窮但不諂媚奉承,富有卻不驕傲自大,怎么樣?”孔子說:“可以。但是不如貧窮還樂于道,富有還喜好禮。” 子貢說:“《詩經》中說‘要像加工玉石那樣切割銼削,細刻磨光’,大概就是講的這個意思吧?”孔子說:“賜呀,現在可以跟你談論《詩經》了,告訴你一件事,你就能推及其他,舉一反三了。” 1.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注釋 ?患:擔憂,擔心。?不己知:賓語前置,即“不知知”,意為不了解自己。 鑒賞 孔子說:“不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擔心的是自己不了解別人。” ……
- >
隨園食單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姑媽的寶刀
- >
經典常談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煙與鏡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