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亞洲史概說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3916783
- 條形碼:9787513916783 ; 978-7-5139-1678-3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亞洲史概說 本書特色
◎ 日本漢學泰斗宮崎市定經典力作,中文版首次面世 ◎ 提出“西亞文明東流論”,開辟“亞洲史”的全新研究領域 ◎ 考察各文明之間的交通聯系,揭示文明興衰與時代演進的歷史大勢
亞洲史概說 內容簡介
在遼闊的亞洲大陸上,分布著東亞的中華文明、西亞文明、印度的梵文文明以及日本文明等,各種異質文明通過交通紐帶而建立聯系,相互競爭并相互彌補,從而展開了亞洲史發展演進的宏大畫卷,由此我們可以進一步認識全人類的真正歷史。作者宮崎市定在《亞洲史概說》一書中提出“西亞文明東流論”,并開辟了“亞洲史”這一全新的領域,著重考察各文明之間的交通聯系,通過交通線的轉移和變化,揭示文明興衰與時代演進的歷史大勢。
亞洲史概說 目錄
目 錄
新版序 1
緒 論 1
第1 章 亞洲諸文化的形成及其發展 11
**節 亞洲諸文化的黎明 13
第二節 古代波斯及其相鄰諸國的文化 30
第三節 古代印度及其文化 40
第四節 古代中國及其文化 53
第2 章 亞洲諸民族的相互交往 71
**節 伊朗的形勢與阿拉伯帝國的興衰 73
第二節 印度與印度支那半島各民族的興衰 83
第三節 北方民族的活躍及其對中國的影響 92
第四節 漢民族的更張及其昌隆 104
第3章 亞洲諸文化的交流及其展開 117
**節 海陸通商的發展與亞洲循環交通的形成 119
第二節 波斯文化的東漸 132
第三節 印度文化的傳播 140
第四節 中國文化的復興及其繁榮 149
第4 章 近世的民族主義潮流 159
**節 近世史階段的地區傾斜 161
第二節 北方民族的活躍與宋朝治下的漢民族 173
第三節 蒙古大征服 184
第四節 明王朝與帖木兒帝國 195
第五節 清代的亞洲 204
第5章 近世文化的展開 213
**節 伊斯蘭文化的光輝 215
第二節 中國近世的新文化 223
第三節 三種近世文化的交流 234
第6章 *近世文化的東漸 243
**節 歐洲勢力膨脹的由來 245
第二節 亞洲對歐洲近代化的貢獻 254
第三節 印度的沒落 262
第四節 清朝的開國及其滅亡 270
第五節 西亞的衰頹 281
第7章 亞洲歷史上的日本 289
**節 日本古代史諸問題 291
第二節 日本的中世 304
第三節 中世性的近世 313
第8 章 現代亞洲史 321
**節 中華民國的變遷 323
第二節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 333
第三節 南亞與西亞 341
第四節 近代化之后的日本 350
結 語 360
宮崎市定著作目錄 362
解 說 364
出版后記 369
亞洲史概說 節選
《亞洲史概說(汗青堂叢書015)》: 在亞洲內陸的干燥草原地帶,當地特殊的氣候和風土造就了一種獨特的人類生存分布狀態。即,當舊石器時代的狩獵民族很快從這一地區消失后,很長一段時期內都沒有任何人類進入過這一地區。這可能是由于在舊石器時代末期,這里原本就近乎沙漠狀態的土地變得愈加荒蕪,而過于干燥的空氣又抑制了草木的生長,動物在這里的繁衍活動也越來越少,因此,這里愈發不適于人類獲取生活資源。但是,進入新石器時代之后,人們找到了一種能夠適應這片土地的生活方式,即游牧生活。人們飼養馬、牛、羊等富有利用價值的牲畜,逐水草而居,在這片干燥的草原上遷徙;蛟诒阌讷@取水資源的湖畔與河邊,或在有利于躲避朔北寒風的丘陵南麓,人們一旦在某處發現了草地,就會撐起簡單的毛氈帳篷,在地上支起簡易的爐灶,營建一處臨時居所。然后,人們在那里牧養牲畜,直到那里的牧草被吃光。與之前生活在這里的舊石器時代的狩獵居民不同,這些人幾乎不狩獵。這一點可以從他們的遺留物中得到印證。在他們使用過的東西中,人們未發現任何防身的工具,像石鏃這樣的東西也極少。我們從這一點可以推斷,他們彼此之間可能幾乎不發生爭斗,過的是極為和平的生活。當然,這也是由于當時該地區人口極為稀疏,沒有爭奪牧地的必要,且由于他們尚未習得騎乘之術,所以既沒有攻襲掠奪的手段,也沒有這樣做的動機! ∵@些游牧民族的生活首先依賴自己飼養的家畜,因此,制作石刃、石匕、尖器、石錐等用于剝皮、切骨、斬肉的尖狀石器的技術,在這一時期有了進步。與此同時,他們之所以不使用磨制的石斧、石刀、石耨等工具,也是由于他們幾乎不從事農耕。另外,由于干燥的氣候會加速骨角器的腐壞,所以骨角器在這一時期也不為人們所用。至于陶土制品,這些游牧民族多多少少向北部的狩獵民族或南部的農耕民族學習過相應的制作方法,也使用過西伯利亞式的櫛文土器或中國式的鬲狀陶器。但是,他們遷徙式的游牧生活不便于攜帶沉重而又易碎的陶器,所以陶器的使用率仍然極低,倒是皮革袋子的使用率更高。此外,他們不使用紡錘車,也沒用過骨針之類的制品,這大概是由于他們能夠輕易地獲得皮、革、毛等制品,所以也就沒有學習針織裁縫方面技術的必要了! ∵@一游牧式生活文明的分布范圍,從東北的蒙古高原橫切中國西北,經中亞到西南方的伊朗、美索不達米亞,再經俄羅斯南部和匈牙利,遠及北非。令人驚奇的是,盡管這一地區范圍極大,但其內部的生活方式卻基本相同,并未呈現出明顯的地區性差別。這或許是因為游牧民飼養的牲畜具有相似性,所以其生活方式也必然存在相似性。此外,他們喜好遷徙的性格和與人和平的氣質,也使他們能夠更為自由地進行彼此之間的交通往來,而這也能使文化的移動變得更加迅速。 *后留下來的疑問是,這種游牧生活是以怎樣的方式產生的呢?具體來說,游牧民族飼養家畜的行為,究竟是始于對北部狩獵民族捕獵物的飼養,還是始于對南方農耕民族馴養家畜行為的專門化,這便是問題所在。雖然這一問題不能急于求解,但大概兩種情況都是存在的。在游牧民族所飼養的牲畜中,犬、鹿等來自北部的狩獵民族,牛、羊、驢等則獲自南部農耕民族,而馬和駝之類則是這些游牧民自己*早成功馴養并使之家畜化的!
亞洲史概說 作者簡介
著者簡介 宮崎市定(1901—1995),日本歷史學家、漢學家,“京都學派”第二代代表人物和集大成者。畢業于京都大學文學部東洋史學科,曾師從內藤湖南、桑原隲蔵等著名學者,1944年起任京都大學文學部教授,曾榮獲有“漢學界諾貝爾獎”之稱的法國儒蓮獎,并獲日本學士院獎和文化功勞者獎章。在中國史的諸多領域都有獨到的研究,代表作有《九品官人法研究》《中國史》《科舉》等。 譯者簡介 謝辰,東京大學綜合文化研究科博士在讀,專攻東亞國際關系論、日本近代思想史。
- >
史學評論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我與地壇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隨園食單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巴金-再思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