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 緒論
一、研究背景
二、問題提出
三、本書內容及框架結構
(一)本書內容
(二)框架結構
四、創新之處
第二章 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的界定及發展現狀分析
一、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的界定
二、聯盟類別劃分
(一)聯盟始創
(二)按試點級別劃分
(三)按聯盟基本活動劃分
三、國家級試點聯盟概述
(一)國家級試點聯盟的選擇
(二)國家級試點聯盟評估及評價
四、典型直轄市級試點聯盟的建設——北京市
(一)北京市直接支持聯盟措施概況
(二)北京市級試點聯盟的遴選
(三)北京市級聯盟專項的審批
五、典型省級試點聯盟建設——遼寧省
(一)國家級試點聯盟的牽頭及參與情況分析
(二)省市級聯盟的組建
第三章 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穩定性解析及實證
一、聯盟穩定性解析
(一)聯盟穩定性界定述評
(二)存在性穩定與行為均衡
二、聯盟存在性穩定模型的構建及實證
(一)存在性穩定基礎模型
(二)存在性明晰穩定模型及實證
(三)存在性非穩定模型及實證
(四)存在性弗晰穩定模型及Mx的趨勢集
(五)存在性明晰穩定向弗晰穩定的轉換
(六)存在性弗晰穩定向明晰穩定的回歸
(七)存在性弗晰穩定狀態的持續
三、行為均衡模型的構建及實證
(一)行為均衡模型的構建
(二)聯盟階段目標的分類
(三)典型技術創新項目案例的探析
(四)典型標準化案例的探討
第四章 聯盟穩定發展效應評價
一、聯盟穩定發展效應剖析重點抉擇
(一)聯盟穩定發展效應分解及探析重點抉擇
(二)標準化及資源效應
二、資源保護效應的引致
(一)資源保護效應基礎模型的闡述
(二)資源保護效應基礎模型的修正
(三)引致資源保護效應機理
三、資源節約效應的引致
(一)資源節約效應基礎模型的建立
(二)標準化-勞動生產率-勞動節約效應
(三)標準化-資本生產率-資本資源節約效應
(四)標準化-技術生產邊界-勞動和資本節約效應
第五章 生命周期與聯盟穩定發展策略
一、聯盟沿生命周期的演進
(一)聯盟生命周期的發展歷程
(二)階段與演進趨勢
二、聯盟生命周期各階段特征的分析
(一)初創期
(二)成長期
(三)成熟期
(四)結轉期
(五)試點聯盟的“殼”資源
三、核心擾動因素與非核心擾動因素的區分
(一)核心擾動因素與非核心擾動因素的關系
(二)各階段核心擾動因素框架
四、各階段穩定性核心擾動因素的探究
(一)初創期與聯盟成員之間的融合度
(二)成長期與聯盟資源需求的滿足度
(三)成熟期與聯盟成員的實際收益率
(四)結轉期與成員預期聯盟穩定的程度
第六章 利益與聯盟穩定發展策略
一、基于項目價值的利益分配策略選擇
(一)聯盟項目及其價值
(二)聯盟項目的價值網絡
(三)聯盟項目價值的基本模型
(四)項目利益分配策略選擇的建議
二、基于沉淀成本的利益分配策略選擇
(一)成員資源投入的異質性及其沉淀性風險
(二)沉淀成本風險較小一方的選擇權優勢
(三)可能的解決方案
三、基于貢獻度的利益分配方案設計
(一)利益分配的框架
(二)分配的基本原則
(三)利益分配的步驟
(四)分配方案的修正
(五)算例仿真
第七章 政策評價與分類引導策略
一、國家級政策的簡要回顧
(一)根本方向性政策的簡要回顧
(二)創新方向性政策的簡要回顧
(三)直接方向性政策的簡要回顧
(四)執行方向性政策的簡要回顧
二、地方政策的簡要回顧
(一)地方政策的分類
(二)地方政策案例——遼寧省
三、聯盟政策評價的邏輯
四、技術特性與聯盟穩定
(一)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領域
(二)**產業領域及相關產業
(三)制造業領域
(四)材料、能源及環保領域
(五)醫療領域
(六)遙感技術及導航技術領域
五、技術溢出效應與聯盟穩定
(一)技術溢出效應
(二)基本模型的假定及描述
(三)模型分析
(四)結論及模型擴展建議
六、分類引導策略
(一)市場激勵與政府引導相輔相成
(二)著眼于技術創新階段目標優先
(三)著力于依產業特征的分類施策
(四)著手于試點聯盟的動態調整
(五)探尋政策的輔助決策手段
第八章 BOCR合成與備選方案選擇
一、ANP法與聯盟穩定性決策
(一)網絡層次分析法簡介
(二)聯盟穩定性決策的復雜性
二、BOCR合成與決策備選方案
(一)BOCR基礎模型
(二)聯盟成員或者政府機構的備選決策方案
三、決策控制準則的探尋及確立
(一)GT理論及方法簡介
(二)樣本聯盟網站的選擇
(三)樣本聯盟總結資料的選擇
(四)聚焦編碼的提煉
(五)決策控制準則的確立
四、聯盟成員參與決策簇及因素選擇
(一)聯盟成員決策簇及ANP結構
(二)聯盟成員利益簇各因素選擇
(三)聯盟成員機會簇各因素選擇
(四)聯盟成員成本簇各因素選擇
(五)聯盟成員風險簇各因素選擇
五、政府政策措施決策簇及因素選擇
(一)政府部門利益簇各因素選擇
(二)政府部門機會簇各因素選擇
(三)政府部門成本簇各因素選擇
(四)政府部門風險簇各因素選擇
六、備選方案抉擇
(一)明確決策詳細情況
(二)確定具體決策準則及兩兩比較
(三)使用決策軟件實現計算結果
(四)做出方案排序及抉擇
附表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