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估到手價是按參與促銷活動、以最優惠的購買方案計算出的價格(不含優惠券部分),僅供參考,未必等同于實際到手價。
-
>
法律的悖論(簽章版)
-
>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
>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
-
>
私人財富保護、傳承與工具
-
>
再審洞穴奇案
-
>
法醫追兇:破譯犯罪現場的156個冷知識
-
>
法醫追兇:偵破罪案的214個冷知識
立憲主語與近代中國政治變革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6198704
- 條形碼:9787516198704 ; 978-7-5161-9870-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立憲主語與近代中國政治變革 內容簡介
《立憲主義與近代中國政治變革》堅持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考察和研究近代中國政治變革,并通過對近代中西方所處的不同社會發展階段、不同生活環境、不同文化價值的比較,探討立憲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和演變與近代中國立憲運動、議會運動、民主共和制度的創立、中西文化論爭、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和發展、新民主主義憲政實踐及中國政治結構、社會結構變化的關系,分析立憲主義在中國演變的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根源,探尋和分析近代中國政治變革的制約因素,在此基礎上,總結近代中國政治變革的基本經驗和主要教訓,進而為順應中國政治和社會發展的大趨勢,探討應采取的戰略和策略。
立憲主語與近代中國政治變革 目錄
一、寫作目的
二、基本內容和主要觀點
三、研究方法
**章 立憲主義的概念、內容與價值
**節 立憲主義的概念
一、憲法的含義
二、立憲主義的界定
三、憲法與立憲主義的關系
第二節 立憲主義的內容
一、立憲主義理論
二、立憲主義實踐
三、立憲主義制度
第三節 立憲主義的價值
一、價值與法律價值
二、立憲主義價值的內涵
三、立憲主義的基本價值
第二章 立憲主義在近代中國的傳播
**節 傳播的動因
一、晚清時局的變化
二、立憲救國思潮的興起
三、對西方憲政文明的向往
第二節 傳播的過程和內容
一、對憲政制度的初步介紹
二、立憲主義理論的傳播
第三節 立憲主義的演化
一、演化的原因
二、演化的表現
三、演化的后果
第三章 中央政府主導的立憲
**節 清政府的立憲
一、清政府的立憲動機
二、清政府的立憲過程
三、清政府立憲的歷史反思
第二節 北洋政府的立憲
一、袁世凱統治時期的制憲歷程
二、“后袁時代”軍閥的立憲歷程
三、北洋政府的立憲評析
第三節 國民政府的立憲
一、南京國民政府對孫中山訓政思想的扭曲
二、維護“一黨專制與個人獨裁”的立憲鬧劇
第四章 資產階級立憲理論與實踐
**節 革命派的立憲理論與實踐
一、民主權利意識
二、三民主義
三、憲政制度設計
四、立憲實踐
第二節 人權派的訴求與抗爭
一、揭露與抗爭
二、人權觀念
三、國家功用
四、法治價值
五、人權運動的終結與評價
第三節 中間路線的形成與失敗
一、中間路線的形成及特征
二、中間路線的失敗及其評價
第五章 新民主主義憲政的構建
**節 新民主主義憲政理論
一、新民主主義憲政的概念
二、新民主主義憲政的內容
三、新民主主義憲政的特質
第二節 新民主主義憲政實踐
一、憲法性文件的頒布
二、選舉法的制定實施
三、人權立法與人權保障
第三節 新民主主義憲政制度
一、蘇維埃制度
二、參議會制度
三、人民代表會議制度
四、新民主主義憲政向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轉變
第六章 近代中外立憲政治比較
**節 實行立憲政治的基礎比較
一、實行立憲政治的經濟基礎不同
二、實行立憲政治的政治基礎不同
三、實行立憲政治的思想基礎不同
四、實行立憲政治的社會基礎不同
第二節 近代中外立憲目的與價值取向比較
一、西方國家的立憲目的及價值取向
二、中國不同時期的立憲目的及價值取向
第三節 近代中外立憲主體與憲政進程關系比較
一、近代西方立憲主體與憲政進程的關系
二、近代中國立憲主體與憲政進程的關系
結語
一、構建實施民主的政治基礎
二、確定符合本國實際的改革目標
三、探索適合本國國情的民主制度及其實現形式
四、培養與現代政治生活要求相適應的理性公民
參考文獻
后記
立憲主語與近代中國政治變革 節選
《立憲主義與近代中國政治變革》: 一、晚清時局的變化 19世紀中期是中國歷史由封建時代向現代轉型的一個拐點。清政府經過兩次鴉片戰爭、太平天國農民起義、資產階級改良運動和資產階級革命等歷史事變的沉重打擊,陷入了嚴重的政治危機。清末立憲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發生的。 為了回應朝野改良派強烈要求立憲的呼聲,抵制蓬勃興起的資產階級革命,緩和階級矛盾,鞏固封建統治,清政府被迫啟動了立憲進程。光緒三十二年七月八日(1906年8月26日),載澤的‘《奏請宣布立憲秘折》集中反映了清朝政府立憲的動機和態度。他說:“海濱洋界,會黨縱橫,甚者倡為革命之說,顧其所以煽惑人心者,則日政體專務壓制,官皆民賊,吏盡貪人,民為魚肉,無以聊生,故從之者眾。今改行憲政,則世界所稱公平之正理,文明之極軌,彼雖欲造言,而無詞可籍,欲倡亂,而人不肯從,無事緝捕搜拿,自然冰消瓦解。”①當時的資產階級革命黨,以三民主義為旗幟,以建立民主共和政治為追求目標,以自由、平等、博愛相號召,接連發動反清武裝起義。在民間,會黨、道門等社會組織也不斷發動反對清朝統治、洋教和列強侵略的起義、民變、抗捐、抗稅斗爭。尤其孫中山領導的資產階級革命,斗爭鋒芒直指封建君主專制,主張以資產階級民主政治代替封建主義專制政治,建立民主憲政的國民政府。清王朝內部的一些權貴大臣也認為,與其由革命黨以實行民主共和為由,推翻清朝政府,不如由清朝政府自己實行憲政改革,這既可以消除革命派推翻清王朝的借口,泯滅人民的革命意志,也可以達到鞏固清朝政權的目的。 在野的立憲派強烈呼吁實行憲政改革,也是促使清政府實行立憲的重要原因。戊戌變法失敗以后,維新派的政治主張仍有很大市場,并且逐漸形成了以實行君主立憲為訴求的政治陣營,在帝制存廢問題上,他們與資產階級革命派相對立,被稱為立憲派或改良派。這些人對清朝政府推行的“新政”也心存芥蒂,認為中國如果不改變君主專制政體、實行立憲政治,武備、實業皆不能興,而清政府推行的“新政”只不過是彌合、緩兵之計,不能真正挽救民族危機和政治危機。當清朝政府宣布實行預備立憲時,他們歡呼雀躍,熱烈擁護,竭力推動,并利用這一有利時機,紛紛組織團體,宣傳自己的憲政主張。在預備立憲期間,影響較大的立憲團體,海外有帝國憲政會和政聞社,國內有預備立憲公會和憲政講習會。此外,還有一些有影響的地方性立憲團體,如粵商自治會、湖北憲政籌備會、貴州憲政預備會、湖南憲政公會等。據不完全統計,當時國內外建立的立憲團體有80余個。①這些團體的政綱雖然存在分歧,但在要求實行君主立憲政體方面,卻大體相同。國會請愿運動發生以后,各立憲團體,或互相聯絡,或遙相呼應,組織了全國性的大聯合,壯大了立憲派聲威。 1906年9月1日,清政府在宣布實行預備立憲的同時,還頒布了《議院未開以前逐年籌備事宜清單》,但僅把改革官制列入籌辦大事,對于政體改革問題竭力回避,而且一再拖延立憲,甚至規定了九年預備立憲期限,反映了清朝政府消極立憲的態度。例如,在籌備立憲事宜清單中,對于和實行憲政密切相關的“司法獨立”“地方自治”,要拖拖拉拉籌備七年才能完成:而對于立憲派要求*迫切的“開國會”,則要拖延到第九年才能辦理,因此引起了立憲派的強烈不滿。1907年10月,憲政講習會負責人熊范輿領銜向都察院上書,請求速設“民選議院”,以實際行動開國會請愿運動之先河。他們在請愿書中聲稱:“國家不可以孤立,政治不可以獨裁。孤立者國必亡,獨裁者民必亂。”并要求賦予國會三項職能:**,行使立法權力;第二,監督政府行政;第三,監督全國財政。②請愿書明確提出了在一兩年內迅速開設民選國會的要求。 ……
立憲主語與近代中國政治變革 作者簡介
張繼良,河北河間市人,1959年3月21日出生。河北師范大學法政學院原院長、教授,主要致力于政治哲學、憲法學理論研究。 褚江麗,女,1965年4月生于河北省石家莊市,河北師范大學法政學院教授、法學博士、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憲法學、行政法學的教學和科研工作。 葉立周,男,河北隆堯人。1996年畢業于河北大學法律系,現為河北師范大學法政學院法律系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河北省法學會行政法學研究會常務理事,河北省法學會憲法學研究會理事。研究方向:法理學、西方法哲學、比較法學、立法學。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山海經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月亮虎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推拿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