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道德經-純美典藏版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1373656
- 條形碼:9787511373656 ; 978-7-5113-7365-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道德經-純美典藏版 本書特色
閱讀既是獲取知識的過程,也是愉悅身心的過程。老子著的《道德經(純美典藏版)》隨文配圖,用色彩明麗的工筆彩繪插圖形象地展示了故事中的場景,將抽象的道理具象化,幫助人們體悟“道”的精髓。 原文和譯文相互呼應,故事與插圖完美結合,希望在讀完本書后,人人都能心有所悟,思有所得,從“道”中得到收獲。
道德經-純美典藏版 內容簡介
本書收錄了老子的《道德經》,還對其進行了精心注釋并翻譯成白話,以幫助人們更好地把握文章的深意。另一方面,本書還引用大量歷史、現實故事,針對《道德經》中的每一個具體句子進行說明,讓人們切身體會道的偉大。全書體例科學合理,可讀性強,是現代人不可不讀的佳作。
道德經-純美典藏版 目錄
道經
**章 眾妙之門
第二章 功成弗居
第三章 圣人之治
第四章 和光同塵
第五章 多言數窮
第六章 谷神不死
第七章 天長地久
第八章 不爭無尤
第九章 持而盈之
第十章 明白四達
第十一章 無之為用
第十二章 去彼取此
第十三章 寵辱不驚
第十四章 執古之道
第十五章 微妙玄通
第十六章 致虛守靜
第十七章 功成事遂
第十八章 大仁大義
第十九章 少私寡欲
第二十章 獨異于人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
第二十二章 圣人抱一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第二十四章 物或惡之
第二十五章 道法自然
第二十六章 宜戒輕躁
第二十七章 常善救人
第二十八章 常德乃足
第二十九章 去奢去泰
第三十章 不以兵強
第三十一章 恬淡為上
第三十二章 知止不殆
第三十三章 自知者明
第三十四章 不自為大
第三十五章 往而不害
第三十六章 柔弱剛強
第三十七章 道常無為
德經
第三十八章 處實去華
第三十九章 賤為貴本
第四十章 有生于無
第四十一章 大器晚成
第四十二章 或損或益
第四十三章 無為之益
第四十四章 知足不辱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
第四十六章 知足常足
第四十七章 不為而成
第四十八章 為學日益
第四十九章 圣無常心
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
第五十一章 尊道貴德
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
第五十三章 行于大道
第五十四章 善抱大道
第五十五章 物壯則老
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
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國
第五十八章 福禍相倚
第五十九章 長生久視
第六十章 治國烹鮮
第六十一章 各得其所
第六十二章 萬物之奧
第六十三章 為大于細
第六十四章 慎終如始
第六十五章 善為道者
第六十六章 不爭之爭
第六十七章 持保三寶
第六十八章 不爭之德
第六十九章 哀者勝矣
第七十章 被褐懷玉
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矣
第七十二章 自知自愛
第七十三章 天網恢恢
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
第七十五章 民之輕死
第七十六章 柔弱處上
第七十七章 功成不處
第七十八章 柔之勝剛
第七十九章 報怨以德
第八十章 小國寡民
第八十一章 為而不爭
道德經-純美典藏版 節選
第二十二章 圣人抱一 【原文】 曲則全a,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圣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b,故有功;不自矜c,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d。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注釋】 a式:這里可以理解為法則。b伐:夸耀。c矜(jīn):自高自大的意思。d莫:沒有誰。 【譯文】 委曲反而能得到保全,屈就反而能得到伸展,低洼反而能得到充盈,破舊反而能生新,少取反而能多得,貪多反而會產生迷惑。因此,有道的人堅守這一原則作為治理天下的范式。不自我表揚, 反而能顯明; 不自以為是,反而能是非彰明;不自吹自擂,反而能功勛卓著;不自高自大,反而能長久。正因為善于謙讓不與世人相爭,所以天下反而沒有誰能與之爭高低。古人所說的“曲則全”等話,怎么會是空話呢?它是實實在在能夠達到的。 【解析】 在本章中,老子論述的重點在于“不爭”。在老子看來,不爭符合“道”的本質,炫耀、貪婪、爭強好勝之人違反了道,所以注定會落得不幸的下場。 老子在開篇說道:“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盡管這六個短語分別指代六種完全不同的事物,但它們反映了一個共同道理,那就是“委曲求全”。這對于人類而言,是一種謙遜的生活態度。對于除人以外的諸多生物而言,委曲求全實能保全性命,以免受外來的傷害,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將其界定為一種尋求自保的大智慧。 “木秀于林,風必摧之”和“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反映了任何事物都存在對立統一的兩個方面,本章則再次反映了老子的辯證思想,老子用“曲與全、枉與直、洼與盈、敝與新、少與得、多與惑”來闡述道順其自然的理論。如“洼與盈”,“洼”就如同一只空杯,“盈”就如盛滿水的杯子,也只有空杯子才能容納更多的水。可普通人看問題卻很片面,要么看不到深層內容,要么看不到相反的一面。可是圣人卻能遵循和運用道,全面而深刻地認識事物的本質。 即便是在人類之外的生物圈中,仍存在著環環相扣的食物鏈,各種生物為了生存,不得不施展自己的生存技巧。比如變色龍,它是一種“善變”的樹棲爬行類動物,它的皮膚會隨著背景、溫度的變化而改變,這主要是為了保護自己免遭襲擊,使自己生存下來。為了逃避天敵的侵犯和接近自己的獵物,有些爬行動物常在人們不經意間改變身體顏色,然后使自己與周圍的環境融為一體。這種生理變化,既有利于隱藏自己,又有利于捕捉獵物。因此,在自然界中,其是當之無愧的“偽裝高手”。又如蛇,蛇是一種*柔軟的動物,正因為它柔軟,所以它才可以任意改變自己的形狀,可以躲避敵人的進攻,并自由前行而不受外界環境的阻撓。假如蛇像木棒一樣堅硬,它還能自由前行嗎?這聽起來覺得可笑,但問題的根源在于它違背常理,即我們所說的“大道”。大道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能為人類所感知,“德”是“道”的體現,它體現了道的無行無為。 我們經常用臘梅的孤傲和柳樹的溫順來形容完全不同的處世風格,臘梅不畏懼嚴寒,傲然挺立,任憑外界冰霜的狂虐而悄然爭艷。而柳樹不同,它隨風舞動,姿態嫵媚。迥異的“個性”就必然造就兩種完全不同的命運:正因為臘梅堅挺,所以稍微碰到它,它的花瓣就會脫落;而柳樹左右搖擺,即使碰到它,它也不會受損,反而得到了 “楊柳依依”的美名。 老子的委曲求全之道,在為人處世上能釋放出巨大能量。他告訴我們:做人過于清高,必然招人忌妒打擊;為人過于強勢霸道,必然樹敵過多而不能長久;待人過于嚴苛必然被人孤立。而保持低調,委曲求全,不但能夠避害,還能趨利,這才是高明者的選擇。而得道之人*明白這個道理,他們永遠都會處在曲和枉的境界里。沒有了概念和分別,也就沒有了矛盾,沒有了矛盾也就沒有了痛苦,沒有了痛苦也就自在無為,和大道同步了。得道之人的眼里沒有自己,自然也就沒有別人或他物,所以沒有任何東西遮蔽,自然會清澈明亮,也就什么都能看得見了;圣人沒有等級觀念,自然也沒有善惡是非的標準,自己沒有對錯,別人也無所謂善惡了,他們不自夸,也不損人,自然會得到別人的贊揚、擁護和愛戴。他們對于自己的成績從不夸耀,心中沒有功過的概念,自然也就不會驕傲。可是常人則不同,有點成績就沾沾自喜,恨不得讓天下人都知道。也許剛開始別人還能容忍,可是炫耀的次數多了,就會導致別人的厭倦,不但無法得到別人的認同和稱贊,反而會招來諷刺和挖苦,這就得不償失了。 圣人沒有分別心,對待所有的事物都持一樣的態度,不會另眼相看,也無所謂名利,一切都是順應自然,淡然而寧靜。他們不會與人爭奪,而是始終和大道一體、萬物皆源于大道,和大道同體的人豈不是擁有了宇宙萬物,還有什么可爭奪呢?得道之人不與人爭,也就沒有得;沒有得,也就沒有失。沒有得失也就無所謂患得患失,沒有患得患失也就沒有痛苦的折磨。沒有痛苦是美好的人生境界,這是不與人爭的美好體驗。因此,委曲求全是聰明的處世方略,這是解悟大道之人的不俗行為,也可以說是真正的“大德”,也只有這樣的人,心境不但平靜,而且人生還會釋放出更大的光華,因為他把所有的付出都看作是一種自然現象,因而不會有“虧”的概念,一旦達到這樣的境界,就真的是和大道融為了一體。 【為人之道】 不爭為大——謙卑處下的大將曹彬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在這里,老子說明了曲乃能全、柔乃克剛的道理。老子一向主張外柔守靜、以退為進的處世原則。在某種意義上說,失去反而能夠永久擁有;犧牲局部,往往能夠贏得全局的勝利。“退一步,為了前進兩步”的行為并不是懦弱,而是一種曲線式的生存方式。這種外柔守靜、以退為進的策略,就像彈簧一樣,壓縮在一起卻蘊藏著巨大的力量。北宋初期的大將曹彬,無論是治軍打仗,還是處世為人,都一直遵行外柔守靜的原則,這便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北宋的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依靠軍事力量而黃袍加身,后來他在統一全國的戰爭中,提出了一種“和平兼并”的戰略,也就是盡量不采用武力而統一天下。即使不得已而動用了武力,也盡量留有余地,只要敵人放棄抵抗,那么宋太祖不但保障對方的人身安全,還常給對方相當程度的優遇。對于這種“和平兼并”的策略,盡管有不少將領持反對態度,但是宋太祖一直堅持這個原則。 宋太祖為什么如此堅持這一策略呢?這是因為,他所考慮的是日后的治國問題。既然要統一,便不能制造仇恨,所以縱然是自己吃虧,也得忍讓,這一原則也是治國者*富有智慧的謀略。 不過,一旦處于戰爭狀態,宋太祖的這種謀略往往很難順利得到貫徹執行。面對頑強的敵人,行軍打仗的人常會因為報復心理而產生將之毀滅的沖動。如果控制不住這股沖動,必然會導致不必要的屠殺及掠奪,然后又引發更多激烈的反抗。這種征服、反抗的惡性循環,正是宋太祖*為擔憂的事情。攻打后蜀的時候,大將王全斌便因“屠城殺降,以逞威暴”,使太祖非常惱怒,宋太祖曾想對他嚴加懲處,但是由于大將曹彬巧妙的勸諫,這場風波才平息了。 曹彬,北宋初年大將,字國華,真定靈壽(今屬河北)人,以敗契丹、北漢功,任樞密承旨,滅后蜀任都監。曹彬是個有謀略的將軍,他頗能體會太祖“不求勝利”的道理,所以在征蜀之后,曹彬不逞兵威的做法,深得宋太祖的稱贊,而曹彬也逐漸成為太祖在統一天下的征戰中*受信任的大將。 ……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推拿
- >
隨園食單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唐代進士錄
- >
莉莉和章魚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山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