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論中國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同盟的真相:美國如何秘密統治日本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馳騁抗日疆場的中共黃埔生 版權信息
- ISBN:9787218125183
- 條形碼:9787218125183 ; 978-7-218-12518-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馳騁抗日疆場的中共黃埔生 本書特色
黃埔軍校的創辦,是一次國共合作的產物,黃埔軍校學生中不乏中共黨員,這些中共黨員學生中,不乏日后成為國家棟梁,為民族解放作出巨大貢獻者。《馳騁抗日疆場的中共黃埔生/黃埔軍校人物傳記系列叢書》以黃埔軍校的中共學員在十四年抗戰歷史中相關的史料為基礎,記述抗戰烽火歲月中黃埔軍校中共學員的事跡,全書分為八章,記述了趙尚志等中共著名人物的史事,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的巨大貢獻。
馳騁抗日疆場的中共黃埔生 內容簡介
《馳騁抗日疆場的中共黃埔生/黃埔軍校人物傳記系列叢書》以黃埔軍校的中共學員在十四年抗戰歷史中相關的史料為基礎,記述抗戰烽火歲月中黃埔軍校中共學員的事跡,全書分為八章,記述了趙尚志、趙一曼、林彪、陳賡、徐向前、左權、許光達、羅瑞卿、陶鑄等中共著名人物的史事,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的巨大貢獻。該書是黃埔軍校人物傳記系列叢書的一種,該書的出版,對黃埔軍校歷史、中國革命歷史的研究,有積極的意義。
馳騁抗日疆場的中共黃埔生 目錄
**章 共赴國難,白山黑水抗日顯身手
日本侵華,中共中央發宣言派健兒救亡圖存
巴彥建軍,趙尚志步入軍事生涯
驍勇善戰,趙尚志被譽為軍事家
紅槍白馬,趙一曼闖蕩哈東地區
夫唱妻隨,李秋岳就義通河
屢仆屢起,李云健參與創建東北人民革命軍第6軍
櫛風沐雨,李成林轉戰東滿
壯志未酬,潘慶由在琿春大荒溝遇害
各盡所能,宋國瑞、申春、陳公木等人表現突出
第二章 共撐危局,華北抗日競顯砥柱
初露鋒芒,林彪率八路軍第115師數戰皆捷
后來居上,陳賡率第386旅三戰三勝
再接再厲,陳賡抗日六年功勛卓著
服從調配,徐向前轉戰晉冀魯
力疾從公,周建屏創建平山模范抗日根據地
屢建奇功,張宗遜率第358旅鏖兵晉西北
左權輔佐朱、彭運籌帷幄
周士第協助賀、關出奇謀
宋時輪拓雁北轉平西進冀東
李運昌堅持抗日十四載初衷未改
程子華冀中戰場顯身手
倪志亮晉冀豫邊獨當一面
郭天民百團大戰當晉察冀軍區先鋒
唐天際開辟晉豫邊抗日根據地
袁仲賢轉戰冀魯
閻揆要從“國軍”到“共軍”
朱程山東曹縣反“掃蕩”壯烈殉國
張友清身陷囹圄英勇就義
許光達從軍校到前線帶兵作戰
羅瑞卿率抗大行軍3000里奔赴敵后
宋熙來濰縣開基創業
鐘蛟蟠晉察冀隨軍參戰
褚方珍淄博組軍
牛萬全積勞成疾赍志而歿
趙鑄血染魯南
趙振亞浴血冀中“五一大掃蕩”
馬載冀中巧用地道戰、地雷戰
張希欽晉西北參贊戎機
洪水向閻錫山家借槍抗日受處分
唐方雷擔任彭德懷秘書
第三章 共相唇齒,大江南北浴血奮戰
袁國平、馮達飛、梁錫祜罹難“皖南事變”
曾希圣和譚希林搭檔共創皖江新局面
陶鑄開辟鄂中游擊區
張開荊蘇中抗敵出謀獻策
周文在歷任多種職務盡心盡職
袁文彬獻身大豐壯千秋
謝鑫淮北抗敵
周大根、夏握之、冷啟英等殉難
程詠吾、謝光亞任上殉職
第四章 共維時艱,南粵瓊崖堅忍不拔
瓊崖抗日旗幟不倒吳克之功不可沒
符哥洛忍受失妻之痛英勇抗敵
馬白山開辟瓊西
東江抗日武裝有賴王作堯
李振亞轉戰華南培養抗日軍政人才
李一之深入虎穴不惜捐軀
第五章 共同目標,后方和隱蔽戰線各盡其職
陳伯鈞戍衛陜甘寧邊區
郭化若身兼數職任勞任怨
王世英由前線到后方參贊戎機
王諍主政中共中央軍委通信聯絡
吳溉之、曹廣化政保政工工作卓有成效
李逸民、劉型、莫文驊等從事軍政教育為抗戰培養人才
黃文杰為抗戰大業四處奔波
左洪濤潛伏成為張發奎機要秘書
靖任秋龍潭虎穴功有所成
朱家璧回籍從事統戰工作種瓜得瓜
徐楚光策動汪偽警衛第3師起義
朱實夫、談國帆、陳光舜等“都有一顆紅亮的心”
他們也在戰斗
主要參考文獻
后記
馳騁抗日疆場的中共黃埔生 節選
《馳騁抗日疆場的中共黃埔生/黃埔軍校人物傳記系列叢書》: 眾所周知,日本系東亞島國,歷來被視為“蕞兒小國”,資源有限,天災頻仍,這種客觀的地理條件逼使它要對外擴張侵略,鯨吞亞洲,乃至整個世界。其侵略野心于中國明朝后期開始萌生滋長,至19世紀后半葉,即明治維新時期,極大膨脹,一發而不可收。其“開疆擴土”之野心大體為“六步曲”:一是吞琉球,二是占朝鮮,三是占臺灣,四是占蒙古、滿洲,五是占中國內地,六是囊括東南亞直至印度。它還計劃把首都建于中國浙江寧波。 日本的侵略野心還是順風順水的,至19世紀末,其已完成了前“三步曲”,即吞占了琉球,占據了朝鮮和臺灣,并已把魔爪滲入中國滿洲(東北)。 日本用15年左右時間(1879年吞并琉球,甲午戰爭占領朝鮮和臺灣)走完了“三步曲”,需要消化鞏固,后來又遇到**次世界大戰,故放慢了其赤裸裸的武力侵略步伐,改變為“柔性”的“滲透”侵略方法。但是,下一步的侵略目標是既定的也是明確的。 光陰似箭,時間一晃就是三十幾年過去了。 1931年9月18日凌晨,日軍工兵中尉河本守末帶著6個士兵鬼鬼祟祟地摸到南滿鐵路奉天(沈陽)車站以北4千米左右的柳條湖路段,把這段鐵路炸毀。 隨后,日本關東軍代司令官板垣征四郎向駐扎在東北的關東軍發出了攻擊令:“由于中國守軍炸毀了南滿鐵路,向關東軍挑釁,奉天獨立守備隊第2大隊、第5大隊立即出動,掃蕩北大營中國駐軍主力;奉天城外日本兵營的巨型火炮向北大營展開猛烈射擊,支援奉天獨立守備隊的掃蕩行動;駐奉天城外的關東軍第2師團第29聯隊立即向奉天發起攻擊。” 日軍暗中派人炸毀柳條湖路段鐵路,嫁禍于中方,后以此為借口發動侵略戰爭,這種賊喊抓賊的伎倆是當年日本發動侵略戰爭的一貫做法,1933年進攻山海關一帶和1937年的盧溝橋事件都如出一轍。 埋伏在柳條湖以北的日軍守備隊第2大隊立即出動,其先頭部隊由第3中隊中隊長川島正大尉率領,自北向南撲向中國東北軍營北大營。日本長達14年的侵華戰爭由此開始,同時也是中國人民長達14年的抗日戰爭的開始。 日本制造“九一八”事變時,其在東北的正規軍只有1.5萬余人,加上其他閑散軍人、警察等輔助部隊1萬余人,總共也不過2.7萬人。 東北三省的中國駐有正規軍16.5。萬人,非正規軍4萬人,總共約20萬人。日中在東北的軍力對比是l:7.4,中國軍隊人數是日軍的7.4倍,裝備雖不如日軍,但數量上是占絕對優勢。況且,中國是反侵略的正義的民族戰爭;日本是漂洋過海到他國發動侵略別人的戰爭。 可是,沈陽城一夜之間就失陷了。不到3個月,“那里有森林煤礦,還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的東北三省全部淪陷了。 這是誰的責任?執政黨國民黨當局從中央到地方都有責任。 事變前一周,即1931年9月12日,蔣介石與張學良密會于石家莊,在車上蔣對張說:“*近獲得可靠情報,日軍在東北馬上要動手,我們的力量不足,不能打。我考慮到只有提請國際聯盟主持正義,和平解決。我這次和你會面,*主要的是要你嚴令東北軍,凡遇日軍進攻,一律不抵抗。” 這時的張學良對蔣介石很尊敬很崇拜,立馬命令在東北主持政務的東北邊防軍代理長宮張作相:“倘遇日軍進攻,中國軍警不得抵抗,須將軍械子彈存于庫房。”張學良的這種做法絕對不是他后來的“少帥風度”。 下級服從上級固然是行政管理組織中的一條原則,守土有責也是國家行政管理者的一條重要原則。況且,中國還有“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的傳統。但是,當日軍對北大營發起進攻,東北軍第7旅代署軍務的參謀長趙鎮藩向上級請示如何應對,東北邊防軍長官公署參謀長榮臻回答“不準抵抗”。 總之,“九一八”事變后,國民黨當局對日本的侵略實行的是妥協、不抵抗政策,蔣介石振振有詞地對要求抗日的部下說:“攘外必先安內!”并下了狠話:“奢談抗日者殺無赦!” 富有愛國主義傳統的中國民眾才不理當局那一套,他們自發行動,組織起來,拿起武器,抵抗日軍的侵略。 ……
- >
唐代進士錄
- >
自卑與超越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月亮與六便士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山海經
- >
隨園食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