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論中國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同盟的真相:美國如何秘密統治日本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孫子兵法-(圖文本) 版權信息
- ISBN:9787807291503
- 條形碼:9787807291503 ; 978-7-80729-150-3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孫子兵法-(圖文本) 本書特色
孫子十三篇世稱《孫子》,通稱《孫子兵法》,是我國古代*早、*著名的兵書。 孫子,名武,字長卿,春秋末期齊國人,生卒年不可考,約與孔子(前551-前479)同時。其先祖有著名的軍事家司馬穰苴和名將田書,孫子以兵法見于吳王闔閭,得到賞識,被任命為將軍,輔佐吳王,西破強楚,北威齊、晉、為吳國奠定在春秋時期的霸王地位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勛。 《孫子兵法》大約草創于公元前515年左右。全書共十三篇,基本上是以權謀為經線,以戰爭的一般進程為緯線來謀篇布局的,全書既有一有機整體,又能各自獨立成章。它文辭恢宏豁達,精辟新穎,內容精博深邃,問世以來,對中國西代軍事學的發展影響深遠,被奉為“兵學圣典”。同時《孫子兵法》在國際上也享有很高的聲譽,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就流傳到國外,陸續被譯成英、日、法、德、意等多種文字,受到世界的普遍關注,成為世界人民共有的財富。
孫子兵法-(圖文本) 目錄
孫子兵法卷上
計篇
作戰篇
謀攻篇
形篇
孫子兵法卷中
勢篇
虛實篇
軍爭篇
九變篇
行軍篇
孫子兵法卷下
地形篇
九地篇
火攻篇
用間篇
孫子兵法附錄
附錄一 《孫武本傳》
附錄二 《孫子》序
附錄三 十家注孫子遺說并序
孫子兵法-(圖文本) 節選
孫武與《孫子兵法》
“孫武”大名常不被人熟悉,但“孫子”尊稱幾乎家喻戶曉。中國古
代軍事史上曾經有兩位著名的軍事理論家,他們都被尊稱為“孫子”。
其中一位是生活在公元前551一前479年之間與孔子同時代的齊國人
孫武。另一位是孫武之后大約100年的孫氏后代、與孟子同時代的齊
國軍師孫臏。兩人都著有兵書,《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中有所記載。為
了區別,《漢書·藝文志》記載為:“《吳孫子兵法》八十二篇(注圖九卷);
《齊孫子》八十九篇(注圖四卷)。”關于孫武的身世,據《新唐書·宰相世
系表》記載為:孫武的先祖是陳國公子完,因內亂逃到齊國,受到齊桓
公的器重,擔任了管理百工的工正之職。因“陳”與“田”在古代音同義
通,所以完在齊國改稱田完。孫武的祖父田書是田完的五世孫,因伐莒
有功,齊景公就將東安封給了他,并賜姓孫氏。后來,齊國內部田、鮑、
國、高四大貴族爭斗,孫武避難而流亡到了吳國。在伍子胥的推薦下,
孫武晉見了吳王闔廬,并當場訓練一百八十名宮中嬪妃宮女。演示兵
法。孫武三令五申之后見嬪妃宮女仍大笑不已,便按軍令法紀殺了分
別擔任兩隊隊長的國王寵姬,這樣一來,立即嚴肅了紀律。于是吳王相
信孫武可以治軍,便擢為將軍。此后據《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記載,孫
子輔佐闔廬“西破強楚,入郢,北威齊晉,顯名諸侯”。可見,孫武不僅是
位軍事理論家,他還是一位真正領兵打仗的將軍,《孫子兵法》也許成
書于他被擢為將軍之前,但它的理論經過了戰爭實踐的檢驗,這就是
《孫子兵法》的實用價值所在。
《孫子兵法》又被稱之為《吳孫子兵法》、《孫武兵法》,簡稱《孫
子》。《孫子兵法》歷代均有版本,至今大約有四百余種,現存*早的
版本是根據銀雀山出土的漢代竹簡編輯的竹簡本,其次是現存于
日本的櫻田古本《孫子》,學者考證這個《孫子》本為唐初時期的寫
本。重要的刻印本有宋本《武經七書》本和宋本《十一家注孫子》,前
者現藏于日本東京靜嘉堂文庫,中日學者考證為南宋孝宗或光宗
時刊本,《續古逸叢書》收有此書的影印本;后者為南宋寧宗刊本,
現存世三部,北京圖書館藏有一部足本與一部殘本,上海圖書館藏
有一部殘本,1961年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據上圖殘本并補以北圖
本影印出版,1962年又出版標點本。清代孫星衍所編著的《平津館
叢書》中收入了影宋本《魏武帝注孫子》,有的學者認為此本所據底
本是*古的注本,比較重要。*近出版的《孫子兵法》恐怕要算上海
古籍出版社1995年出版的點校本。
《孫子兵法》全書結構分成十三篇。司馬遷曾說:“世俗所稱師旅,
皆道《孫子》十三篇。”看來,《孫子兵法》自古至今就是十三篇,沒有什
么改動。北宋元豐年間,宋神宗重視兵典,下詔校定《孫子》、《吳子》、
《司馬法》、《尉繚子》、《六韜》、《三略》和《李衛公對問》,并且修訂成武
學經書,《孫子兵法》便由此浮出民間,成為官定兵典,并被列為《武經
七書》的首編。《孫子兵法》的前六篇主述了戰略問題,后七篇主述了戰
術問題。也可以這樣分層:《形篇》以上四篇論述的是戰爭背景,闡述的
是戰爭準備的理論,《勢篇》以下的諸篇談論的是戰爭實施的具體方法
和方案。全書結構嚴謹,邏輯清楚,自成體系。
對于《孫子兵法》,后人爭相注評。其中影響*大的是《十一家注
本》。《十一家注本》為宋本,為解放后所發現,它比談愷校注本和孫星
衍校注本都為善全。所謂“十一家”是指魏武帝曹操,南朝梁代孟氏,唐
代李筌、杜牧、陳嗥、賈林,宋代梅堯臣、王皙、何延錫和張預。.
二、《孫子兵法》的思想特點和思維模式
戰爭是由多種因素形成的矛盾體,對此孫武有清醒的認識。與遠
古時期中國傳統的戰爭思想和理念大有不同,《孫子兵法》不是像《周
易》那樣的預測類兵書,孫武是站在尊重史實、尊重戰爭規律的立場
上,以唯物辯證的思想方法去研究軍事戰略與戰術。全書的兵法思想
特點充分反映在以下六個方面,即整體思維的戰爭論、唯物主義的戰
事觀、仁義道德的愛兵立場、對立統一(發展變化)的方法論、知己知彼
的認識論和上兵伐謀的義戰主張。
所謂整體思維的戰爭論特點,主要反映于孫武對戰爭的思考總
是與政治、經濟和社會因素密切關聯,他注意戰爭的起因
- >
莉莉和章魚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巴金-再思錄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