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南京傳統風俗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3320786
- 條形碼:9787553320786 ; 978-7-5533-2078-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南京傳統風俗 本書特色
陶思炎著的《南京傳統風俗》記錄了南京人的日常生活,包括城區的市井生活,也包括郊縣的鄉村生活;包括衣食住行、生老病死,也包括經濟活動、社會交際;包括游戲、游藝項目,也包括信仰、宗教活動;此外,還包括藝術創造、方言應用、禮儀制度等諸多方面。它以歷史傳承的因素、地域文化的性質,以及與南京文化生態的相互依存關系,成為南京鄉土史志的重要資料。
南京傳統風俗 內容簡介
《南京傳統風俗》按“歲時風俗”“人生禮俗”“游樂風俗”“民間俗信”“民俗藝術”“飲食風俗”等大類分別羅列條目,展現南京傳統風俗的多彩形態和深厚內涵,以冀讓讀者朋友們在品讀中產生這樣的體悟:南京風俗是回味南京的有趣史料,認知南京的象征符號,考察地域性格的奇妙窗口和推進文化再創的資源寶庫。
南京傳統風俗 目錄
歲時風俗
春時風俗
打春送春立春日
春節過年說由來
新年門飾納吉祥
敬神祀先供紙馬
爆竹聲中互拜年
迎春插花陳觀果
正月初五接財神
元夕鬧春觀燈火
正月十六上城頭
二月二日龍抬頭
上巳祓禊薺菜花
清明掃墓說節物
夏時風俗
立夏時節嘗新鮮
夏至稱人夏九九
四月八日吃烏飯
仲夏時節話端午
六月六日曬衣物
六月十九觀音棚
秋時風俗
七夕乞巧女兒忙
祭祖齋孤七月半
七月三十地藏棚
中秋賞月月餅香
重陽登高菊花灑
冬時風俗
十月初一送寒衣
冬月十五看月影
數九冬至大似年
蠟祭遺風臘八節
送灶撣塵趕年市
歲除團聚合家歡
除夕俗事多辟陰
人生禮俗
催生禮與催生藥
誕生滿月又抓周
步入社會成丁禮
南京的婚嫁禮俗
茶禮傳袋與撒帳
嫁女多聞哭嫁歌
嫁女潑水上轎時
壽神壽仙長壽觀
壽桃壽面說壽禮
游樂風俗
兒童游戲
孩童游戲趣味多
秋成報社擊棒壤
南京的兒歌童謠
民間游藝
賞梅藝菊為風雅
斗魚養鳥玩石頭
春牛首,秋棲霞
秋興娛樂斗蟋蟀
民間俗信
高淳的古儺面具
城內城外的廟會
鄉野的儺祭神會
鎮宅護路石敢當
除陰驅祟手紋磚
年成占驗五谷樹
民俗藝術
秦淮燈彩甲天下
古儺遺存《跳五猖》
馬燈龍舞打水滸
南京方言唱白局
水陸道畫稱“斗牌”
絨花羽扇折紙扇
歌謠聲中見風俗
飲食風俗
旱八仙與水八仙
南京蔬菜大蘿卜
點心下晝與小吃
咸板鴨與鹽水鴨
主要參考書目
后記
南京傳統風俗 節選
《南京傳統風俗》: 拿南京來說,清明節祭掃雨花臺烈士陵園,追祭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中的遇難同胞,個人用微信、微博、網頁等表達對親友的悼念和追思等,改變了家族祖墓祭祀的單一形態。不過,南京人對掃墓依然十分重視,據2014年的統計,在清明小長假的三天中共有135萬市民到郊外祭掃,其中僅清明節當天就多達68萬人。(董婉愉:《今年清明節135萬市民祭掃墓碑前鮮見豪華“紙房子”》,《揚子晚報》2014年4月8日) 在當代,墓制已發生了顯著的變化,物質條件、信仰觀念、人口增衍、風俗嬗變、殯葬法規、土地政策、社會輿論等,成為引導墓制走向的主要因素。在南京原郊區和郊縣共辟有經營性公墓15個,公益性公墓20多個,就南京隱龍山墓園、普覺寺墓園等較大的墓園看,骨灰墓的形制已趨向了多樣化,出現了“碑石型”“棺屋型”“紀念型”“藝術型”“集存型”等數類,同時,樹葬、花葬、江葬等自然葬式受到了倡導。當今南京清明掃墓的風俗既有傳承,又有變異,反映出時代的變遷。 歲時節俗往往以節物為符號表達其文化意義。清明的節物首推楊柳。柳在清明節俗中曾廣泛應用,成為清明節中*富文化內涵與情感色彩的象征符號。 除了折柳插墳的習俗,清明時節舊有帶柳還家、插柳于門、身戴柳枝、腳蹬柳屐、頭簪柳葉等做法,在南京還曾流傳著“清明不戴柳,死了變黃狗”的謠諺。柳不僅是報春的應時節物,其風俗應用更是內涵豐厚的社會文化現象。柳樹的易生易活、早生早發的物種特點,成為大地回春、生命復蘇、超越死亡、轉世復活的象征,并被賦予了哲學的、宗教的和美學的意義。 清明節還有“插柳節”之稱。人們帶柳還家,插柳于門,因柳有“仙木”“鬼怖木”之謂,故用以驅邪辟鬼。《齊民要術》中有“取楊柳枝著戶上,百鬼不人家”之載。宋朝吳自牧《夢粱錄》則日:“家家以柳條插于門上,名日‘明眼’。”所謂“明眼”,即有“鬼怖”的效用。至于清明戴柳,女子于頭上簪柳,男子則身上佩柳。在南京,無論大人、孩子均曾有清明佩柳的習俗。 ……
南京傳統風俗 作者簡介
陶思炎,中國第一位民俗文化學博士,研究方向為民俗學、民俗藝術學、文化遺產保護等,現任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江蘇省文聯副主席、江蘇省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1993年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99年獲中國民協和江蘇省文聯德藝雙馨稱號,2001年獲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先進工作者稱號。2011年2月,被國務院聘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
- >
自卑與超越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二體千字文
- >
唐代進士錄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