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蘭芷探幽--新世紀洞庭湖區域文學論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313537
- 條形碼:9787520313537 ; 978-7-5203-1353-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蘭芷探幽--新世紀洞庭湖區域文學論 內容簡介
承續楚風流韻和丁玲、周立波文脈,“文壇岳家軍”及所謂“文學德軍”集體走進新的世紀,經過近20年來的淘洗、沖刷、冶煉和轉型,洞庭湖區域再次涌現出一大批具有一定影響力的作家、詩人,形成湖區特有的文學氣象,而研究和推介洞庭湖區域文學創作,亦成為本土文學研究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由夏子科、張文剛著的《蘭芷探幽——新世紀洞庭湖區域文學論》共分4篇9章53節。**篇“現象論”集中論述“桃花源詩群”和“武陵小小說現象”。第二篇“作家論”重點研究昌耀和少鴻兩位作家。第三篇“作品論”主要涉及小說、詩歌、散文及影視劇本等各體文學代表作,如《愛歷元年》《水族》《幻變》《田二要田記》《映山紅遍》《辛亥元勛》等。第四篇“影響論”立足新世紀創作事實,重新審視丁玲和周立波風格特質,探索先賢驕人的創作成就和寶貴的創作精神對后起的作家和地域文學創作所具的深刻而持久的影響;多維度、多層次挖掘、展示洞庭湖畔這兩位著名作家的創作特色和精神特質對包括地域文學創作在內的當下文學書寫的重要的啟迪和借鑒作用。
蘭芷探幽--新世紀洞庭湖區域文學論 目錄
**章 桃花源詩群
**節 桃花源詩群的生態化抒寫
第二節 桃花源詩群的生活化抒寫
第三節 胡丘陵長詩的命名問題
第四節 從“抒情”到“書寫”——楊亞杰的詩歌
第五節 高出生活一公分——試析鄧朝暉詩歌的“原諒”主題
第六節 當代詩寫作中的自我復制問題
第二章 武陵小小說現象
**節 一道亮麗的風景——悅讀《常德小小說選集》
第二節 武陵情懷的微小說創作
第三節 淺談戴希小小說的當代性品格
第四節 發出時代的強音——讀戴希小小說集《面具》
第五節 冷眼旁觀看世界——評戴希小小說集《冷眼旁觀看世界》
第六節 論蠢豬的創新意識——讀戴希的微型小說《如果不報案呢》
第七節 禍患常積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評戴希小小說《將軍的瓶子》
第八節 虛實之間見功力——凌鼎年小小說三題印象
第九節 從生活到藝術——藍月小小說四題文本解讀
第十節 攪不完的余波,傷不完的心——評李海蠡微小說《攪》
第十一節 武陵新秀夏一刀微小說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第二篇 作家論
**章 昌耀論
**節 高原:昌耀詩魂
第二節 作用于身體的時代氛圍——昌耀《烘烤》閱讀札記
第二章 少鴻論
**節 少鴻小說的大地品格
第二節 少鴻小說的意義閾
第三節 尋找生命的和諧——評《溺水的魚》
第四節 藝術傳承與詩意傳達——評少鴻的長篇小說《抱月行》
第五節 “寫作是一種精神自慰”——少鴻訪談錄
第六節 少鴻:都市里的耕者
第三篇 作品論
**章 小說評論
**節 從陌生回到原點——王躍文長篇小說《愛歷元年》評析
第二節 似水綿延——《水族》閱讀印象
第三節 面對世界的變幻——破解寓言體小說《幻變》
第四節 持守·凝思·希冀——長篇寓言體小說《幻變》的生態意蘊
第五節 生存的憂患與詩化的審美——評長篇寓言體小說《幻變》
第六節 生態的變遷與生命的幻變——《幻變》的結構主義解讀
第七節 作家的膽識與書寫的深度——劉友善和他的《田二要田記》
第八節 博觀約取 厚積薄發——寫在鐘儒勇長篇小說《管家》出版之前
第九節 鐘聲不常鳴,只在未敲時——序鐘聲長篇小說《紅唇》
第十節 多棱鏡中的現代中國——鄧愛珍和她的長篇小說《一家人》
第十一節 鄧愛珍——一個追夢的女人——長篇小說《一家人》序
第二章 詩歌散文評論
**節 守望紅旗——關于蕭漢初詩歌新作《紅旗詩人》的斷想
第二節 繽紛的“桃花” 斑斕的詩情——談彭其芳散文的意境美
第三節 向民間草根藝人致敬——讀彭學明報告文學《映山紅遍》
第四節 城頭山古城遺址的文學表達——《穿越城頭山》序
第五節 善卷:從傳說到史實——周友恩和他的《德祖善卷》
第三章 戲劇影視評論
**節 在“花朵”和“地面”之間——汪蕩平戲劇作品分析及對現代戲劇創作的思考
第二節 周志華劇作的守望品格
第三節 鏡頭下的湖湘文化精神——評電影《卒亥元勛》
第四節 被遺忘的鐵血英雄、被演繹的歷史傳奇——評電影《辛亥元勛》
第五節 英雄童話劇的詩意表達——動漫連續劇《雷鋒》評析
第六節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武陵優秀文學作品選》點評
第四篇 影響論
**章 丁玲論
**節 “左轉”中的民俗敘事模式探討——以丁玲文學作品的婚姻民俗敘事為例
結語
第二節 論丁玲文學作品中的口承民俗敘事模式
結語
第三節 論丁玲文學作品中的新型社會組織民俗建構
結語
第二章 周立波論
**節 周立波書寫的農民世界
第二節 周立波的敘述策略創新
第三節 左翼堅守與文學轉換:——論周立波在20世紀30一40年代的轉型
后記
蘭芷探幽--新世紀洞庭湖區域文學論 節選
《蘭芷探幽:新世紀洞庭湖區域文學論》: 在詩歌旅途一直匆匆“趕路”的女詩人楊亞杰,曾出版《三只眼的歌》《折扇》等多部詩集,*近又將近年發表的新作擬結集為《和一棵樹說說話》。我曾為她寫過詩評《從“抒情”到“書寫”》,認為在她的筆下,詩歌還原為生活的詩性描畫和勾勒,還原為童年、鄉村、普通人的視角和表達方式,從細節、情境到語言和敘述風格,都彌漫著樸素的詩意。這一點在她近年來的寫作中體現得更為鮮明和徹底。她寫日常生活,那些微小的毫不起眼的場景、事件和人物,被她有滋有味地書寫著,傳達出來的也許是一點小感覺、小情趣和小啟示,但又分明蘊含著作者的大敏銳、大思考和大智慧。而當她描寫身邊或記憶中的那些大事件、大場景和大人物時,她又能還原出一種生活的現場感、親切感。她寫詩,她也是在用詩歌來生活、思考和對話,用生活的語言寫詩,用詩歌的情懷生活,在她身上,詩歌和生活幾乎是疊合的。這是一種詩歌觀,也是一種生活觀的體現,在這種狀態中詩人的寫作是愜意的、快樂的,生活是幸福的、滿足的,心靈是和諧的、滋潤的。還有什么比這些更重要呢?初讀她的詩作,有點像看一壺“凈水”,清澈、透明,似乎看不到什么;繼讀她的詩作,有點像看一泓小溪,清澈透明的下面招搖著一些“水草”,靜臥著一些“卵石”;再讀她的詩作,有點像看一條江河,清澈透明的只是語言的浪花,回旋的則是深長的意味和韻味。這是一種追求,也是一種境界。 在抒寫日常生活的同時,把寫作的眼光和立足點放低,這是桃花源詩群詩人們生態化抒寫慣用的策略。放低自我,縮小自我,溫良謙讓,是對他人的友善和尊重,對事物規律的理解和遵循,對大自然的聆聽和敬畏.是一種生存智慧;是為了從大地、泥土、一切普通的事物和底層人物的身上獲得一種啟迪,汲取一種力量;同時也是為了尋求一種生活的恰當位置,一種內心的和諧感、滿足感和愉悅感。馮文正的《農民工兄弟》《遠去的補碗人》《我驕傲的橘子》,龔道國的《在低潮處閑居》《親愛的大地》以及組詩《祖國,我看見你》,鄧朝暉的《低語》《野菊花》《塵世之外》,談雅麗的《船娘》《北小河》《方圓百里》,熊剛的系列詩歌《鋪路工》《架線工》《泥水匠》,等等,諸多作品,在平凡和樸素中提取詩意,從僻野之地和生活底層發現純粹與崇高,或嫻靜,或奔放,或樸拙,或絢爛,或貯滿幸福和沉醉,或滿懷贊美與感恩,營造了一種和樂、靜美的氛圍,描繪了一方人與自然、人與人詩心相通、詩意共處的生態家園。 審視和反思是桃花源詩群生態化抒寫的又一維度。對自然萬物和人類自身的審視和反思是構建生態文明社會的一種內在批判動力。只有審視和反思,才能發現人類在走向文明的過程中付出了怎樣的代價,在和自然的關系上還存在哪些問題和不足,從而調整我們的觀念和前進的步伐。作為詩歌,在生態化的抒寫方面既要表現并贊美和諧、詩意、謙恭的一面,又要具有一種思考的深度和批判的鋒芒。桃花源詩群的部分詩人在寫作中具備了這種審視、反思和批判的勇氣。余志權的城市系列組詩就直接審視城市生態,包括物化生態空間、文化生態空間和人際關系生態環境等,表現了城市的擴張和掠奪,鄉村和農民“被城市化”的痛苦和無奈,幽默和諷刺之中有一種悲涼和憤激之情。章曉虹的詩集《城市飛鳥》有相當一部分是寫城市生態的,寫城市的車輪、高樓、霓虹燈、酒杯等種種物象,意在表現城市的擁擠、灰暗和遍布的欲望陷阱對自然性和人性的壓抑、摧殘;這種表現是在湖泊、森林、荷花、飛鳥等大自然優美的意象的參照和襯托下完成的,因而隱含的“城市生態批判”和“鄉村生態向往”則一目了然。張惠芬歌吟綠色自然、健康自然的詩歌,剖析了現代人身上的某種“病痛”和“頹廢”,寄予著對人的心靈生態的關注。陳小玲的詩歌表現自己在城市里的孤獨、迷茫、憂郁以及“無處可逃”的窘境,渴望心靈的撫慰和精神的救贖。唐益紅的詩歌是關于流逝、燃燒、憂慮和救贖等主題的表達,在對時間、人生特別是愛情的審視和反思中,有一種希冀打通古今、融會萬物的氣勢和懷抱,有一種決絕的姿態和超拔的氣質,有一種緊張感、尖銳感和疼痛感。與另外一些女性詩人那種平和溫婉的表達不同,她是激烈的、奔放的、燃燒的,她想用這種方式拒絕平庸、淺薄和循規蹈矩,希望抵達內在、自我和深刻。正如詩作《我希望我的衣衫是我的馬》所表達的那樣,希望生命包括愛情被一匹野性的“能點燃出火焰”的馬所包裹,在自我心靈的搏斗和較量中沖出“危機四伏的暗夜”。這種奔騰的、燃燒的情感,是一個現代詩人對自己生存的環境冷靜觀察、體驗和思索的結果。 ……
蘭芷探幽--新世紀洞庭湖區域文學論 作者簡介
夏子科,男,1963年生于湖南澧縣,文學碩士,中國現代文學史教授,湖南文理學院文史學院院長,常德市作家協會副主席,洞庭湖生態經濟建設與發展省級協同創新中心“文化傳承與文化產業開發研究所”所長。先后主持開展教育部、財政部“質量工程”特色專業點(漢語言文學)項目建設、湖南省社會科學評審委員會及省教育廳等多項課題研究;出版《20世紀中國鄉土文學流變論》等學術專著,在《文藝報》、《文藝爭鳴》、《文藝理論與批評》、《創作與評論》、《武陵學刊》等報刊發表論文30余篇,研究方向為當代中國文學及區域文學現象。2. 張文剛男,湖南安鄉人,湖南文理學院教授,文學碩士,學報編輯部主任,學術期刊《武陵學刊》執行主編,湖南省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湖南省城市文化研究會秘書長。主要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和文藝美學等課程的教學及研究工作。出版專著《武陵作家論》、《中國現當代文藝鑒賞理論概觀》;出版編著《中國文藝美學教學發展論綱》、《中華德文化研究》、《城市文化論叢》等。
- >
經典常談
- >
姑媽的寶刀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自卑與超越
- >
朝聞道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詩經-先民的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