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估到手價是按參與促銷活動、以最優惠的購買方案計算出的價格(不含優惠券部分),僅供參考,未必等同于實際到手價。
-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瓦爾登湖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5732117
- 條形碼:9787505732117 ; 978-7-5057-3211-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瓦爾登湖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大眾讀者,文學愛好者 ★2018未刪節全新典藏版,內外雙封面,裝幀精美,高端大氣! ★進口超感滑面封面紙;內文典雅純質紙! ★版式疏朗,字體優美,設計唯美,是您書架上的顏值擔當;貧w閱讀,回歸文學本身! ★入選美國“20世紀自然寫作領域十大好書”!與《沙鄉年鑒》《寂靜的春天》《夏季走過山間》并譽為自然美文四部曲! ★人類的精神家園,自然文學的典范!深刻影響了托爾斯泰、葉芝、海明威、普魯斯特等文學大師! ★為生活做減法,為思想做加法!渴望靈魂的寧靜,傾聽自然的聲音,尋得心靈的歸宿!
瓦爾登湖 內容簡介
28歲時,梭羅借了一柄斧頭,孤身一人走進瓦爾登湖邊的山林,搭起小木屋。他在小木屋旁開荒種地,春種秋收,自給自足;與自然交朋友,與湖水、森林和飛鳥對話;在船上吹笛,在湖邊釣魚,晚上在小木屋中記下自己的觀察和思考。梭羅獨自生活了兩年零兩個月,將這段獨居生活的所見、所聞、所思,寫成自傳體散文集《瓦爾登湖》。這是一本優秀的人生哲理書,寧靜、恬淡、充滿智慧,同時也是一本清新、健康、引人向上的書。
瓦爾登湖 目錄
目錄
譯者序 01
生活之經濟 001
補充詩篇 075
我生在何處,為何而生 077
閱 讀 095
聲 音 106
孤 獨 124
訪 客 134
種 豆 137
村 子 161
湖 167
貝克田莊 194
更高的法則 204
與野獸為鄰 217
室內取暖 231
往昔居民,冬日訪客 249
冬天的動物 264
冬天的湖 275
春 天 290
尾 聲 310
瓦爾登湖 節選
生活之經濟 在寫下列這些篇章,或者說是下面這一大堆文字的時候,我正孤獨地生活在森林之中。在馬薩諸塞州的康科德城,瓦爾登湖的湖畔,我住在親手建造的木屋里,靠著雙手勞動,養活我自己。在我的住處方圓一英里范圍內,沒有任何鄰居。我在那里住了兩年零兩個月。如今,我又算是文明生活中的過客了。 如果不是人們曾特意打聽我的生活方式,我本不會如此唐突,拿些私事來引起讀者注意的。有人說我這種生活方式荒誕怪僻,與人不敬,雖然我根本不這樣認為。但考慮到我所處的境況,我只覺得它非常自然,而且還合情合理。有些人則問我吃什么,是否感到寂寞,是否會害怕,諸如此類的事情;另外一些人還好奇地想知道,我的哪一部分收入用于慈善事業;還有一些人,家庭成員眾多,想了解我到底收養了多少個貧困兒童。所以,本書在答復此類的問題時,請對我并無特殊興趣的讀者予以諒解。大多數書籍中,避而不用**人稱的“我”,本書則采用**人稱,而且本書的主要特點,便是“我”字的頻繁使用。其實,任何一本書都是**人稱在敘述,而我們卻常常忘記了這一點。如果我對他人的了解,比得上我的自我了解,我就不會如此暢談自我了。深感遺憾的是,因我閱歷淺薄,也只能局限于此類話題。在我看來,每一位作家,不僅要書寫他所聽到的有關他人生活的話題,也要或早或晚地能簡單而誠懇地記錄自己的生活,應寫得如同他從遠方寄給親人的信件一般。因為我覺得,一個人若生活得嚴謹,他一定是生活在一個很遙遠的地方。以下的這些文字,對于清貧的學生來說,或許特別適用。至于其余的讀者,我想他們是會各取其用的。因為沒有人會削足適履,只有合乎尺寸的衣履,才能對一個人有所用。 我想傾訴的事兒,與中國人和桑威奇島人沒有多大關聯,而是關于你們——這些文字的讀者,你們這些生活在新英格蘭的居民。我的文字是關于諸位的境遇,特別是與諸位生處此世、生于此城的身外境況或環境有關。生于人世之間,你們正過著什么樣的生活呢?若你們生活得糟糕透頂,是否有必要呢?這種生活又是否能得以改善呢?我曾去過康科德城的很多地區。無論是在商店、辦公場所,還是在廣袤的田野上,我看到這里的居民都仿佛在贖罪一樣,從事著種種令人震撼吃驚的苦役。我曾經聽說過,婆羅門教的教徒們,端坐于四面火焰之中,面朝太陽;或倒懸著身體,于烈火之上;或側轉著頭凝望青天,“直到他們無法恢復原狀,而在那種情景之下,由于脖子是扭轉的,除了液體,別的食品都無法流入胃囊之中”;或者,用一條鐵鏈把自己鎖在一棵樹下,終其一生;又或者,像毛毛蟲一樣,匍匐著身體來丈量帝國的廣袤無垠;抑或,獨腳立于柱子之上。然而,縱是這些有意識的贖罪苦行,也不見得比我平日里看見的景象,更令人難以置信,更讓人心驚肉跳。赫拉克勒斯所從事的12種苦行,跟我的鄰居們所從事的苦役相比,簡直不值一提。因為他一共也只有12種,做完便結束了。可是,我從沒有看過我的鄰居捕獲或殺死過任何怪獸,也沒有看到過他們完成任何勞役。他們也沒有像依俄拉斯那樣的忠仆,用一塊火紅的烙鐵,來炮烙那被割去了一個頭,還會長出兩個頭來的九頭怪獸。 不幸的是,那些年輕人,我的市民同胞們,他們生下來就繼承了田地、房舍、谷倉、牛羊,接手了農具。得到它們倒是容易,擺脫它們可就困難了。他們倒不如誕生于空曠的牧場,由群狼喂養,那樣他們便能看清,現在自己正致力于何等境地。是誰讓他們變成了土地的奴隸?為什么有人能享受60英畝田地的供養,而很多人卻命中注定只能啄食塵土呢?為什么他們一出生,便忙于自掘墳墓呢?他們不得不過著常人的生活,不得不把這一切置于眼前,拼命地勞作,盡可能地把日子過得好些。我曾遇到過許多永生可憐可悲的靈魂,在生命的重擔之下,遭受著無情碾壓,近乎窒息。他們在生命的大道上匍匐蠕動,推動面前的一個75英尺長、40英尺寬的大谷倉,一個從未清掃過的奧吉亞斯的牛棚,還有那上百英畝土地。他們辛勞地鋤地、割草,還要放牧和護林!另外一些并沒有繼承產業的人,固然不用經受這種祖上傳下的、不必要的磨難,卻也不得不為他們幾立方英尺的血肉之軀,臣服于生活,拼命地勞作。 然而,人們卻是在一個錯誤中勞作。人的美好年華,大多很快就被犁頭耕了過去,化作泥土中的肥料。正如一本古書里所說的那樣,一種似是而非的,通稱為“必然”的命運支配著他們致力于積累財富。而這些財富卻注定會被飛蛾和銹霉腐蝕掉,并且招來盜賊的覬覦。這是一段愚不可及的人生,因為他生前始終不明白,到臨終才恍然明了。據說,杜卡利盎和彼爾奉神諭把石頭扔到背后,創造了人類。古語云: 從此人類成為堅韌之物, 歷盡千辛萬苦, 我們的力量來自何處得以求證。 正如,羅利吟詠的兩句響亮的詩: 從此人心堅硬, 任勞任怨, 證明我們的身體源于巖石。 我們的祖先如此盲目地遵從錯誤的神示,把石頭從頭頂扔到背后,卻不去看一看它們墜落到何處。 大多數人,即使是在這個相對比較自由的國度里,由于無知和錯誤,滿載著虛構的憂慮,忙碌于不必要的粗活,卻不能因此采摘到生命的碩果。由于辛勞過度,他們的手指變得粗笨而顫抖不止,不適用于采摘了。確實,辛勤勞作的人,一天又一天,得不到空閑來真正地享受自我,他也無法保持人與人之間*堅固無隙的關系;在市場上,他的勞動卻被貶值。他沒時間充當別的角色,只能是一部機器。他怎能記得清他是無知的呢——他的成長需要這份無知——他不也經常絞盡腦汁,運用才智嗎?在評論他們之前,首先我們應時不時地給予他們免費的食物和衣物,并用興奮劑令他們恢復健康。我們天性中*優良的品格,好比果實上的粉霜一樣,只有小心翼翼、輕手輕腳地對待,才能得以保全。然而,我們對自己、對他人都沒能做到溫柔相待。 如我們所知,你們之中,有些人是窮困的,覺得生活不容易。有時候,甚至可以說是窮困潦倒,生活異常艱難。我毫不懷疑,本書的讀者之中,有些人支付不了那已經咽下的全部飯菜和迅速磨損或已經破損的衣服的費用。好不容易忙里偷閑,或者說是從債主那里偷來時間,才能閱讀幾頁文字。這很明顯,我已看出你們中的許多人過著何等卑微、藏來躲去的生活,因為我久經歲月的磨礪,閱歷匪淺。你們時常捉襟見肘,努力做成一筆生意來償清債務;你們深陷于一個十分古老的泥潭之中,拉丁文中所謂的aes alienum(即“別人的銅幣”)中,因為有些錢幣正是用銅來鑄的;就在別人的銅錢中,你們生存、死去,*后葬身其中;你們總是許諾明天償清,或者明天的明天償清,直到死在今日,而債務還未了清;你們奉承、乞憐、請求照顧、絞盡腦汁、用盡辦法,就是為了免去牢獄之災;你們撒謊、溜須拍馬、投票,把自己縮進了一個規規矩矩的硬殼里,或者吹噓夸耀,擺出一副稀薄如云的慷慨大度的模樣,這才使你們的鄰人信任你,允許你們為他們做鞋、制帽、裁衣,或制造車輛,或替他們代購食品;你們在一只破箱子里,或者在灰泥后面的一只襪子里,塞進一些錢幣,又或者寄存在牢固的銀行里,那樣就更安全了。不管塞在哪里,塞多少,更不管那數目是如何的微少,為了預防患病而備錢,反而把你們自己弄出病來。 有時我就納悶,不能自已地要說,為何我們如此輕率,竟然實行了罪惡昭彰、從外國帶進黑奴的奴隸制度。有這么多刻薄而狡詐的奴隸主,奴役了南方和北方的奴隸。南方的監守人是毒辣的,而北方的監守人更加惡毒,可你們卻做起自己奴隸的監守人,這是*不可饒恕的。還談什么人的神圣呢?看公路上的那些趕馬人吧,日夜兼程地向市場趕去,在他們的內心,難道有什么神圣的思想在激蕩著嗎?他們的*高職責就是給驢馬喂草飲水,絕無其他!和運輸的收益相比較,他們的命運又算得了什么呢?他們不就是在給一位繁忙的紳士趕驢馬嗎?他們有什么神圣可言,有什么可不朽呢?看看他們如何匍匐行走,如何整日戰戰兢兢,這并非神圣的,也絕非不朽的。他們把自己看成擁有“奴隸”或“囚徒”這種名稱的人,而這名稱正是源于他們的所作所為。和我們的個人觀點相比,公眾輿論這暴戾的君主也顯得微弱無力。一個人如何看待自己,恰是決定了此人的命運,指明了他的歸宿。如果在西印度的州省中談論喜好與想象的自我解放,那到哪里去找一個奴隸的解放者——威勃爾福司來促發呢?再想一想,這片土地上的婦人們,編織著梳妝用的軟墊,只是為了勉強度日,絲毫沒有表現出對自己命運的關心!仿佛惶惶終日還無損于永恒呢。 大多數人都在隱隱的絕望中生活。所謂的聽天由命,便是絕望。你從絕望的城市走到絕望的村莊,以水貂和麝香鼠的勇敢來安慰自己。在人類所謂的游戲與娛樂之下,甚至都隱藏著一種根深蒂固的、不易察覺的絕望。兩者都沒有樂趣可言,因為工作之后才能娛樂。但是,不做絕望的事才是智慧的一種特征。 當我們用教理問答的方式,思考著何謂人生的宗旨、何謂生活真正的必需品與方式時,仿佛人們還曾謹慎地選擇了這種共同的生活方式,而無意于其他生活方式。其實他們也知道,除此之外,別無其他方式可以選擇。但清醒、健康的人都知道,太陽亙古常新。摒棄我們的偏見,永遠都不會太遲。無論如何古老的思想與行為,沒有確鑿的證據,就不可輕信。在今天,人人附和或以為可以默認的真理,很可能在明天就被證明是謬論、浮云,但還會有人認為是烏云,可以將一陣甘霖灑落到土地上來。把長輩認為你辦不到的事來試辦一下,往往卻能成功。長輩有舊的一套,晚輩有新的一套。古人不知道只要不斷添上燃料便可使火焰不滅,新人卻知道將一小把干柴置于水壺底下,F代人還能環繞地球,疾如飛鳥,這讓長輩們汗顏。俗話說得好:老年人,雖然年紀一大把,也未必能勝任年輕人的導師。因為他們雖有所收獲,卻也大有損失。 我們也許會這樣懷疑:即使*聰明的人,活了一世,他又能懂得多少生活的絕對價值呢?實際上,老年人沒有什么特別重要的忠告可以給予年輕人。他們的經驗是那樣的主觀,他們的生活已經歷過那般慘痛的失敗,他們必須得承認很多過錯都是自己鑄成的。也許,他們還保留著些許信心,而這與他們的經驗是不相符合的,因為他們已經不再年輕。我在這星球上生活了三十多年,還沒有從老長輩那里聽到過一個可謂有價值的字眼,或堪稱熱忱的忠告呢。他們什么也沒告訴過我,也許是不能告訴我什么中肯的意見吧。這就是生命,一個試驗,而它的極大部分我都從未體驗過。就算老年人已體驗過,也于我無益。如果我得到了任何自認為有用的經驗,我一定會這樣想:這個經驗,我的導師們可是從未提起過呢。 一個農夫對我說:“光吃蔬菜是活不了的,因為它不能供給你骨骼形成所需的養料!币虼,他每天虔誠地花費一部分時間,用以獲得那種可以供給他骨骼生長所需的養料。他一邊說話,一邊跟在耕牛后面,讓這頭用蔬菜供養它的骨骼的耕牛拖動著他和他的木犁,不顧一切阻礙地前進。某些事物,在某些場合,例如在*無助的病人中間,確是生活的必需品;在另一些場合,卻只變成了奢侈品;若再換成另一種場合,又可能是完全新鮮的東西。 有人以為,人類生活的全部,都已被先驅者經歷過,無論在高峰之巔或低凹之谷,一切都已被注意到了。依照愛芙琳所說:“智慧的所羅門曾下令規定了樹木間應有的距離;羅馬地方官員也曾規定,你可以多少次到鄰家的土地上撿拾那落下來的橡子而不算亂闖,并曾規定有多少橡子屬于鄰居!毕2ǹ死咨踔羵飨铝思糁讣椎姆椒,也就是說,剪得要與手指頭相齊,不要太短或太長。毫無疑問的,那種把生命的多彩和歡樂都銷蝕殆盡的冗長和無聊的想法,與亞當一樣古老。但人的力量還從未被衡量出來,我們也不能根據一個人已經完成的事來判定他的力量,因為人們嘗試的事情太少了。不論你以前經歷過何種失敗,“不要感傷和哀痛,我的孩子,誰能命令你去做你未曾做完的事呢”? 或許,我們可以用上千種簡單的測試來測定我們的生命。例如,是同一個太陽,使我種的豆子成熟,同時也照耀了類似我們地球的整個太陽系里的其他星球。如果我早記住了這一點,就能避免一些錯誤?墒牵斘腋恼@些錯誤時,并沒有這樣去想。星星是由何等神奇的三角形尖頂組成的!在宇宙各處,有多少遙遙相隔的不同物種,在同一時間里思考著同一事實。≌缥覀兊亩鄻踊w制一樣,自然和人生也是變化多端的。誰能預知他人的生命前景如何?難道還有比一瞬間通過彼此的眼睛來觀察對方更偉大的奇跡嗎?我們本應在一小時之內就經歷了這人世的各種時代,甚至經歷了各種時代中的各種世界。歷史、詩歌、神話——我不知道,還有什么關于他人經驗的讀物能像這些作品這般驚人而又詳盡。 凡是我的鄰人認為好的、有益的東西,我的內心里卻認為其中的很大部分是壞的、無益的。至于我,如果有所懺悔,我悔恨的反而是我的善良品行。是什么魔鬼控制了我,使我品行如此善良、舉止如此得體呢?老年人啊,你盡可能地說著*明智的話,你已經活了七十年了,而且活得很光榮,受人尊重,而我卻聽到一個不可抗拒的聲音,要求我拒絕聽你的話。新的時代拋棄前一代的業績,仿若它們是些擱淺的船只。 我在想,我們可以泰然自若地相信很多事物,比我們實際上相信的更多。我們能放棄多少對自我的關心,便可以坦誠地給予他人多少關懷。大自然既能接受我們的長處,也能接受我們的弱點。有些人無窮無盡地憂患焦慮,成了一種幾乎無法醫治的疾病。關于我們所做工作的重要性,我們又生就喜愛夸耀,而更多的工作我們卻沒有做!如果我們病倒了,那該怎么辦呢?我們多么警惕而又謹慎,決心不依照信仰而生活,并盡可能地避免它,整日心懷戒備,到夜晚違心地祈禱著,把自己托付給未定的運數。我們被迫生活得這般周到和真誠,崇奉自己的生活,而拒絕接受變革的可能性。我們說,只能如此生活著啊,可是正如從圓心可以畫出無數條半徑一樣,生活方式也有無數種。一切變化都是值得思考的奇跡,任何剎那間發生的事都可稱為奇跡?追蜃釉f:“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碑斠粋人把他想象的事實歸納升華為個人理論時,我可預知,所有人*終都要在這樣的基礎上構建起他們的生活。 讓我們思考一下,我前面所說的多數人的憂慮和煩惱又是些什么,其中有多少是值得憂慮的,至少是值得謹慎對待的呢?雖然生活在表層文明之中,若能過著遠古的、原始的生活,于我們是有益的,即使僅僅為了弄懂生活必需品大致是些什么,以及如何才能得到這些必需品,甚至草草瀏覽商店里古老的流水賬本,看看商店里經常出售些什么,又存儲哪些貨物,就是瞧瞧*繁雜的雜貨究竟是些什么也好,這些對我們都是有益的。時代雖在變更、進步,但對人類生存的基本原則卻沒有發生多少影響;這好比我們的骨骼,跟我們祖先的骨骼是沒有太大區別的。 所謂生活必需品,在我的意識里,是指一切人類靠自我努力獲得的物品,也許它一開始就顯得很重要,或是由于長久的使用而對人生具有了這樣的重要性。即使有些人嘗試著拒絕它,或是由于野蠻,或是出于窮困,或者只是因為個人的哲學信仰,才這么做,不過這樣的人也只是極少數。對于許多生物來說,具有這般意義的生活必需品只有一種,即食物。原野上的牛只需要幾英寸長的可咀嚼的青草和一些冷水,除非它們還需要尋求森林或山蔭的遮蔽。野獸的生存,都只需要食物和隱蔽之處而已。但人類,在現實環境中,其生活之必需品可分為:食物、住宅、衣服和燃料;缺少了這些,我們是無法自由地考慮真正的人生問題的,更無法展望未來了。人不僅創造了房屋,還發明了衣服,煮熟了食物;蛟S,人們只是偶然發現了火的溫暖,后來學會利用它;起先它還是奢侈品,而到如今,烤火取暖也是必需品了。
瓦爾登湖 作者簡介
亨利.戴維.梭羅(1817—1862),美國作家、哲學家,被譽為“美國自然文學之父”。其極具影響力的代表作《瓦爾登湖》,入選美國“20世紀自然寫作領域十大好書”,與《沙鄉年鑒》《寂靜的春天》《夏季走過山間》并稱為“自然美文四部曲”。19世紀90年代起,梭羅提倡的“生活簡樸,精神崇高”的自然生活方式,逐漸為世人接受效仿。梭羅一生創作了二十多部散文作品,深刻影響了托爾斯泰、葉芝、海明威、普魯斯特等文學大師。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回憶愛瑪儂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二體千字文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姑媽的寶刀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隨園食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