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電影·生活·夢--霍莊散文集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6048655
- 條形碼:9787106048655 ; 978-7-106-04865-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電影·生活·夢--霍莊散文集 本書特色
《電影生活夢(霍莊散文集)》這部散文集的基本脈絡是再現作者霍莊從一個電影學院表演系的畢業生怎樣一步步成長為編劇、導演和制片人的歷程。他64年畢業于電影學院表演系,分配到北影后曾任演員,配音演員編輯,編劇,導演,退休后繼續教授著熱愛電影的年輕人電影編導表演基礎知識。是一個不知疲倦的電影人。讀讀這本散文集,對奮斗的人生有所理解。
電影·生活·夢--霍莊散文集 內容簡介
霍莊自北京電影學院畢業后分配子北影廠后,曾在廠內擔任劇團演員、譯制片室配音演員(配音達幾十部之多)、英語翻譯,(其間曾從英語轉譯過羅馬尼亞影片《爆炸》)、政工干部、文學部編輯、編劇、制片人等職;先后編、導過電影《殘雪》、《盛夏和她的未婚夫》、《月牙兒》、《無名三俠客》,兒童片《魔鬼發卡》等十部作品。 《電影·生活·夢:霍莊散文集》分為創作談、隨感錄、追憶名師、淺議中年藝術家、家族篇六個部分構成。
電影·生活·夢--霍莊散文集 目錄
**部分 創作談
為了迎接春天
——創作《殘雪》的初衷
致讀者
再致讀者
——《盛夏和她的未婚夫》主題瑣議
《無名三俠客》創作談
談影片《魔鬼發卡》與學習
《兩個小鴿迷》改編記
關于《會唱歌的土豆》
大山情
——《月月》拍攝散記
我的夢
第二部分 隨感錄
訪美雜談
在卡塔赫納電影節
我的書房
勞動實習之歌
——整理舊稿偶得
為微力量藝考學校而作
第三部分 追憶名師(一)
宋慶齡與電影《風暴》和《小花》
鐘惦棐與電影《殘雪》
愧對恩師
兩見夏衍
深切懷念周巍峙、王昆兩位導師
遠遠近近看荒煤
我與司徒慧敏的一面之識
懷念汪洋
從汪洋的用人說開去
第四部分 追憶名師(二)
記水華的幾段往事
水華在“四清”
水華導演談兒童片《魔鬼發卡》
《邊城》與凌子風的“變法”
簡談凌子風晚年創作輝煌期的形成過程
——為凌子風導演辭世一周年而作
凌子風的一段鮮為人知的經歷
只恨時光不倒流
“我愛這美麗的世界”
——凌子風百年冥誕祭
凌子風與格利高里·派克和瓊·芳登的一次會見
憶錢江
我們心中的朱今明
談話實錄話秦威
孫道臨演《李四光》
關于侯寶林先生“打雪柳兒”的一樁公案
談侯寶林先生對電影事業的貢獻
侯寶林先生二三事
侯寶林先生與糧食
寫喜劇,學侯公
——試論侯寶林先生的作品對影視喜劇的影響
淺議侯寶林先生表演藝術中的書卷氣
第五部分 淺議中年藝術家
技巧是表演藝術的靈魂
——記斯琴高娃在《月牙兒》中的表演
小品也能深刻
——淺議陳佩斯的小品
盛中國的感恩情結
淺議黃磊的表演藝術
——在2004年中國電影表演藝術學會年會上的發言
堅強樂觀的張連文
老牛還是老牛
——記著名演員牛振華
第六部分 家族篇
在霍氏家族研討會上關于家訓的發言
寫在母親節的懺悔
我的父親
不是回憶錄的回憶錄
——憶我的岳父
沒有結論的爭吵
姐夫
表舅
大后倉10號
小心吉普車!
后記
電影·生活·夢--霍莊散文集 節選
《電影·生活·夢:霍莊散文集》: 劇本《盛夏》在《電影創作》1984年第5期發表以后,首先引起了青年讀者的強烈反響,寫來不少信和稿。他們一致肯定劇本引導青年自學向上的積極意義,也提出不足之處要作者修改,我們樂意在讀者與作者之間建立這樣的橋梁,以便檢驗作品,促進創作。下面是作者的“總復”。(《電影創作》編輯部) 《盛夏》發表以后,收到不少讀者的來信。在肯定劇本積極意義的同時,也指出不少切實存在的問題。編輯部讓我們對讀者的關心作一“總復”,使我們有機會將想寫進居蟀而沒寫進去,想寫好而又未能寫好的地方做一番補綴,真是再好不過了! 說實在的,在我們把《盛夏》稿子交給編輯部的時候,是信心不足的。這主要因為我們對劇本的關鍵環節還缺乏表現手段:盛夏為了學習,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其結果,雖未成“材”,卻大大提高了她的素質……而這一點,我們沒有訴諸形象的表現。我們是靠了一本日記,用主人公“簡單”“說”的辦法“對付”的。除此而外,還有一些其他問題。如開頭和結尾比較一般,人物發展的個別層次有欠清晰,某些細節、語言乃至文字不夠準確,記者的設置過于落套,等等。我們之所以明知劇本不夠成熟卻還敢于把它拋出去,主要基于兩點考慮:一是劇本寫到一半時我們又接受了廠里其它創作任務,幾方面的事壓得我們有些喘不過氣來。二是對《盛夏》的關鍵環節感到在短時間內找不到解決辦法,只能先放下來做一個冷處理,同時,聽聽讀者的想法和意見。 我們的確沒想到,就是這樣一個思考尚未成熟的作品,僅因還有幾絲可取之處,就受到了這么多讀者的關心。這使我們不由得想起一位批評家說過的話——我們的讀者既是寬容的,也是有水平的。這對我們實在是個難得的鼓勵。 《盛夏》的構思是在一個極其偶然的機會中產生的。 那是一個炎熱的夏日的傍晚。我在一個小飯鋪喝啤酒,偶然遇到一些長頭發、奇裝異服的青年男女。開始,我有些討厭他們。經交談,對他們的經歷(在動亂中長大,缺少文化;上山下鄉,幾經周折才調回城里,等待他們的又是待業;那天他們是拿了**個月的工資,依照很久以前在期盼當中的約定來這里痛飲相慶的)漸漸產生了同情。酒至半酣,我同他們談起了讀書、理想等諸多問題。不期,他們一個個眼里竟泛起了淚花!其中一個告訴我:“師傅!不瞞您說,我要不想念書,不想上大學,我是××養的!我在小學一直是大隊長,中學一直是團支部書記……”說完,在酒興中競憋不住伏向桌頭,抽動雙肩,哭了。 我深深地為他們的情緒所感染,勸說道:“你們可以自學呀!” 他們卻在對我歷數了一番他們的環境和處境后,反問道:“學,有什么用呢?” 我說:“學,總歸有用!”然而,話一出口,連我自己都覺得這回答實在過于蒼白無力了。 那么,我們應該怎么回答他們呢?這引起了我深長的思索。 又是一個炎熱的夏夜。我同宿舍大院的青年們一起乘涼、交談。我又一次提出自學的問題。沒想到,他們也是用了與前幾乎完全相同的口氣和語言問我:“學,有什么用呢?”我發現,這是目前青年當中一個相當普遍的想法。我們就是在多次遇到這樣的規勸和反詰后,想到需要通過電影的形式來反映一下青年的學習問題的。 我們提出了一個自學成材的構思去同青年們商量。不期,他們的反映卻是異乎尋常的冷淡。他們說:“自學成材,能有幾個呢?”這一提法雖不無偏頗(自學成材的作品應該說對青年還是有激勵作用的),卻使我們很受震動。 我們又搞了一個方案:寫一個青年工人開始連“稱職”的水平都沒有,不能勝任的痛苦使他想到自學,而終于成了一個好工人。 我們又去征求意見。征求的對象是一位女售貨員。她說:“這對廣大青年工人也許有些積極意義,可我們呢?”這是我們事先所不曾想到的。 就是在這些談話中,我們才知道,北京市基于對首都的前景設想,以后不再發展工業。要有相當多的青年去做商業或其他服務行業的工作。就是在這次談話中,我們才知道,在安置青年時竟有不通過考核,也不管你是否是人才,究竟有無特長,僅依當地的名額,就一股腦兒把某一地區的青年塞進某一商店或某一服務行業的事。(這實在是簡便而又有“效率”的好辦法!) 這位女售貨員的提問和她所講的情況,使我們的認識又進了一層:一定不能把學習的目的搞得過于“實用”,要有較大的普遍意義。自學,可以同一個人的本職工作直接有關,也可以同他的本職工作“無關”,重要的是在提高素質,于自學之中去尋求和創造自身的價值,使自己成為一個有理想、有文化,與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前進相適應的人! 既然目前有這么多青年要在商業和服務行業工作,而這一領域的工作又常常被人視為“簡單”和沒什么可學。我們何不就從這里人手來塑造一個藝術形象,以她的經歷去生動地說明,就是在這樣的崗位上也需要學習和提高自己的素質呢? 我們就是在明確了這樣的思想后,才發現坐在我們面前的這位普通的女售貨員已不是一個對我們的構思進行評判的朋友,而是一個有著珍貴的藝術價值的模特了! 她就是在動亂當中畢業的高中生,畢業后被分到一家副食商場做售貨員。她考過兩次大學,均未考上。現在雖早已超過入學年齡卻仍在堅持自學,勁頭兒一點未減當年。在言談話語中,她給我們的印象*突出的就是特別有修養,有一種說不出、道不明的氣質:文明、清醒,有理想,有追求,有自尊,完全沒有渾渾噩噩與低級、庸俗的氣味……這不正是我們所苦苦尋覓的嗎? 然而,我們卻沒有這方面的生活。她一個人的經歷,也難免局限;解決這一問題的唯一途徑就是去深入生活(到商店賣肉)和進行采訪。雖然,*后完成的《盛夏》已同這位姑娘的經歷相去甚遠。 ……
電影·生活·夢--霍莊散文集 作者簡介
霍莊,1964年畢業于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畢業后分配至北京電影制片廠。先后做演員、配音演員、翻譯、編輯、編劇、導演,體制改革后經原廣電部、電影局批準,成立以個人命名的工作室,霍莊為“霍莊工作室”負責人,即制片人。2001年退休后至今,一直在民辦大學和備考學校教授劇本創作、導演和表演。其間,將30多名學生送入了理想的藝術院校。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史學評論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唐代進士錄
- >
經典常談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詩經-先民的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