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中華慈善大典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7822196
- 條形碼:9787517822196 ; 978-7-5178-2219-6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華慈善大典 內容簡介
《中華慈善大典》是一部中國慈善事業的敘事史。該書系統梳理了中國古代的慈善思想,以及從秦漢以來到新中國成立后中國慈善事業的發展,特別是對中國紅十字會踐行的救助危難、扶持貧弱的行為進行了生動的還原。該書資料翔實、案例豐富,系統回顧了中國慈善事業演進的歷史,這對于認識今天社會慈善狀況的文化源流和社會條件,對于推進現代化進程中的中國慈善事業,具有重要意義。
中華慈善大典 目錄
一、慈善釋義
二、古代的慈善思想之源
三、原始樸素的慈善觀
第二章 封建社會慈善事業概況
一、秦漢隋唐時期的善政
二、宋代封建政府慈善事業
三、金元時期的慈善事業
四、明清時期——慈善事業的鼎盛期
第三章 古代民間慈善事業和慈善家
一、隋唐之前的民問慈善家
二、宋代的民間慈善家
三、明清時期的民間慈善事業
四、明清是民間慈善組織*為活躍的歷史時期
五、明清參與慈善活動的社會階層日益廣泛
六、慈善事業向教化民眾的轉化
第四章 晚清慈善事業概況
一、慘絕人寰的“丁戊奇荒”
二、江南社會參與救災的巨大意義
三、晚清慈善事業及其組織
四、政府對民間慈善事業態度的劃時代轉變
第五章 晚清慈善家
一、潘曾沂和蘇州的豐豫義莊
二、一心勸善的余治
三、經緯和經元善父子
四、“心憂天下,敢為人先”的朱昌琳
五、“崇德厚施”的鄭觀應
六、馮桂芬首倡的晚清洗心局、遷善局
七、中國“商父”盛宣懷
第六章 中國紅十字會的誕生
一、一場戰爭和一個人
二、戰火中誕生的中國紅十字會及其沿革
第七章 近代臺港澳地區的慈善事業
一、近代臺灣地區的慈善事業
二、近代香港地區的慈善事業
三、近代澳門地區的慈善事業
第八章 民國時期的慈善團體和慈善家
一、民國時期的中國紅十字會
二、華洋義賑會
三、道院與世界紅□字會
四、上海慈善團
五、新普育堂
六、中國紅十字運動的先驅——孫中山
七、熊希齡和香山慈幼院
八、安娥和戰時兒童保育協會
九、杜月笙的慈善行為224.
十、何宗蓮——從北洋將軍到慈善家
十一、大慈善家陸伯鴻
十二、一生行善的徐乾麟
十三、“赤腳財神”虞洽卿
十四、職業慈善家章元善
十五、宋氏三姐妹
十六、解放區臨時救濟委員會
第九章 新中國慈善事業的發展
一、新中國的慈善救助事業
二、改革開放以后的中國紅十字事業
三、新時期的慈善事業和民問慈善組織
四、當代慈善家
前景可期的中華慈善事業
中華慈善大典 節選
《中華慈善大典》: 普濟堂在全國各地非常普遍,清代在河南109個州縣建有普濟堂129所。 會館*早出現在明永樂年間,是各省縉紳為便利同籍應試士人旅居而在京師與各省城要地創設的。入清以后,由于流官制度的實行和社會經濟的繁榮,會館之設再趨興盛。凡官宦商賈、工匠流寓足跡之所至,皆有各地鄉貫(指籍貫、本籍)建立的會館。會館通過舉辦各種慈善活動來聯絡鄉人,敦洽鄉情,促進同籍人事業的發展。一般來說,各種會館都設置有慈善機構,力行善舉。會館主辦的慈善活動主要有助學、助喪、施醫、濟貧等四個方面。 義莊由北宋范仲淹首創,此后,各地設義莊置族(義)田漸成風氣。據統計,明代大約設置了200個,清代義莊的設置更是數以千計。至于義莊的慈善活動范疇,主要是贍貧、恤病、助婚喪、養老、勸學、救急等。 宋明以來,佛教、道教的勸善書在江南地區的民間社會非常盛行。勸善書的廣泛流行以及社會各階層的回應,使得善堂林立.善會風行。明清期間比較著名的善堂、善會主要有同善會、放生會、惜字會、救生局、義渡局、清節堂、喪葬善會等。 需要說明的是,各類慈善機構的創辦動機也有很大的差異。育嬰事業的興起,同民間棄嬰溺子的陋俗相關,而義莊的盛行無疑又與江南顯宗望族眾多、宗法觀念強烈及“施由親始”的儒家傳統思想有密不可分的聯系。 會館出現在明初,盛行于明清和民國時期,是一種地緣或業緣性的傳統社會組織,是各省縉紳為同鄉人或同業人在京城或都市里創建的聚會寄居場所。舊時的學子、商人或進城闖蕩的漂泊者,都可憑同鄉或同業的關系免費或少費寄居在這里,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會館文化。入清以后,由于流官制度的實行及經濟的繁榮,會館之設再趨興盛,“走通都,過大邑,見夫士商云集,或游宦,或服賈,群然雜處其地者,罔不設立會館”①。凡官宦商賈、工匠流寓足跡之所至,不論是北京、蘇州、上海等懋遷之區,還是秦隴、川渝、滇黔等邊陬之地,皆有各地鄉貫建立的會館。。由此,會館成為明清時期一道獨特的社會景觀。它是一種以鄉土為紐帶、流寓客地的同籍人自發成立的社會組織。它根植于傳統市場經濟擴展、人口遷移和流動頻繁,以及商人子弟不斷人仕的經濟社會大環境中,形成整合流動社會的功能和機制,既是明清社會變遷的產物,又對傳統社會結構的更新起了一定的作用。 會館的早期形成大致可以分為官紳會館和商人會館兩種類型,不同類型的會館不僅僅興起時間有差,而且在功用方面也不盡相同。 追溯歷史,安徽人俞謨在北京首先建立了蕪湖會館。 俞謨,字克瑞,永樂元年(1403)選貢,任南京戶部主事,轉北京工部主事。明永樂十九年(1421),明成祖把首都從南京遷到北京。不久,一家名叫“京都蕪湖會館”的公所就在皇城根下的前門外長巷上三條胡同內掛牌面世。這是當今歷史學者們公認的目前所知*早的中國會館。會館有東西兩院,各矗立著一株高大的香椿樹。正廳有3間,各式廂房小屋16間,沿街鋪面房屋7間,灰棚房6間,面積約100平方丈,規模在當時十分了得。此處會館系俞謨“在京師前門外置旅舍數椽并基地一塊,買自路姓者,歸里時付同邑京官晉儉等為蕪湖會館”。當時會館是作為京官購置的旅舍,而俞謨離職后把會館交付同鄉以便同鄉之人所用,這可看作是*早出現的官紳會館。 關于早期的官紳會館有這樣的記載:“會館之設,始自明代,或日試館。蓋平時則以聚鄉人,聯舊誼,大比之歲,則為鄉中試子來京假館之所。”①正是基于這樣的原因,封建官僚倡導和資助會館的創設便促成了會館如雨后春筍般地建成。自此以后會館在京師便不斷出現,但自永樂到正德、嘉靖年間,會館仍主要是官紳聚會的一種場所,有的官紳甚至長期寓居其中。明清時期,科舉制度發展到鼎盛,加之不同地區的教育水平差距較大,使科舉與地域的關系緊密起來,供士子京試的會館隨之出現。作為安頓來京應試子弟的理想場所,服務于士子科舉的會館得到了迅猛的發展。此類會館的迅速發展,使得那些專供官紳聚會的會館在其后發展起來的會館總數中相對比例日益減小。一般來說,那些偏重于服務士子科舉的會館也屬于官紳會館的范疇。 商人會館的形成則和明清商品經濟的高度發展密不可分。作為商人,經商的目的在于賺取商業利潤,而利潤的實現則需要克服諸多障礙。而商人會館的構建就是應對這種情況的產物。同一會館的商人可以通過相互的聯合和幫助,增強其市場競爭力,這樣,同一地區或同一行業的商人在會館的旗幟下團結起來凝聚為一個整體,就可以使同鄉共業的商人都有生存機會。 事實上,官紳會館的構建相當一部分是有商人在其中起重要作用的,商人服務于官紳和科舉的會館這一現象反映出商人對封建政治的依附和投靠。 ……
- >
巴金-再思錄
- >
自卑與超越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隨園食單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李白與唐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