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率性而讀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157858
- 條形碼:9787100157858 ; 978-7-100-15785-8
- 裝幀:70g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率性而讀 本書特色
享受閱讀,深入思考,率性而讀。 作者吳錫平,有較高的人氣和知名度,在讀書圈里有一定的地位,此書為近年來作者曾公開發表的文章合集,有一定的水平和知名度。作者文筆辛辣,對許多社會現象充滿了深思,富有哲理,對啟發人思索大有裨益。同時文字優美,讀來不覺晦澀難懂,便于向大眾推廣。
率性而讀 內容簡介
“心是孤獨的獵手”,閱讀伺嘗不是一一因孤獨而出發,穿越時空,巡游古今,會識一個個偉大的心靈,閱覽智慧之樹上的青蔥枝葉。世間喧鬧,尤顯固守孤獨的可貴,閱讀就是這樣一次次地啟程,仰天地正氣,問內心冷暖。 閱讀,是一種對抗輕浮、庸碌和遺忘的方式。是一種自我沉浸和修為,是不抱著“有用”的功利目的,秉持“無用”的初心,“天空了無痕跡,而鳥兒已經飛過”式的行為藝術。是散淡的“讀過,愛過,活過”。
率性而讀 目錄
我讀故我在
率性而讀
清濁之閱
漫卷詩書
小文章大學問
擇而讀之
魚傳尺素墨香暖
著書如鑄
注冊知識品牌
寂寞的閱讀
“吠聲”之作
學問的舉重若輕
有多少書可以重讀?
學術的科學普及
呼喚歷史科普
邊緣化的歷史閱讀
解魅“另類”史學
販讀書語
理書記
送書記
為誰寫作
失語的書評
從“把關人”到“合謀者”
夜闌書正香
回歸鄉野的語言
慢的樂趣
幸福離財富多遠?
拯救世界上*美麗的語言
品性的磨刀石
秋水文章不染塵
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
從手出發的技藝
鄉村閱讀與精神尋根
失落的農具與赤裸的田園
品讀《傅雷家書》
下一個逗號不是憂傷
博學近思問“通識”
動物之美,文字之美
反抗隱喻的病痛
科學家的社會情懷
科學喚醒證據,科學地喚醒證據
經濟學里的“魔鬼”門道
媒介改變了什么?
游戲是自然之上的鮮花
故應喚作韋揚州
名士情懷秋水文章
改革鏡鑒與創新之道
莎樂美:“讓男人受孕的女人”
拆下肋骨當火把點燃
大地上的閱讀者
歌吹是揚州
閑話《閑話揚州》
二十四橋何在?
板橋遺蹤
梅花嶺畔仰千秋
好一朵《茉莉花》
揚州“食頭記”
憑海觀文瀾
電影:“技術”真實與藝術魅力
尋找奧茲的故鄉與確認辛追的后裔
“意在沛公”的“文化源頭”之爭
文學的泛化及其命運
懸疑小說:消費時代的類型化寫作
傳統文化是我們的精神胎記
《孔雀》的隱喻
《夜宴》:一場“暴力美學”與權謀文化的盛宴
“襁褓青年”的文化反哺
隱私資本論
消費真實
從“均貧富”到“富而好禮”
暴力文化與文化暴力
生命教育的缺失與暴力文化的滋生
我們需要怎樣的旅游文化
附錄在書中一天到晚游泳的魚
率性而讀 節選
《率性而讀》: 武俠小說中常有人把武功練“偏”了,*后落個瘋瘋癲癲甚至武功全廢。不走正道坦途,即使有勤勉的付出也未必能帶來豐碩的收獲。讀書也是這樣,進入閱讀的角度不同,得到的閱讀感受也不一樣。一部《紅樓夢》,在有的人眼里,是一部人世浮沉云卷云舒的人生大書;在有的人眼里,則是兒女情長纏綿繾綣的愛情長卷;在另外一些人的眼里,則是鉤心斗角、爭權奪利的斗爭史。李敖撰有一副對聯,雖然不是直接針對這種現象,但此處引用卻很貼切:“清者閱之以成圣,濁者見之以為淫。”隨園主人袁枚在《隨園詩話》中說過:“蠶食桑而所吐者絲也,非桑也;蜂采花而所釀者蜜也,非花也。讀書如同吃飯,善吃者長精神,不善吃者長疾病。”說的也是同一個道理。 閱讀是一種思想上的領略和交流,由于讀者的興趣、觀念、知識儲備和閱歷等方面的不同,其對著者思想的領會與理解很容易發生偏差,甚至背離本意。“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清者賞玩其中得之天然的情趣,濁者卻從中讀出了書生對一個王朝的諷喻。在這里,清者之閱崇尚妙趣天成、正氣充溢;濁者之閱則多附會、穿鑿,戴有色眼鏡去挑刺。即使是風輕云淡的美景,亦會被看出波譎云詭的氣象。濁者之閱不僅背離本意,更隱藏了許多不可告人的險惡,這就很危險了。正由于濁者之閱的存在,歷史上才有綿延不絕的文字獄。 現今的“清濁之閱”*明顯的莫過于法制題材的文學作品和新聞報道了。在眾多對綁架勒索、謀財害命諸等刑事案件的報道中,“清者”讀的是公安人員斗智斗勇,擒獲兇頑的大無畏精神與伸張正義、張揚正道的氣概,“濁者”感興趣的則是案件中離奇曲折的犯罪情節和犯罪分子的反偵察方式等等。書是同一《率性而讀》,文章是同一篇文章,不同的人從中讀出的卻是兩重境界。問題不是出在書本身,而在于閱讀者自身,沒有充溢身心的浩然正氣和明目達聰的視界,閱讀就難免會發生偏移,而成“濁之閱”。 清者之閱,如汲山澗泉水,源清流潔,蕩滌污穢,涵養清涼明凈的心境,給迷惘的心靈以指引,給混沌的頭腦以亮光。清者之閱與書之著者脈息相通,相互砥礪,同聲應和,水乳交融,在體會思想之樂趣的同時,將之承繼傳達,發揚光大。清者得其清,有如“寶劍贈名士,香草貽美人”,有著花好月圓、錦上添花的意味。 清者之閱還需要選擇消化和吸收的方式,形成自己的鑒別和閱賞能力,需要錘煉一雙洞若觀火的明亮眼睛。在年年浩如煙海的出版物中,清者要能從魚龍混雜中辨清良莠,擇而讀之。這樣才能獲益營養,摒棄糟粕。 書籍是思維著的精神,是地球上*美麗的花朵。作為文明的傳承形式,如果沒有閱讀和思考貫穿其中,書籍就只能是書架上日漸流散枯萎的紙本冊頁,而不會有活著的生命力。唯有閱讀,確切地說是清者之閱,才賦之以嶄新的生命形式,明理冶性、益人神智,使文明的火種薪火相傳,代代不熄。 漫卷詩書 中國一直是詩歌的國度。追溯中國詩歌的歷史,早在殷商時代她就已出落得十分美麗,踏著秦磚漢瓦,穿越唐山宋水,乘著明月清風一路走來。滄海桑田,時至今日,詩歌已被無情地擱淺在信息社會的岸邊,那些曾經的容光也已經毫無疑問地失落了。 但不管怎么說,作為文學的一種形式,詩歌具有其他文體不可替代的優勢,其豐沛的情感體驗、超然高雅的審美品位、華美的音節韻律,曾經燃起多少人心頭激蕩的熱情,曾經帶給我們多少美的享受,為我們搭建了一個多么繽紛絢爛的精神驛站和心靈家園!就詩的本質而言,它是文化積淀的結晶,是生命光輝的灼射,是情感噴發的形式,是人類文明和智慧的象征;詩歌之于文學猶如夜鶯之于夜晚,玫瑰之于花園。正如詩人楊曉民所說:“詩歌是語言的皇冠,它能用*凝練含蓄的形式打開人們的心靈秘密和想象空間。” ……
率性而讀 作者簡介
吳錫平,江蘇靖江人,江蘇省作家協會會員,現居揚州。1990年開始文學創作,至今已發表散文、隨筆和思想評論等500余篇,近80萬字,多篇作品入選初高中語文教材。近年主要從事新聞傳播、圖書出版、文化評論等領域的研究與寫作。
- >
唐代進士錄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自卑與超越
- >
隨園食單
- >
二體千字文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