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中國文化思想錄-2004-2015年人文期刊觀察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5905561
- 條形碼:9787555905561 ; 978-7-5559-0556-1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文化思想錄-2004-2015年人文期刊觀察 本書特色
廣泛閱讀,精準點評,不搬弄術語,文學評論也可以大眾化。
十二年初心不改,記錄文學腳印,關注人文變遷。
中國文化思想錄-2004-2015年人文期刊觀察 內容簡介
2004至2015年,作者胡傳吉為《南方都市報》開設每月文學/文化期刊觀察,每期約4000字(出年鑒或特刊時暫停),《中國文化思想錄
2004—2015年人文期刊觀察》為十二年期刊觀察的合集。期刊觀察分主文和個案推介兩部分,主文是作者對當月期刊的高度概括,個案推介部分用簡練的語言點評了具體的文章或作者。
縱觀此書,十二年的期刊評論,既有對《收獲》《人民文學》《十月》《鐘山》等傳統文學雜志的殷切關注,又涉獵了《中國國家地理》《環球人文地理》等文化期刊,隨著新媒體的蓬勃發展,作者更是把視角延伸到了電子雜志,微信公眾號,所謂媒介即訊息。在這種廣泛而又扎實的閱讀中,作者思考了文學的多元化本象,大學教育的切膚之痛,藝術史的敘事困擾,新詩的意味等眾多文學議題。作者行文既有學術的嚴謹,又兼顧大眾的通俗,可讀性頗佳。
中國文化思想錄-2004-2015年人文期刊觀察 目錄
五月文學的本象與文化的多元 /
六月帶著自己的喜好去關注文化 /
七月文學與文化都是慢的歷史 /
八月身體是狂歡與懷舊的主角 /
九月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
十月女權主義的發力與乏力 /
十一月知識分子如何還鄉? /
十二月眼見為實——可靠嗎? /
二〇〇五
一月尋找文學敘事的異端 /
四月這個時代的文化尷尬 /
六月“傳統”留給我們的幻象 /
七月忽視心靈領域的創作與接受 /
八月歷史的遺忘與精神的健忘 /
九月世俗在前,語言在后 /
十月有關媒介的悖論 /
十一月牛肉干?肥豬肉?小說 /
十二月白先勇?昆曲?高等教育 /
二〇〇六
二月驚動靈魂的小說與戲劇 /
三月消費黑洞與文化焦慮 /
四月缺乏審美理想的文學創作 /
五月細節包含偉大的同情 /
六月人心動蕩,文學紛亂 /
七月文化失衡,批評焦慮 /
八月現實的糾纏,文學的魔障 /
九月市民文化現正發育 /
十月私人生活的文學禁閉 /
十一月警惕思想的施暴 /
二〇〇七
一月假如烏托邦就是現實 /
三月大學教育的切膚之痛 /
四月怨恨是心靈的自我毒害 /
六月恢復基本事實的尊嚴 /
七月意義過剩的創作與批評 /
八月藝術史的敘事困擾 /
九月性的哀傷,愛的絕望 /
十月少喝兔子湯的湯的湯 /
十一月敏感而謙卑的文心 /
十二月書信日記里的生命細節 /
二〇〇八
一月人生邊上的頹廢 /
二月當代藝術的“錢”途 /
三月雕刻悲傷的文學 /
四月風險社會的個人危機 /
五月文學的價值疑難 /
六月藝術消費的擴張 /
七月富貴溫柔,斷壁殘垣 /
九月出新意于法度之中 /
十月你的疲倦,她的悲傷 /
十一月當代藝術,情歸何處? /
十二月語言活在模仿之中 /
二〇〇九
三月那些讓人無能為力的事 /
四月治法有異,花開不同 /
五月也談文學期刊之病痛 /
六月敏感是藝術的命門 /
七月追逐疼痛的快樂 /
八月知識人的報刊情懷 /
九月傷痕是生活的另一面孔 /
十月文字穩重,藝術張狂 /
十一月時代是寫作者的緊箍咒 /
十二月解釋“中國”之難 /
二〇一〇
一月他們有追問倫理的勇氣 /
三月詞語即是生命 /
四月試與教科書對話 /
五月歲月雖靜好,內心有波瀾 /
六月藝術與公共空間 /
七月詩歌的壞脾氣與美德 /
八月知識分子的內心搖擺 /
十月“餓了要吃飯” /
十一月藝術的務實與務虛 /
二〇一一
二月社會秩序的變化及內在危機 /
三月愛何以變得稀薄而狹窄 /
四月擺脫語言對歷史的圍困 /
五月生活在這里,思想在別處 /
六月藝術的想象之趣 /
七月含蓄的魅力 /
八月懷舊或許是對現實的不滿意 /
十月寫作難拒現實之誘 /
十一月功過是非與價值沖突 /
二〇一二
三月詩歌藏不住心事 /
四月艱難時世,何去何從? /
五月到哪里找依靠? /
八月讀書之“保持品位” /
九月翻譯為人文增添內涵 /
十月直面現實,繪畫必然生猛 /
十二月我們怎樣做父親? /
二〇一三
三月“當下”*難寫 /
四月經典常讀,必有新得 /
五月活著的死亡 /
七月父親的奧德賽——林崗筆下的林若 /
八月新知的樂趣 /
九月含混是現代詩的詩意 /
十一月捍衛世界的不變 /
十二月洞察生活中的激情 /
二〇一四
二月新詩的意味 /
三月歷史中自有真相 /
四月在荒誕中發掘意義 /
六月只要是洞見,都值得閱讀 /
七月尋找真相,放下怨恨 /
八月現實是詩歌的隱喻資源 /
九月選擇決定命運 /
十月記錄一種“活著” /
十一月歷史恩怨難分明 /
二〇一五
一月文學里有老人 /
三月中國經驗的獨特性 /
五月薛憶溈的十二月三十一日 /
后記 /
中國文化思想錄-2004-2015年人文期刊觀察 節選
自廣場舞擾民、老人訛詐、老人搶座位等事件被放大之后,老人問題成為熱門的話題,就此,甚至有人發出“不是老人變壞了,而是壞人變老了”的偏激論斷,F實生活中,這些事件無疑會沖擊尊老愛幼的傳統價值觀。但在另一方面,偏激者無形中檢視了“尊老愛幼”這一傳統中所含的教條與強制。它對文學有啟示,寫作者也許應該檢視自身的“孝道”傳統。革命文學誕生以前,中國文學里的主流價值觀是尊老的,老人出現在文學里,通常是智慧、仁慈、寬容的象征,即使肉身衰病,但智仁日增。革命文學誕生以后,弒父情結走到極端,孽子瓦解了父輩的絕對權威,階級倫理戰勝了血緣等級倫理。革命文學消退之后,尊老的文學傳統有所回歸;赝膶W的傳統,文學一定有它的道德禁忌或集體無意識。讓老人變得智慧、仁慈、寬容,是文學為生命賦予尊嚴的重要辦法。但人遠非善惡這么簡單,文學也不是具體的社會秩序,老人并不都日趨完美。人與文學,更復雜,更多元。老人,尤其是很老的人,他們的世界,謎團太多,寫作者并沒有為他們寫出多少貼切的作品! ∪绻牙先丝闯扇说囊粋階段,也許這一形象又是另一副面貌。有必要重提一下笛安的短篇小說《胡不歸》(載《人民文學》2012年第1期),這個小說曾讓我印象深刻,并啟發我思考老人與文學傳統的因緣!逗粴w》里那個活到一百零四歲的老人,并沒有因為歲月積累而變得更有尊嚴更有智慧。要參透生命,可能就要遠離善惡的簡單論斷,也要反思“尊老”或“弒父”的文學傳統,笛安的文學見識,非同凡響。近年,更有小說家發出“救救老人”的呼聲。這都是對文學模式化寫作的警醒! £惡拥闹衅≌f《爺爺有條魔幻船?》(載《收獲》2015年第1期,雙月刊),對老人謎一般的世界有精彩的描述。小說有世俗和精神兩條線索:老父在母親去世之后,交了新女友,老病之身,重煥生機,兒女想到的是這個后媽對老父的房產有企圖,于是不顧父親老病,追著他公證遺囑,保證財產不旁落;老父雖不能順暢地表達自己的意愿,但他的老病之身對世俗痛苦做出反應,在簽字的*后關頭,父親中風,“父親身上有一種奇特的能力關掉了自己的大腦,讓那些懸空的巨石落下來把他的意識之通道徹底鎖死,這樣父親也就躲避了面臨選擇的難題”。從精神層面來講,老父仍然是個謎。作者寫出了世俗與精神的巨大隔膜。 2015年1月(上)的《作品》雜志,收入曾楚橋的一篇散文《賭徒》!顿徒》對老父親的態度,十分復雜。一方面,作者在努力維護老父親靈魂中那些高貴的品質,譬如老父親一生都在想盡辦法證明自己的智商、維護自己的尊嚴等,但另一方面,作者看到了“斤斤計較”“冥頑不化”“不可理喻”等德行對高貴的消磨!兑柏i》(曉蘇,載《作家》2015年第1期)里寫到的石老爹,只出現了兩次,但已極具“罪”的象征,他的欲望,加劇了兒女及鄰居的惡。不孝、誤殺、將命等同于錢財,源頭都在這個石老爹身上。但關鍵是,這個“罪”又是不能譴責的。老人的復雜性以及寫老人的難度,可見一斑! 懤先,實際上就是在寫人的宿命。人的宿命,遠非智慧、仁慈、寬容這些詞語可以概括。文學對老人的視野,可以更開闊!
中國文化思想錄-2004-2015年人文期刊觀察 作者簡介
胡傳吉,學者,文學評論家,中山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學術志趣為中國文藝思想史及現代學術史研究,近年主要考察中國近現代文學思想史、胡適與現代學術思想等。著有《文學的不忍之心》《自由主義文學理想的終結(1945.08~1949.10)》《中國小說的情與罪》《紅樓四論》。發表學術論文六十余篇,在各類報刊發表百萬余字的文學及文化批評文章。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二體千字文
- >
回憶愛瑪儂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自卑與超越
- >
莉莉和章魚
- >
史學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