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劉永才院士傳記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5914237
- 條形碼:9787515914237 ; 978-7-5159-1423-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劉永才院士傳記 本書特色
為了全面、系統地總結航天院士的成長規律,把航天院士的科學思想和創新方法記錄下來、傳承下去,為中國航天事業積累精神財富,為航天強國建設提供有益借鑒,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和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研究決定,組織編寫《中國航天院士傳記叢書》。方效著的這本《劉永才院士傳記》就是該套叢書之一。
劉永才院士傳記 內容簡介
《劉永才院士傳記》采取傳記的形式,生動翔實地記錄了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飛航技術專家,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科技委,中國航天科工飛航技術研究院科技委顧問,國家某重點型號系列技術顧問、博士生導師,曾任國內多個型號副總設計師、總設計師、型號總指揮劉永才院士歷盡艱辛,攻堅克難,為國家現代化建設,為祖國的和平安全付出了巨大努力,獻身祖國航天事業的光輝歷程、崇高的精神世界,弘揚劉永才院士孜孜求實的科研精神和無私奉獻的高尚品質,為中國航天珍藏珍貴的文化財產。
劉永才院士傳記 目錄
**章 光明行
1.闖關東
2.圍困
3.蒙童
4.自立自強
5.轉折
6.導彈工程系
7.保送
8.起步
9.認識與實踐
10.親事和家事
第二章 二十年磨一劍
1.飛航導彈研制體系的創立
2.從仿制起步
3.三院起家彈
4.初試“風雷”
5.比翼雙飛
6.簡單純真時光
7.“風雷”再起
8.老少同臺
9.鐵桿“鷹擊六”
10.山重水復
11.崩塌
12.鷹擊蔚藍
第三章 韜晦年代
1.巡航導彈
2.光榮夢想
3.服從與跳級
4.風雨兼程
5.試飛
第四章 長劍行
1.肩負使命
2.攻關莫畏難
3.極致精準
4.恒心造恒“心”
5.聚力協同
6.軟件工程
7.國家團隊
第五章 傲氣云霄
1.試驗場7個月
2.一次成功
3.一根金屬絲
4.長劍落虹
5.百煉成鋼
第六章 空天無限
1.效能設計
2.體系籌謀
3.柔能克剛
第七章 中國制造
1.數字化制造
2.3DM
3.兩化融合
第八章 且行且歌
1.愛才有癖
2.身教勝言傳
3.行者無疆
劉永才大事年表
后記
劉永才院士傳記 節選
《劉永才院士傳記》: 首次發射定于1967年9月29日,試驗隊員們站在距離發射陣地百米開外的礁石上觀看發射,內心特別緊張。發射由基地的海軍操作,一聲巨響,導彈離軌起飛,拖著耀眼的火光飛向海天一線的遠方,直至從人們的目光中消失。不久傳來消息,導彈飛行正常,但沒有俯沖,而是飛越了目標,打了個“*大射程”。 因為是首次發射,只打自控段,對自導不做要求,三院獨立自主研制的“爭氣彈”**次發射算基本成功。后經對遙測結果進行分析,認為**發導彈沒有俯沖的原因,是由于自導雷達發生了故障。 經過改進,同年10月27日,第二發導彈發射獲得圓滿成功。 1968年10月2日和15日,兩發大射程的海鷹二號岸對艦導彈試驗也獲得成功,尤其是后一發,直接命中靶船,這對獨立自主、自立自強的三院來說,無疑是莫大的鼓舞,很快向海軍報請進行設計定型試驗。 此時正值“文化大革命”高潮期間,生產秩序極不正常,偌大一個有上萬名職工的飛航導彈研究院,竟然湊不出滿足定型試驗數量要求的7發導彈,只能上下緊急動員,到處找544艦對艦導彈或者別的在研型號上的器件混裝拼湊。 1969年8月,三院拉著僅有的5發海鷹二號岸對艦導彈,奔赴海軍試驗基地展開設計定型試驗,結果5發4中,失敗的一發為距靶標256米的近彈,原因是天線回轉角過小。1970年3月31日,試驗隊帶著加班加點新趕制出來的兩發導彈,再次奔赴渤海岸邊,進行第二階段設計定型試驗。雙發齊射,結果喜人,齊齊命中靶標。 在科研生產的無序狀態下,海鷹二號岸對艦導彈以7發6中的優秀成績,圓滿完成了設計定型試驗任務,實在難能可貴。因海軍特總裝備定型委員會工作不正常,1971年3月討論之后,審查工作便陷入停頓,直到1974年8月5日才正式予以辦理了定型手續。 在海鷹二號岸對艦導彈研制過程中,三院的技術人員從頭到尾,踏踏實實地走完了導彈研制全過程,從總體到各分系統,從組件到關鍵零部件,從工藝到生產,均取得了至為寶貴的實踐經驗。 “對有爭議的問題先通過局部試驗來解決分析,統一認識。”在三院以后的型號研制中,成為一條重要原則。 譽海鷹二號岸對艦導彈為三院起家彈,確實名至實歸。除紅外制導彈、降高彈、改裝彈等后續幾種發展型號外,性能可靠的海鷹二號岸對艦導彈還在后來較長一段時期內,擔負起新技術驗證搭載平臺的重任。多種制導方式、新的導航平臺、動力系統驗證等探索性實踐,不少是搭乘海鷹二號岸對艦導彈粗壯的彈體,**次沖上藍天的。這發堅不可摧的老彈,直至接近全部退役之時,還被改裝成中低空靶彈,可謂鞠躬盡瘁。 1970年10月,海鷹一號岸對艦導彈定型飛行試驗也取得了成功。1974年8月,前后經過25發研制性飛行試驗的海鷹一號岸對艦導彈,通過了海軍軍工產品定型委員會定型批準。 此后相當長一段時期內,上游系列飛航導彈與三院的海鷹系列、鷹擊系列并行發展。起步較早的上游系列,此后發展成為裝備數量可觀的艦對艦導彈系列,用于裝備051型驅逐艦、護衛艦等大型水面戰斗艦艇。 海鷹二號岸對艦導彈在上游一號艦對艦導彈的基礎上增大了射程,但由于彈體加大,囿于艦上空間的限制,僅能成為岸對艦導彈。三院后期發展的小型化反艦導彈“鷹擊八號”,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多平臺、系列化導彈族群舉世矚目。 這種海防導彈兩大系列并行發展的局面,直到三十多年之后才發生根本性改觀,這與三院廣大工程技術人員準確把握飛航導彈技術發展方向,不懈追求科技制高點,敢為一流,持續辛勤付出是分不開的。 國防科技是一項繼承性很強的事業,它不僅表現在技術層面,更體現在設計思路、實踐經驗、管理方法的積累與傳承。從某一方面可以說,沒有海鷹二號岸對艦導彈,就沒有鷹擊六號空對艦導彈;沒有鷹擊六號空對艦導彈,就沒有劉永才的事業根基。而如果把劉永才換成另一個人,三院引以為豪的巡航導彈發展過程,可能就會是另一番模樣了。 一般而言,一名航天科研人員在其職業生涯中,能完整經歷一個型號的研制過程,已經少之又少,確屬不易了,而劉永才參加總體設計,完整走過了中國**型空射導彈鷹擊六號的研制全過程,又作為型號總師,主持了中國首型巡航導彈打造歷程始終。 在慨嘆幸運的同時,我們更應該把贊嘆的目光聚焦在劉永才堅韌頑強、不屈不撓的意志品格之上,這才是他建功立業、名入史冊的真正決定因素。這一點我們將會在以后的歲月中細細品味,領會。 ……
劉永才院士傳記 作者簡介
方效,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北京作家協會會員,北京作協簽約作家。北京自動化控制設備研究所高級工程師。
- >
唐代進士錄
- >
朝聞道
- >
回憶愛瑪儂
- >
月亮與六便士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經典常談
- >
二體千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