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新時期問題報告文學的誕生與勃興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8034876
- 條形碼:9787568034876 ; 978-7-5680-3487-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新時期問題報告文學的誕生與勃興 內容簡介
問題報告文學是我國20世紀80年代中晚期在文壇上出現的一種報告文學新樣式。從文學與現實的關系看,問題報告文學參與和推動了中國的改革開放與現代化進程,但圍繞問題報告文學的研究還停留在零散研究和個案研究狀態! 缎聲r期問題報告文學的誕生與勃興/漢語言文學研究文庫》在全面梳理從20世紀80年代到21世紀的問題報告文學研究文獻的基礎上,嘗試從問題報告文學的勃興原因、對傳統的繼承與革新、問題報告文學的真實性和理性精神等方面對問題報告文學進行系統化研究。本研究有利于人們厘清問題報告文學的創作使命,探索問題報告文學的創作原則和方法,發現文學與現實的對接點,發揚文學對社會的預警功能,為解決社會矛盾和問題提供借鑒。
新時期問題報告文學的誕生與勃興 目錄
**節 稱謂爭議
第二節 概念界定
第三節 研究現狀
第二章 問題報告文學在三維選擇中誕生與勃興
**節 時代的選擇
一、十一屆三中全會為問題報告文學的產生起了政治上的向導作用
二、參照系的突然全球化為問題報告文學的大量出現作了思想上的牽引
三、寬松自由的政治環境和學術氛圍對問題報告文學起了護航保駕的作用
四、艱難的生存環境和愚昧落后的生存狀態為問題報告文學提供了成長的土壤
第二節 作家的選擇
一、作家主體意識的高揚為問題報告文學的出現做了思想上的準備
二、作家思維方式等的改變同時改變了報告文學的建構
三、作家直面現實的勇氣使問題報告文學得以發揚光大
四、作家善于發現話題并在新話題中實現對讀者的啟蒙
第三節 讀者的選擇
一、讀者需要借助文學來認識和理解生活
二、讀者需要對現實擁有全貌的認識
三、問題報告文學能為讀者提供廣闊的思維空間
四、問題報告文學對現實的理性超越對讀者具有啟蒙作用
第三章 問題報告文學對傳統的繼承與革新
**節 對傳統報告文學的繼承與革新
一、對傳統報告文學戰斗性傳統和批判意識的繼承
二、對傳統報告文學批判意識的革新
第二節 對傳統文學的繼承與革新
一、繼承并發展了“問題小說”的運思方式
二、繼承并發展了傳統報告文學對主體的張揚意識
三、繼承并發展了傳統報告文學對理性追求的旨趣
第三節 對報告文學創作界與理論界呼應模式的繼承與革新
一、報告文學創作界與理論界彼此呼應、相得益彰的傳統表現
二、問題報告文學創作界與理論界的彼此呼應
第四章 問題報告文學的真實性
**節 一葉落而知天下秋
一、趙瑜與《中國的要害》
二、霍達與《國殤》
第二節 探究民族生存本相
一、徐剛與《伐木者,醒來!》
二、蘇曉康與《洪荒啟示錄——洪汝河兩岸訪災紀實》
第三節 客觀再現與科學評判
一、問題報告文學作品源于作家的親自體驗和親身經歷
二、問題報告文學作家成為貫穿作品始終的一個不可缺少的重要人物
三、問題報告文學對現實問題、歷史人物和事件的客觀再現與科學批判
第五章 問題報告文學的理性精神
**節 哲理思辨精神
一、對“改革家落馬問題”的哲理思辨
二、對“改革中面臨的兩難問題”的哲理思辨
三、對“傳統文化與現代化、企業管理與民族精神等問題”的哲理思辨
四、對“個體戶與私營經濟問題”的哲理思辨
第二節 文化啟蒙精神
一、對傳統文明與中國當代關系的考察與反思
二、對愛情、婚姻與家庭問題的關注與啟蒙
三、對人口、交通、糧食、教育、體育等問題的審視與啟蒙
四、對醫療衛生、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等問題的揭示與啟蒙
第三節 現代批判精神
一、通過對反面人物和事件的真實描述進行揭露和批判
二、通過議論進行揭露和批判
第四節 歷史反思精神
一、對我國不平凡歷史的反思
二、對秘而不宣或鮮為人知的歷史的反思
附錄一 1978-2017:報告文學研究資料索引
附錄二 新時期報告文學獲獎作品篇目
一、全國優秀報告文學獎
二、魯迅文學獎之全國報告文學獎
三、徐遲報告文學獎
四、“中國潮”報告文學征文優秀作品獲獎篇目
五、中國報告文學“505杯”獎(1992-1993)
六、中國報告文學“正泰杯”獎
后記
新時期問題報告文學的誕生與勃興 節選
《新時期問題報告文學的誕生與勃興/漢語言文學研究文庫》: 三、作家直面現實的勇氣使問題報告文學得以發揚光大 真實是報告文學的生命。報告文學的作家要講真話,要把握時代的脈搏,以便推動我們民族前進的歷史。而講真話是需要膽識和勇氣的。新時期以來,報告文學創作雖然遇到了一些困難,經歷了一點曲折,但是仍以不可遏制的勢頭發展著,忠誠地、迅速地報告著時代的進程,傳遞著當代生活。一批又一批有才華、的報告文學新人不斷出現,他們的名字為千百萬讀者所熟知,他們的作品被千百萬讀者所傳誦。他們的精神正如劉賓雁1988年在“報告文學作家、評論家對話會”上所言:“回頭看我們國家這幾年,確實是很不平坦的。尤其是*近兩年,我們仍然有這么一批青年作家上來了,這很不容易。一個梯隊又一個梯隊,明明看到前面的路是很不平坦的,至少有人負傷吧,但還往前走!畋旧韺ξ覀兊恼T惑力很強。這種誘惑力對任何人都存在,為什么有人拿起筆來寫問題報告文學呢?那是因為這些同志的社會意識比較強,歷史使命感比較強!薄 奈膶W的發生史看,文學是一種文化批判和反思,文學不只是給人提供某種想象性的愉悅,而是在這種想象的活動中反思、重建著人類精神文化。而那些缺乏批判精神的文學,是廟堂文學,或娛樂文學。從報告文學的發生史看,報告文學作為舊世界的批判者來到人世間,報告文學具有戰斗性和批判性,它對舊世界的不妥協和激烈的批判,使它和一般的記游、記事劃清了界限,從而自立門戶,成為獨特的文學樣式。報告文學的戰斗性更為突出,因為“作者的任務,是在對于有害的事物,立即給予反響或抗爭,是感應的神經,是攻守的手足”。高爾基認為,特寫作家,這種工作的急流,仿佛把過去的污垢和灰塵從我們的現實的皮膚上沖洗掉,同時,使過去的*可恥的怪現象暴露無遺。這個急流也表現出新人怎樣在這塊被小市民的對人生的消極態度和動物似的個人主義所毒害的土壤上成長起來。 20世紀80年代中晚期出現了許多如劉賓雁所說的“社會意識比較強,歷史使命感比較強”的問題報告文學作家。他們對社會問題的揭露不僅入木三分、鞭辟人里,而且能站在時代和民族的高度上,表現出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時代義務感! ±,蘇曉康和張敏,他們在《神圣憂思錄——中小學教育危境紀實》①中,記敘了發生在北京市教育界的許多發人深省的事。以“文明的斷裂”這一節為例,作者先以“望子成龍眾生相”為題,敘述了年輕的父母們為了把自己的孩子送入“重點”小學,演出了一幕幕“充滿機智、狡黠乃至謊言伎倆的滑稽戲”:轉戶口、換房子、假離婚、假結婚、假說爸爸出了車禍、圍著老師哀求、把孩子推給教育局局長不管了等。每一位年輕的家長都深信,給孩子挑一所“重點”就像他們自己重新選擇一次人生,也“似乎只在這一刻,這殿堂的神圣才是無與倫比的”。再以“麻木中的預警聲”和“望而卻步”為題,寫父母都是教師的田暢,“在高考志愿表'是否服從分配,一欄里,毫不遲疑地寫道:“除師范院校外,其他院校都服從”,“他像躲瘟疫一樣竭力躲開父母所從事的職業”;寫做中學教員到70歲才退休的羅老師,對教育事業和教師地位的看法,“如今啊,你想清高還清高不起來呢”,“世道一艱難,教書的就倒霉了”,“反正我就知道一個理兒,教師的身份跌得太低了,這個國家就麻煩了。各行各業要是都比教書有利可圖,那誰還肯教書呢?”,“虧待了教書的,要受報應的”,“人要不怕苦,不能老苦”;寫師范院校提前招生,考生們“暗地里卻做好準備到時漏考*后一科,這樣即使他考得再好,也注定不會錄取。他們竟然把這次師范提前單獨招生變成了大考前碰碰運氣、適應考場氣氛、練練競技狀態的一次預演”;寫師范生把“到中小學做教師”“視為畏途”,“年年分配關頭,師范生們都逃遁,有術”。作者通過這一節就揭示出了發生在教育界的一個怪圈:一方面,人們拼命把子女送進重點學校,希望他們能考上大學;另一方面,人們又不愿報考師范院校,甚至越是希望子女受到良好教育的人們越是看不起教育這個行當,越是父母或親人從事教育的人們越害怕自己再走進教育這一行。作者在這部作品中通過大量的事實驚醒世人:光靠古老僵化的教育“神圣”觀念是無法拯救今天的教育的。這樣的觀點無疑是對中國幾千年來一直延續下來的倫理中心主義或說道德至上觀念的大膽挑戰。 ……
新時期問題報告文學的誕生與勃興 作者簡介
劉寶珍,湖北十堰人,現為湖北師范學院文學院新聞傳播系主任、教授、碩士生導師,院教學委員會委員。復旦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訪問學者。主要從事中國新聞傳播史、電視專題與電視欄目、廣播電視播音主持、新聞美學、新聞語言學、教師通藝綜論、教師口語等教學和研究工作。先后發表學術論文50余篇,“十二五”省級規劃教材《新聞采訪學基礎:理論與方法》副主編,《新課程新名師——湖北中學教學名師研究》第二主編,《教師通藝綜論》編委。主持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教學研究及湖北省實習實訓基地等多個研究項目,研究成果曾獲湖北省人民政府教學成果一等獎。
- >
煙與鏡
- >
經典常談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山海經
- >
姑媽的寶刀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