腧穴解剖學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7837788
- 條形碼:9787547837788 ; 978-7-5478-3778-8
- 裝幀:7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腧穴解剖學 本書特色
全書包括總論、頭部、頸部、胸部、腹部、盆部與會陰、脊柱區、上肢和下肢等八個章節,其中總論包括緒論、十四經脈循行及其腧穴、腧穴的定位方法、腧穴的解剖組織結構等內容,其余各章均包括概述、局部解剖綱要、腧穴解剖結構以及腧穴解剖操作等內容。全書采用套色插圖,做到了圖文并茂,文字與表格合理結合,重要名詞配有英文,每章后面均有腧穴解剖操作,極大地方便了教與學。
腧穴解剖學 內容簡介
全書包括總論、頭部、頸部、胸部、腹部、盆部與會陰、脊柱區、上肢和下肢等八個章節, 其中總論包括緒論、十四經脈循行及其腧穴、腧穴的定位方法、腧穴的解剖組織結構等內容, 其余各章均包括概述、局部解剖綱要、腧穴解剖結構以及腧穴解剖操作等內容。
腧穴解剖學 目錄
**章總論
1
**節緒論 / 1
一、 腧穴解剖學的定義和學習目的 / 1
二、 腧穴解剖學的學習方法 / 1
三、 腧穴解剖學的發展歷程 / 2
四、 常用解剖器械及其使用方法 / 3
五、 腧穴的標記方法 / 4
六、 解剖操作的基本技術 / 4
七、 解剖操作的具體要求 / 6
第二節十四經脈循行及其腧穴 / 7
一、 手太陰肺經循行及其腧穴 / 7
二、 手陽明大腸經循行及其腧穴 / 7
三、 足陽明胃經循行及其腧穴 / 8
四、 足太陰脾經循行及其腧穴 / 9
五、 手少陰心經循行及其腧穴 / 9
六、 手太陽小腸經循行及其腧穴 / 9
七、 足太陽膀胱經循行及其腧穴 / 10
八、 足少陰腎經循行及其腧穴 / 11
九、 手厥陰心包經循行及其腧穴 / 11
十、 手少陽三焦經循行及其腧穴 / 12
十一、 足少陽膽經循行及其腧穴 / 12
十二、 足厥陰肝經循行及其腧穴 / 13
十三、 督脈循行及其腧穴 / 15
十四、 任脈循行及其腧穴 / 15
第三節腧穴的定位方法 / 16
一、 骨度分寸法 / 16
二、 體表標志法 / 18
三、 手指比量法 / 18
四、 簡易取穴法 / 19
第四節腧穴的層次結構 / 19
一、 皮膚 / 19
二、 皮下組織 / 20
三、 深筋膜 / 21
四、 骨骼肌 / 22
五、 血管和淋巴管 / 23
六、 神經和神經末梢 / 26
第二章頭部
28
**節概述 / 28
一、 境界與分區 / 28
二、 表面解剖 / 28
第二節局部解剖綱要 / 33
一、 顱部 / 33
二、 面部 / 36
第三節腧穴解剖結構 / 43
一、 百會 / 43
二、 攢竹 / 45
三、 睛明 / 46
四、 承泣 / 47
五、 四白 / 49
六、 迎香 / 49
七、 水溝 / 50
八、 地倉 / 51
九、 大迎 / 51
十、 頰車 / 52
十一、 下關 / 53
十二、 太陽 / 53
十三、 聽宮 / 54
第四節腧穴解剖操作 / 55
一、 標記腧穴 / 55
二、
皮膚切口 / 55
三、
解剖面部淺層結構 / 55
四、
解剖腮腺咬肌區和顳肌 / 55
五、
解剖面側深區 / 56
六、
解剖顱頂部軟組織 / 57
第三章頸部
58
**節概述 / 58
一、 境界與分區 / 58
二、 表面解剖 / 59
第二節局部解剖綱要 / 61
一、 頸部淺層結構 / 61
二、 頸筋膜及筋膜間隙 / 62
三、 頸前區 / 64
四、 胸鎖乳突肌區 / 70
五、 頸根部 / 71
六、 頸外側區 / 73
第三節腧穴解剖結構 / 76
一、 廉泉 / 76
二、 翳風 / 77
三、 人迎 / 78
四、 扶突 / 78
五、 缺盆 / 79
六、 天突 / 80
第四節腧穴解剖操作 / 82
一、 標記腧穴 / 82
二、
皮膚切口 / 82
三、
解剖淺層結構 / 83
四、
解剖舌骨上區 / 83
五、
解剖胸鎖乳突肌區 / 83
六、
解剖舌骨下區 / 84
七、
解剖頸外側區 / 84
八、
解剖頸根部 / 85
第四章胸部
86
**節概述 / 86
一、 境界與分區 / 86
二、 表面解剖 / 87
第二節局部解剖綱要 / 90
一、 胸壁淺層結構 / 90
二、 胸壁深層結構 / 93
第三節腧穴解剖結構 / 97
一、 中府 / 97
二、 膻中 / 98
三、 期門 / 98
第四節腧穴解剖操作 / 100
一、 標記腧穴 / 100
二、
皮膚切口 / 100
三、
解剖淺筋膜 / 100
四、 解剖深筋膜及胸壁肌 / 101
第五章腹部
102
**節概述 / 102
一、 境界與分區 / 102
二、 表面解剖 / 103
第二節局部解剖綱要 / 105
一、 腹壁淺層結構 / 105
二、 腹壁深層結構 / 107
三、 腹股溝區 / 112
第三節腧穴解剖結構 / 113
一、 鳩尾 / 113
二、 中脘 / 114
三、 天樞 / 114
四、 氣海 / 116
五、 關元 / 116
六、 中極 / 117
第四節腧穴解剖操作 / 118
一、 標記腧穴 / 118
二、
皮膚切口 / 118
三、
解剖淺筋膜 / 119
四、
解剖三層闊肌和肋間血管、神經 / 119
五、
解剖腹直肌和腹直肌鞘 / 119
六、 解剖腹股溝區 / 120
第六章盆部與會陰
121
**節概述 / 121
一、
境界與分區 / 121
二、
表面解剖 / 121
第二節局部解剖綱要 / 122
一、
盆壁肌與盆底肌 / 122
二、
盆筋膜間隙、盆部的血管和神經 / 124
三、
肛區和尿生殖區 / 126
第三節腧穴解剖結構 / 129
一、
會陰 / 129
二、
長強 / 129
第四節腧穴解剖操作 / 130
一、
標記腧穴 / 130
二、
皮膚切口 / 130
三、
解剖肛區 / 130
四、
解剖尿生殖區 / 130
第七章脊柱區
132
**節概述 / 132
一、 境界與分區 / 132
二、 表面解剖 / 132
第二節局部解剖綱要 / 134
一、 項部 / 134
二、 背部 / 137
三、 腰骶部 / 138
第三節腧穴解剖結構 / 140
一、 風府 / 140
二、 啞門 / 142
三、 風池 / 143
四、 大椎 / 144
五、 肺俞 / 145
六、 心俞 / 147
七、 肝俞 / 147
八、 脾俞 / 147
九、 命門 / 149
十、 腎俞 / 150
十一、 志室 / 150
十二、 次髎 / 150
第四節腧穴解剖操作 / 151
一、 標記腧穴 / 151
二、
皮膚切口 / 151
三、 解剖淺層結構 / 152
四、 解剖深層結構 / 152
第八章上肢
153
**節概述 / 153
一、 境界與分區 / 153
二、 表面解剖 / 154
第二節局部解剖綱要 / 157
一、 肩部 / 157
二、 臂部 / 163
三、 肘部 / 167
四、 前臂部 / 169
五、 腕部 / 173
六、 手部 / 175
第三節腧穴解剖結構 / 181
一、 肩井 / 181
二、 天宗 / 182
三、 肩髃 / 182
四、 肩髎 / 183
五、 極泉 / 184
六、 曲池 / 185
七、 尺澤 / 186
八、 手三里 / 187
九、 間使 / 187
十、 支溝 / 188
十一、 內關 / 189
十二、 外關 / 190
十三、 列缺 / 191
十四、 太淵 / 192
十五、 神門 / 192
十六、 陽溪 / 193
十七、 陽池 / 194
十八、 合谷 / 195
十九、 勞宮 / 195
第四節腧穴解剖操作 / 196
一、 標記腧穴 / 196
二、 皮膚切口 / 197
三、 解剖腋區 / 197
四、 解剖臂前區、肘前區和前臂前區 / 197
五、 解剖肩胛區、臂后區、肘后區和前臂后區 / 198
六、 解剖腕前區、手掌和手指掌面 / 199
七、 解剖腕后區、手背和手指背面 / 199
第九章下肢
201
**節概述 / 201
一、 境界與分區 / 201
二、 表面解剖 / 202
第二節局部解剖綱要 / 204
一、 臀部 / 204
二、 股部 / 207
三、 膝部 / 215
四、 小腿部 / 217
五、 踝部和足部 / 220
第三節腧穴解剖結構 / 224
一、 居髎 / 224
二、 秩邊 / 225
三、 環跳 / 226
四、 承扶 / 226
五、 伏兔 / 228
六、 風市 / 229
七、 血海 / 229
八、 梁丘 / 230
九、 犢鼻 / 230
十、 委中 / 231
十一、 陽陵泉 / 232
十二、 陰陵泉 / 233
十三、 足三里 / 233
十四、 豐隆 / 234
十五、 承山 / 235
十六、 三陰交 / 236
十七、 懸鐘 / 237
十八、 太溪 / 237
十九、 昆侖 / 238
二十、 太沖 / 239
二十一、 涌泉 / 239
第四節腧穴解剖操作 / 240
一、 標記腧穴 / 240
二、 皮膚切口 / 240
三、 解剖股前內側區 / 241
四、 解剖小腿前外側區和足背 / 241
五、 解剖臀部和股后區 / 242
六、 解剖腘窩和小腿后區 / 242
七、 解剖足底 / 243
參考書目
245
展開全部
腧穴解剖學 作者簡介
邵水金現任上海中醫藥大學教授,博導,基礎醫學院解剖教研室主任,經穴解剖實驗室(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三級)主任,“嚴振國名師工作室”傳承人。從事解剖學專業教學20年,在多家出版社主編了“十一五”“十二五”和“十三五”國家級規劃教材,奠定了作者在全國中醫藥院校解剖同行中的學術地位,并產生了較好的影響力和具有較高的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