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闖進數學世界――探秘歷史名題
-
>
中醫基礎理論
-
>
當代中國政府與政治(新編21世紀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
>
高校軍事課教程
-
>
思想道德與法治(2021年版)
-
>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2021年版)
-
>
中醫內科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嬰幼兒營養喂哺與健康成長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564610
- 條形碼:9787030564610 ; 978-7-03-056461-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嬰幼兒營養喂哺與健康成長 內容簡介
0~3歲嬰幼兒的科學喂養與其健康成長密切相關,《嬰幼兒營養喂哺與健康成長》即為廣大嬰幼兒家長提供了科學喂養的指南。 《嬰幼兒營養喂哺與健康成長》分為八章,系統介紹了嬰幼兒生理、心理發展與營養喂哺的關系、營養學基礎知識、嬰幼兒的喂養指導及其安全問題、實操教學指導。每章設有思考題,便于學習者對所學知識進行反思及鞏固。另外,附錄涉及嬰幼兒成長中的常見問題及典型案例,可供學習者參考。 《嬰幼兒營養喂哺與健康成長》適用于大、中專院校醫護、幼教、早教、營養、健康管理等專業教學,也可以作為自修大學、相關職業資格培訓考試、家長學校的教材。同時,因《嬰幼兒營養喂哺與健康成長》兼具可讀性和趣味性,可作為科普讀物供廣大讀者閱讀參考。
嬰幼兒營養喂哺與健康成長 目錄
**節 人體消化系統的解剖生理知識
第二節 嬰幼兒解剖生理發育與營養喂哺
第二章 嬰幼兒心理發展與營養喂哺
**節 嬰幼兒認知的發展與營養喂哺
第二節 嬰幼兒情緒的發展與營養喂哺
第三章 營養學基礎知識
**節 營養及營養素
第二節 能量
第三節 蛋白質的營養作用
第四節 脂類的營養作用
第五節 碳水化合物的營養作用
第六節 維生素的營養作用
第七節 礦物質的營養作用
第四章 嬰兒營養喂哺與成長
**節 嬰兒營養需要
第二節 母乳喂養
第三節 人工喂養
第四節 添加輔食
第五節 斷奶
第五章 幼兒喂養與教育
**節 幼兒營養需要
第二節 幼兒膳食指南
第三節 幼兒營養配餐
第四節 幼兒喂養過程與教育
第六章 家長喂養指南
**節 家長的喂養原則
第二節 嬰幼兒配方奶粉的選擇
第三節 常見的嬰幼兒營養性疾病
第四節 家長營養與喂哺咨詢
第七章 嬰幼兒營養與喂晡安全
**節 嬰幼兒食品安全
第二節 嬰幼兒飲食行為安全
第八章 實操教學指導
**節 實操教學概述
第二節 實操內容
附錄
附錄一 0~3歲兒童體重身高發育指標
附錄二 對爭議性育兒問題的思考與討論
附錄三 嬰幼兒食物制作舉例
附錄四 嬰幼兒喂養案例分享
參考文獻
嬰幼兒營養喂哺與健康成長 節選
《嬰幼兒營養喂哺與健康成長》: 一、新生兒的情緒特點與營養喂哺的關系 新生兒一出生,就經歷著生理和環境的巨大變化,如臍帶剪斷,建立獨立自主的循環呼吸;從溫暖、恒溫、水包圍的子宮來到開放、相對較冷、空氣包圍的“荒郊野外”,必定會產生生理和心理的極大不適應。首先是恐懼焦慮,當然這種焦慮是無意識的、模糊的、整體的、直覺的。這種“出生焦慮”帶來的嬰兒大聲哭啼,四肢踢蹬,對于自主呼吸功能的順利建立有著重要的生理意義。其心理意義是喚起大人的保護和照看,這也是嬰兒*早的社會化行為。 在新生兒出生后,立即清理其呼吸道分泌物,及時包裹、喂哺,是降低出生焦慮的重要手段,也是嬰兒建立人際信任*初的基礎。 新生兒在受到恰當照護時,會停止哭泣和踢蹬,或安靜入睡,或表現出滿足感,或自發性地微笑,這都是愉悅情緒的表現。如果沒有得到及時的照護,新生兒可能會啼哭不止,并露出驚恐不安的表情。 新生兒的情緒表現沒有明顯的特異性。無論是恐懼、饑餓、疼痛或其他的不適,其表達方式基本一樣,不易辨識,故而需要照護人細心觀察和體會,甄別孩子的情緒是否與喂哺有關,給予恰當滿足。盡管只要不是生理性的問題,喂哺進食都可給新生兒帶來安慰,但以喂哺作為唯一的安慰方式是不利于嬰兒身心健康的。 二、嬰兒的情緒特點與營養喂哺的關系 嚴格說來,新生兒也屬于嬰兒。這里為了表達的方便,特指1個月以上,1歲以內的嬰兒。 隨著環境的不斷刺激,嬰兒長大成熟,其情緒的類型不斷豐富,表現形式也在發生變化。 在5~6周時,出現對人的特別的興趣和微笑,即社會性微笑。嬰兒如聽到大人的聲音或看見大人對著他點頭,便特別高興,微笑時十分活躍、表情生動。但對不同的人沒有區別。8周時,嬰兒會對一張不移動的臉發出持久的微笑。 3~4個月時,嬰兒能夠辨別熟悉的人和陌生人的臉,更容易對熟悉和親近的人笑,對陌生人警惕,較少微笑。饑餓或害怕時,感到母親的臨近,會露出微笑,吃飽以后,往往笑得更為明朗。母親對著嬰兒說話、講故事、唱兒歌并伴有豐富的表情,嬰兒會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出現開心的微笑,嘴里還同時發出愉快的聲音。此時的嬰兒情緒更加豐富,有憤怒、悲傷的表現,尤其是在生理需要沒得到滿足或媽媽離開時。 6~8個月時,嬰兒出現對*熟悉、親近者的依戀,并隨之產生對陌生人的焦慮及分離焦慮等。陌生人焦慮是嬰兒自我保護的一種反應。從喂養的角度看,嬰兒可能拒絕陌生人的喂哺,降低危險性。 嬰兒發生分離焦慮的主要原因是前階段由于母親喂養及“形影不離”的照料和母親建立起了較強的依戀關系,而半歲以后,因為添加輔食、做斷奶準備或工作,母親逐漸疏離嬰兒,這時候嬰兒的“客體永久性”①尚未建立,擔心母親離開就會消失,因而出現了明顯的分離焦慮。而在此時,母親通過減少哺乳次數,插入固體輔食和出門幾小時又回來的方式,一方面逐漸過渡到“無痕斷奶”,另一方面也使嬰兒知曉離開了的母親會重回身邊,開始建立客體永久性。此時,嬰兒的認知和情緒得到飛速發展。 嬰兒的焦慮可以通過喂奶、擁抱、吸吮手指、抱軟玩具等方式得到緩解。母親離開時的態度平靜,不渲染離別氣氛,守信返回,離別后由熟悉的人照看,適當地喂哺,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這些方法都可以降低焦慮等負面情緒反應。 半歲以后的嬰兒在滿足其生理和心理需要時,應恰當延遲,這對于孩子的認知、情感和意志力的發展很重要。當然,半歲以后的延遲滿足是建立在半歲以前的及時滿足的基礎之上的。 ……
- >
山海經
- >
經典常談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回憶愛瑪儂
- >
史學評論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推拿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