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蘇洵古文論要 版權(quán)信息
- ISBN:9787562279785
- 條形碼:9787562279785 ; 978-7-5622-7978-5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蘇洵古文論要 本書特色
毛德勝著的《蘇洵古文論要》從藝術(shù)審美的角度,論析蘇洵古文的藝術(shù)特征及其成因。全文一共分為六章。**章為蘇洵的古文觀念。第二章為蘇洵古文的文氣。第三、四章為蘇洵古文的技法。第五章為蘇洵古文的風格。第六章為蘇洵古文的接受,從兩宋、元明和清代三大塊分析蘇洵古文的傳播及其對后世的影響,梳理了不同時代文人學者對蘇洵古文的接受與評價,也為全文的研究做一個佐證和總結(jié)。
蘇洵古文論要 內(nèi)容簡介
《蘇洵古文論要》主要以蘇洵古文為研究對象,從藝術(shù)審美的角度,論析蘇洵古文的藝術(shù)特征及其成因。文章先從以明道為宗,以經(jīng)世為本、以通變?yōu)橐⒁宰匀粸樯兴膫方面分析了蘇洵的古文觀念,然后從正氣、奇氣和逸氣三個方面探討了蘇洵古文作品的文氣構(gòu)成。重點則從立意、謀篇、布局、用筆、聲調(diào)、修辭六個具體方面研究蘇洵古文在技法上的運用。并在上述研究的基礎(chǔ)上從縱橫馳驟、奇崛幽峭、簡切通脫三個方面綜合探討蘇洵古文風格的不同特征。*后簡要梳理分析了蘇洵古文的傳播及其對后世的影響,可作為全文的研究佐證和總結(jié)。
蘇洵古文論要 目錄
**章 蘇洵的古文觀念
**節(jié) 以明道為宗
一、參乎權(quán)而歸乎經(jīng)
二、權(quán)為仁義之窮而作
三、以文行道
第二節(jié) 以經(jīng)世為本
一、作文當期于有用
二、上書皇帝建言獻策
三、開出治國之方
四、提出御敵之術(shù)
第三節(jié) 以通變?yōu)橐?
一、通變是散文發(fā)展需要
二、蘇洵散文師古的過程
三、蘇洵自成一家的理念
第四節(jié) 以自然為尚
一、得乎吾心
二、不得不為
第二章 蘇洵古文的文氣
**節(jié) 養(yǎng)氣
一、養(yǎng)氣當知入門須正
二、養(yǎng)氣當求循序漸進
三、養(yǎng)氣當至充盈自發(fā)
第二節(jié) 正氣
一、蘇洵古文正氣的來源
二、蘇洵古文正氣的表現(xiàn)
第三節(jié) 奇氣
一、蘇洵古文奇氣的涵養(yǎng)
二、蘇洵古文奇氣的表現(xiàn)
第四節(jié) 逸氣
一、蘇洵古文選氣的形成緣由
二、蘇洵古文逸氣的表現(xiàn)形態(tài)
第三章 蘇洵古文的技法(上)
**節(jié) 立意
一、正
二、高
三、遠
四、奇
第二節(jié) 謀篇
一、回環(huán)往復
二、逐段排列
三、雙峰并峙
四、一氣呵成
第三節(jié) 布局
一、起勢
二、承接
三、轉(zhuǎn)換
四、收合
第四章 蘇洵古文的技法(下)
**節(jié) 用筆
一、照應(yīng)
二、虛實
三、抑揚
四、開合
第二節(jié) 聲調(diào)
一、聲律
二、節(jié)奏
第三節(jié) 修辭
一、比喻
二、用典
三、排比
四、對偶
第五章 蘇洵古文的風格
**節(jié) 縱橫馳驟
一、引物托喻,反復致意
二、宏詞博辯,鋪張揚厲
三、疏朗跌宕,跳躍騰挪
第二節(jié) 奇崛幽峭
一、苦心經(jīng)營,思致深刻
二、筆力道勁,骨格挺拔
三、發(fā)言精警,不落凡俗
第三節(jié) 簡切通脫
一、煩而不亂,肆而不流
二、以小見大,舉近知遠
三、博采眾長,不拘一格
第六章 蘇洵古文的接受
**節(jié) 毀譽參半的兩宋
一、蜀中與天下之名
二、王佐與縱橫之爭
三、禁毀與尊崇之變
第二節(jié) 薪火相傳的元明
一、逆境中的承傳
二、大家地位的確立
三、作品的刊刻流播
第三節(jié) 蔚為大觀的清代
一、文評
二、文本
結(jié)語
參考文獻
后記
蘇洵古文論要 節(jié)選
第三章 蘇洵古文的技法(上) 在中國古代散文的發(fā)展史上,出現(xiàn)過兩次形式技巧方面的巨大變革,一次是四六體的出現(xiàn),一次是八股文的形成。而一直以來,令中國古代散文飽受非議的也恰恰正是這兩次重要的變革。以致長期以來,四六體和八股文都成為人們批判的對象,它們似乎就是中國古代散文發(fā)展的一種倒退。當然,四六體和八股文雖然都是因為過于注重形式而受到人們的批判,但具體說來,人們不滿四六體主要是因為形式的過分華美侵害了散文的內(nèi)容,而不滿八股文主要是由于形式的過分僵化抑制了散文的靈動,也可以說四六體的弊端產(chǎn)生于形式與內(nèi)容的沖突,而八股文的弊端則存在于形式與形式的背離。從散文技法上講,二者的出現(xiàn)都是作家對于散文藝術(shù)自覺追求的結(jié)果,也代表著一種進步,但也是由于過分追求這種技法,進而影響了內(nèi)容的表達和形式的靈活,從而走向了反面。 姚永樸云:“夫文之有法,猶室之有戶也。誰能出不由戶,而文顧可無法哉?昔者揚子云有言:‘女惡丹青之亂窈窕也,書惡淫辭之淈法度也。’(《法言·吾子》)韓退之作《柳子厚墓志銘》云:‘衡湘以南為進士者,皆以子厚為師,其經(jīng)承子厚口講指畫為文辭者,皆有法度可觀。’《唐書·文藝傳》云:‘韓愈、柳宗元、李翱、皇甫浞等,法度森嚴。’《宋史·歐陽修傳》云:‘修之為文,豐約中度。’唐荊川《董中峰侍郎文集序》云:‘漢以前之文未嘗無法,而未嘗有法,法寓于無法之中,故其為法也,密而不可窺。唐與近代之文,不能無法,而能毫麓不失乎法,以有法為法,故其為法也,嚴而不可犯。密則疑于無所謂法,嚴則疑于有法而可窺。然而文之必有法,出乎自然而不可易者,則不異也。且夫不能有法,而何以議于無法?有人焉,見夫漢以前之文,疑于無法,而以為果無法也,于是率然而出之,決裂以為體,恒訂以為詞盡去自古以來開闔、首尾、經(jīng)緯、錯綜之法,而別為一種臃腫、信澀、浮蕩之文,以為秦與漢之文如是,然乎?否也。’長洲汪堯峰《答陳靄公書》云:‘大家之有法,猶弈師之有譜,曲工之有節(jié),匠氏之有繩度,不可不講求而自得者也。后之作者,唯其知字而不可知句,知句而不可知篇,于是有開而無闔,有呼而無應(yīng),有前后而無操縱頓挫,不散則亂,譬如驅(qū)烏合之市人,而思制勝于天下,其不立敗者幾希。古人之于文也,揚之欲其高,斂之欲其深,推而遠之欲其雄而駿。其高也如垂天之云,其深也如行地之泉,其雄且駿也,如波瀾之洶涌,如萬騎千乘之奔馳;而及其變化離合,一歸于自然也,又如神龍之蜿蜒而不露其首尾,蓋凡開闔、呼應(yīng)、操縱、頓挫之法,無不備焉。則今之所傳唐宋諸大家,舉如此也。前明二百七十余年,其文嘗屢變矣,而中間*卓卓知名者,亦無不學于古人而得之。’……凡此諸說,皆發(fā)明法不可廢之理。大抵古人之文,愈奇變不可測,愈有法經(jīng)緯其間。”①以此可見法之不可廢與自然之法的可貴。 相較于其他樣式的文體而言,自然更是散文追求的至高境界。秦漢散文也罷,韓柳古文也罷,其之所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正是由于遵循了自然的道理。自然即意味著不刻意追求形式,卻也不有意回避形式。一切文學樣式,歸根結(jié)底不過是表情達意而已,遵循自然一方面意味著創(chuàng)作的發(fā)生源于內(nèi)心的真正需要,一方面意味著感情的表達依托于形式卻不能受制于形式。前文我們已經(jīng)論及過,蘇洵的散文創(chuàng)作正是以自然為尚的。他在《仲兄字文甫說》一文中旗幟鮮明地提出了“不得不為”的主張,認為這樣的文章才是天下至文。“故日:‘風行水上渙。’此亦天下之至文也。然而此二物者豈有求乎文哉?無意乎相求,不期而相遭,而文生焉。是其為文也,非水之文也,非風之文也,二物者非能為文,而不能不為文也。物之相使而文出于其間也,故日:此天下之至文也。今夫玉非不溫然美矣,而不得以為文;刻鏤組繡,非不文矣,而不可以論乎自然。故夫天下之無營而文生之者,唯水與風而已。”(P412~413)這一闡發(fā)充分說明了蘇洵在散文創(chuàng)作中對于自然的自覺追求,而當年他之所以不愿修習聲律記問之學,也正是其違背了散文自然的道理。 ……
蘇洵古文論要 作者簡介
毛德勝,男,1977年生,漢族,湖北黃岡人。中國古代文學博士,現(xiàn)為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文學的教學和科研工作,主持湖北省社科基金一項,參編教材一部,發(fā)表科研論文二十多篇。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經(jīng)典常談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巴金-再思錄
- >
月亮虎
- >
二體千字文
- >
回憶愛瑪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