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估到手價是按參與促銷活動、以最優惠的購買方案計算出的價格(不含優惠券部分),僅供參考,未必等同于實際到手價。
-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華中傳播研究(第五輯)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2278238
- 條形碼:9787562278238 ; 978-7-5622-7823-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華中傳播研究(第五輯) 內容簡介
本書依托華中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的在媒介公信力、新聞傳播理論、出版文化傳播、應急傳播、影視傳播等方面的顯著特色, 在該院一批在享譽全國的專家學者的帶領下, 立足華中地區, 輻射全國, 力求通過該書展現我國近年來傳播研究領域的優秀研究成果。
華中傳播研究(第五輯) 目錄
百家爭鳴時代的質化研究方法
——美國著名學者諾曼·K.鄧津訪談
關于“媒介即訊息”的誤讀
——與何道寬的學術對話
與李良榮的學術對話錄
【媒介倫理與法制】
文化自信與傳播倫理的互洽性探討
基于公共視域下電視法制節目娛樂化趨勢的審思與探討
【新聞傳播史研究】
論達恩頓書史理論中的文學研究
《百科全書》與《四庫全書》的出版背景對比分析
【新媒體研究】
網絡直播:野蠻生長之后的冷思考
論網絡寒暄傳播對品牌關系生態建構的積極作用
借“網”生長:公益3.0時代高校支教組織發展的新路徑
【“新媒體與社會”國際會議】
個人微信公眾號商業化與數字文化生產圖景
基于人性的新媒體傳播場景構建研究
論數字時代動畫專業教學向應用化轉型的必然性
邊疆民族地區非涉外型突發社會安全事件的輿論傳播與引導
新媒體時代“網絡暴力”的成因及應對策略
新媒體環境下突發事件網絡輿情的發展態勢及反思
新媒體引起的新聞文體變革分析
融媒介環境下的輿論新格局建設探索
【新聞研究】
雙重編碼理論對報紙數據新聞生產的啟示
講“好故事”與“講好”故事:論唐湘岳新聞作品的敘事藝術及與輿論之關系
從眾聲喧嘩到異口同聲:媒體如何再現雷洋事件
【傳播研究】
衛生計生危機的特點及演化機理分析
企業內刊的企業文化功能研究
【出版研究】
兒童書店的三種創新發展模式及其啟示
對中小學館配圖書質量標準的思考
淺議學術出版的遵從與規范
——基于編審工作的實踐
“互聯網+”時代教輔圖書出版研究
【書評】
出版是一項有理想有文化責任的事業
——讀董中鋒教授著《出版理想與文化責任》
《華中傳播研究》來稿注意事項
華中傳播研究(第五輯) 節選
《華中傳播研究(第5輯)》: 二、文化與倫理的關系思考 (一)文化“知溝”亦是倫理之溝 知溝理論(Knowledge Gap Theory)由美國傳播學者P.蒂奇諾提出(1970),核心要點是社會中經濟地位較高者獲得信息比社會經濟較低者更快,大眾傳播的信息量越大,傳播的速度越快,這兩者之間知識的鴻溝差距也就越大。嚴重的是,高學歷和富裕階層與普通大眾之間、城鄉之間的“知溝”會加劇經濟地位的不平等,拉大貧富差距,激化社會矛盾,影響社會公平。例如,在國家政策的制定時往往會優先考慮專家智囊團的意見,以保證政策的科學性,而知識或者相關信息的匱乏者很難參與其中。毋庸置疑,國家的決策會考慮到普通民眾的利益,但由于普通民眾難以加入決策的過程,兩個群體在有關政策上存在價值標準的沖突,易于造成政策不被民眾理解而難以執行。 同時,富國與窮國之間的“知溝”加劇國際矛盾,表現為意識形態的對抗,也就是“政治正確”之爭。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強國,通過信息優勢向弱小國家輸出意識形態,并通過人權問題、宗教問題等歪曲和丑化對方形象。2017年4月,敘利亞發生的毒氣事件造成包括婦女兒童在內的數百人死傷,面對捍衛生存權的倫理,世界各國一致譴責非人道主義行為,但在誰負責任的認定上卻產生了重大分歧,引發“政治正確”之爭。西方國家認定殺害敘利亞反對派平民的是敘利亞政府軍,推斷的理由是反對派不可能加害自身陣營,這種觀點與西方輿論相吻合,似乎十分合乎邏輯性;而在東方倫理影響下的中國,認為尊崇事實是處世之本,以證據為原則的價值觀念不能放棄。當年美國借口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為由發動對伊拉克的戰爭,事后證明無據,可謂殷鑒不遠。東西方思考方式與處事態度不同造成的觀念沖突,可以歸因于倫理價值觀上的差異。因此,無論是國家內部階層文化上的知溝,還是國家之間的“政治正確”認識之溝,實質上都由認知倫理之溝造成。如果對這種倫理之溝不能采取有效措施減小負面影響,將存在十分危險的隱患,長此以往的結果是,發展中國家的人們因傳播方面的劣勢形成自卑,對本國的政治自信不足,拋棄本國優秀傳統文化去迎合西方文化。可以預見世界未來的競爭,會是圍繞文化之間升級版的競爭,文化自信反映的是倫理的深度自我彰顯! 。ǘ┪幕孕攀+理自信 何為文化自信?有學者定義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羅國杰,2006)。也有學者認為,文化自信是對自身文化的價值和歷史傳統有充分的肯定,對當前的文化狀態有清晰的認知,對自身文化的未來發展有堅定的信心(程曼麗,2005)。加拿大西門菲莎大學傳播學院教授趙月枝從主體性和問題意識考慮,認為中國的傳播研究要有自己的主體意識和問題意識,不能是西方傳播學的附庸和淺薄本土化的版本(2012)。這就必須要有中國投射于世界關系的視野和鄉土中國立場。不難體會,這種主體思想正是文化自信的思想體現!
- >
經典常談
- >
二體千字文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姑媽的寶刀
- >
月亮虎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隨園食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