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夏中義文集(第1—6卷合集)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2019568
- 條形碼:9787552019568 ; 978-7-5520-1956-8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夏中義文集(第1—6卷合集) 內容簡介
《夏中義集(**卷)藝術鏈》: 《夏中義集(**卷)藝術鏈》屬文藝心理學。它探索性地用近、現代心理學方法,將文學的創作、接受及批評諸環節置于人類審美—文化心理水平,而邏輯地整合成既呈詩意性綿延、又不無分析哲學精微的心理美學專著。 《夏中義集(**卷)藝術鏈》誕生于1980年代文論新潮,不曾傳染那時節所流行的生硬的“新名詞爆炸”,也是其特點。若問中國文藝心理學在新時期的學科重建究竟走了多遠,《夏中義集(**卷)藝術鏈》或能實在地為你呈示一二。 《夏中義集(第二卷)新潮學案 思想實驗》: 《夏中義集(第二卷)新潮學案 思想實驗》收《新潮學案》、《思想實驗》。 《新潮學案》所涉20世紀80年代新潮文論系20世紀中國人文學術的厚重一頁。《夏中義集(第二卷)新潮學案 思想實驗》評述的諸位學人如李澤厚、劉再復、劉小楓、魯樞元等,皆是學界公認的新潮文論作者,既然他們或深或淺地影響了新時期思潮,其人其說也就不再是純個體存在,而已轉化為不無思想史意味的學案。《夏中義集(第二卷)新潮學案 思想實驗》注重個案研究,旨在通過對上述諸家諸說的邏輯解構及價值重估(微觀),以迫近對該時期的大陸人文精神境況的總體俯瞰(宏觀)。 《夏中義集(第二卷)新潮學案 思想實驗》全部章節,曾以單篇專論在1989-1996年分別刊于《文學評論》《二十一世紀》(香港)《學術月刊》《當代作家評論》等雜志。《夏中義集(第二卷)新潮學案 思想實驗》由生活。讀者·新知上海三聯書店1996年11月初版,1997年1月第2次印刷。1997-2002年在著者執教的華東師范大學作本科生“新時期文藝學史案研究”選修課教材。 《思想實驗》菟集著者主要撰于20世紀80年代(未輯入《藝術鏈》、《新潮學案》)的文藝學論文,在1982-1992年分別刊于《上海文論》《文藝論叢》《學術研究(內部文稿)》《文學評論》叢刊、《名作欣賞》《社會科學》等雜志。《夏中義集(第二卷)新潮學案 思想實驗》由學林出版社1996年1月作“火鳳凰”新批評文叢之一出版。 《夏中義集(第三卷)九謁先哲書》: 《夏中義集(第三卷)九謁先哲書》清華園,是20世紀上半葉中國人文學術的圣地,曾幾何時,它荒蕪了。故當《夏中義集(第三卷)九謁先哲書》依次函謁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吳宓、胡適、吳晗、聞一多、馮友蘭、王瑤等有涉清華背景的三代巨子,這無異于“盜墓暨招魂”——即在發掘百年先哲埋于其間的睿智、傲骨、苦淚、悔悟的同時,又向21世紀中國學界疾呼“魂兮歸來”,魂即“學統”。 《夏中義集(第三卷)九謁先哲書》由上海文化出版社2000年初版,北京,21世紀出版社2013年再版。 《夏中義集(第四卷)王國維世紀苦魂》: 《夏中義集(第四卷)王國維世紀苦魂》是一部比較美學專著,重在探究叔本華哲學與王國維人本—藝術美學的關系。王國維是20世紀中西美學關系史的開山祖,又是中國現代美學的奠基者,1908年便有此學術史地位。王國維青春期特有的憂生之苦,是其師承叔本華意志哲學的直接心境動因,也是其再創人本—藝術美學之魂。《夏中義集(第四卷)王國維世紀苦魂》特點不僅是在文獻學水平認證了王國維從叔本華那兒接受了什么,更是在發生學水平探詢王國維為何要師承叔本華,進而在轉益西哲的基礎上,又如何再創出有中華特色的人本—藝術美學。 本卷附錄包括初版序(劉輝揚)、北大版跋,還有《西學與中國文學的百年錯位及反正——以王國維從到的發展變化為中心》,原載《河北學刊》2011年第6期。 《夏中義集(第五卷)朱光潛美學十辨》: 《夏中義集(第五卷)朱光潛美學十辨》面對朱光潛(1897—1986)留給百年中國學術的深重背景,《夏中義集(第五卷)朱光潛美學十辨》嘗試以“文獻—發生學”方法來系統透視《朱光潛全集》,這就亟需《夏中義集(第五卷)朱光潛美學十辨》在予對象作編年史細讀且在邏輯上給出整體還原之同時,尚需深入追問其1949年前后美學研究差別何以發生的直接心境動因——這就勢必引出百年中國學術史暨知識分子心靈史的宏大背景,因為心憂天下的朱光潛的治學動機,總與他所置身的百年國史變動,微妙相通。 《夏中義集(第六卷)學人本色》
夏中義文集(第1—6卷合集) 目錄
引言
**章 文學素材論
**節 素材是多元心理融合的統覺性印象
第二節 素材的心理內化過程
第三節 素材域與作家的心理定勢
第二章 文學想象論
**節 想象自由與素材的心理可塑性
第二節 想象規范與審美情趣的流變
第三節 想象動力與人物造型的格式塔質
第三章 文學靈感論
**節 靈感情境中的雙重主體
第二節 靈感的非自覺性的心理奧秘
第三節 靈感的審美空間或心理距離
第四章 文學傳達論
**節 傳達動態:從壓縮式到展開式
第二節 傳達的美學情調與符號機制
第三節 傳達媒介的語象造型功能與文本結構
第五章 文學接受論
**節 接受的發生、審美形態及其限度
第二節 接受的合形式性與文化時差
第三節 接受主體結構的調整與文體實驗
第六章 文學批評論
**節 批評:文學生命的闡釋
第二節 批評家的超前意識與全球意識
第三節 批評的非文學化現象及其時態
第七章 文學生態論
**節 生態的社會心理模式與藝術鏈
第二節 生態的人格中介與單向度效應
第三節 生態*優化的邏輯起點
附錄
初版序言一
初版序言二
初版跋
理論的長跑——第2版導讀
第2版后記
完美的極限與極限的美麗——關于《藝術鏈》理論
建構的對話
《夏中義集(第二卷)新潮學案 思想實驗》
《夏中義集(第三卷)九謁先哲書》
《夏中義集(第四卷)王國維世紀苦魂》
《夏中義集(第五卷)朱光潛美學十辨》
《夏中義集(第六卷)學人本色》
夏中義文集(第1—6卷合集) 節選
《夏中義集(套裝共6冊)》: 素材的美學價值既然取決于以情為核心的多元心理交融,取決于作家對生活的獨特感受和體驗,那么,任何離間作家對生活的血緣關系的舉動都會沖淡素材的藝術感。有的青年作家一舉成名,嗣后卻寫不出什么,即使寫了,也超不過處女作。究其因,主要是因為擺出了作家架子,開始把自己置于日常生活的邊緣,冷眼旁觀形形色色的人和事,這在實際上等于自行放棄了切身體驗普通人的悱側之心的微妙顫動或觀照原生心理美的良機。這是一種“職業病”。其病癥就在于將一個充滿情趣的審美性生活個體蛻變為一個枯燥的觀察者,將多元心理融合的統覺性印象簡化為一種純認識性的人事表象疊加,表面上看似乎材料多了,實質上卻是替自己蒙上心的甲胄,進而失落了素材的精靈:這就是融人其中的作家的個性。 耐人尋味的是,有些大作家竟也不免患上這種“職業病”。高爾基常為自己過分注意他人的生活細節,把自己降為一個人間戲劇的純粹觀眾而煩惱。福樓拜則是一個為實現作家使命而犧牲全部私生活的藝術殉道者。他晝夜工作十六小時,為尋找一個準確表達情思的細微色彩的詞而通宵不眠。對他來說,藝術是唯一值得珍愛的目的,生活僅僅是作為藝術原料而存在的。他把精力都獻給藝術,一點也沒留給生活。乏味的生活勢必導致精神的空虛,這種空虛是由于他犧牲了自己的獨特感受和激情才產生的。他害怕了:“我又重返我那蒼白的,那么平凡而寧靜的生活中,在那里句子便是歷險,在那里除了譬喻之外我不采擷其他的花朵”①。多么凄清孤獨的心聲。命運真會作弄人:福樓拜是為文學而犧牲私生活的,但犧牲過多卻反過來削弱其素材的美學價值。 相反,司湯達不是為文學而活著,但其生活卻有助于他成為文豪。司湯達醉心于政治和歌劇、女人和波拿巴、古董和革命,寫小說不過是他的“賦閑之筆”。他的《紅與黑》是斷斷續續地寫出來的。1829年10月他在馬賽動筆寫這部長篇,兩個月后他又擱筆跑到巴黎去找一位叫阿爾伯塔的女人,她喜怒無常,往往由熱情一下變得冷若冰霜,轉而又熱烈起來。翌年1月,他又邂逅意大利女人朱麗雅,她向他承認了愛情。此后司湯達又重新撿起久違的手稿。在馬賽的時候還沒有小說的第二號女主人公瑪特兒。這時她卻浮動在作家的腦海,他想起阿爾伯塔,看見了朱麗雅,也發現了自己。他的原稿增加了新篇章。他寫《紅與黑》只用了六個月,卻將其四十六年生涯的許多感情、觀察、思想都放進了小說。《紅與黑》為何能以濃郁、細切、精確的心理描寫風格著稱于文學史?因為其素材都是先烙上作家的灼熱體驗的印記后,再寫成書的。契訶夫深有體會地說:“一個人沒有什么要求,他沒有愛,也沒有憎,這樣的人成不了作家的。”①司湯達所以能名垂青史,首先就是因為他曾熱烈地愛過,也熱烈地恨過。 看來要生產多元心理融合的藝術性素材,作家將面臨一個正確處理雙重身份關系的難題。當他不是以超脫的觀察家姿態俯瞰生活,而是像公眾一樣陷于現實漩渦的喜悅與苦惱,他是一個普通的人;當他以一種審美者姿態來反芻自己的生活印象,并為此而激動,進入了創作過程,他是藝術家。文學作為一種非實踐——精神性的藝術創造,同日常生活本來就有距離。但對作家來說,這段距離可以出現在主體與其積累的生活印象之間,而*好不要橫亙在主體與日常生活之間,否則就會撕裂聯結作家與現實的血緣紐帶,就會在素材問題上重遭高爾基的苦惱或福樓拜的空虛。 ……
夏中義文集(第1—6卷合集) 作者簡介
夏中義,生于1949年,現任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美術學院南山講座教授;中國文藝理論學會副會長;英國劍橋大學訪問學者。曾任華東師范大學教授,上海大學兼職教授。研究方向為20世紀中國文學理論史案。 專著: 《百年舊詩人文血脈》(上海文藝出版社,2016) 《朱光潛美學十辨》(商務印書館,2011) 《學案·學統·學風》(上海文藝出版社,2011) 《王國維:世紀苦魂》(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王元化襟懷解讀》(文匯出版社,2004) 《從王瑤到王元化》(廣西師大出版社,2006) 《學人本色》(廣西師大出版社,2004) 《九謁先哲書》(上海文化出版社,2000) 《新潮學案》(上海三聯書店,1996) 《實驗思想》(學林出版社,1996) 《藝術鏈》(上海文藝出版社,1988)
- >
推拿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朝聞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唐代進士錄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煙與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