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像處理-圖像工程-(上冊)-(第4版)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2492993
- 條形碼:9787302492993 ; 978-7-302-49299-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圖像處理-圖像工程-(上冊)-(第4版) 本書特色
本書為《圖像工程》第4版的上冊,主要介紹圖像工程的*層次——圖像處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典型方法、實用技術以及國際上有關研究的新成果。本書主要分為4個單元。第1單元(包含第2~4章)介紹圖像增強技術,其中第2章介紹基于像素點操作的空域增強技術,第3章介紹基于模板操作的空域增強技術,第4章介紹頻域增強技術。第2單元(包含第5~8章)介紹圖像恢復技術,其中第5章介紹圖像消噪和恢復技術,第6章介紹圖像校正和修補技術,第7章介紹圖像去霧及評價技術,第8章介紹圖像投影重建技術。第3單元(包含第9~11章)介紹圖像編碼技術,其中第9章介紹圖像編碼基礎,第10章介紹變換編碼技術,第11章介紹其他編碼技術。第4單元(包含第12~15章)介紹拓展圖像技術,其中第12章介紹圖像信息安全技術,第13章介紹彩色圖像處理技術,第14章介紹視頻圖像處理技術,第15章介紹多尺度圖像處理技術。書中的附錄介紹了圖像方面的一些國際標準,主要與第3單元相關。書中還提供了大量例題、思考題和練習題,并對部分練習題提供了解答。書末還給出了主題索引。本書可作為信號與信息處理、通信與信息系統、電子與通信工程、模式識別與智能系統、計算機視覺等學科的大學本科和研究生專業基礎課教材,也可供信息與通信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測控技術與儀器、機器人自動化、生物醫學工程、光學、電子醫療設備研制、遙感、測繪和軍事偵察等領域的科技工作者參考。
圖像處理-圖像工程-(上冊)-(第4版) 內容簡介
圖像工程由清華大學章毓晉教授編著,是圖像領域必讀經典,已印刷60多次,20多萬冊。全套書分為圖像處理、分析、理解三個層次(三冊),全面涵蓋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典型方法、實用技術以及國際上有關研究的新成果。第1版獲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優秀教材一等獎;第2版評為全國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精品教材;第3版評為“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規劃教材,2013年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
圖像處理-圖像工程-(上冊)-(第4版) 目錄
目錄
第1章緒論
1.1圖像
1.1.1圖像表示和顯示
1.1.2空間分辨率和幅度分辨率
1.1.3圖像質量
1.2圖像工程簡介
1.2.1圖像技術和圖像工程
1.2.2圖像工程的3個層次
1.2.3圖像工程相關學科和領域
1.2.4圖像工程的技術應用
1.2.5圖像工程文獻統計分類
1.3圖像處理系統
1.3.1系統構成框圖
1.3.2圖像采集
1.3.3圖像顯示和打印
1.3.4圖像存儲
1.3.5圖像處理
1.4內容框架和特點
總結和復習
第1單元圖
像 增 強
第2章空域增強:
點操作
2.1圖像坐標變換
2.1.1基本坐標變換
2.1.2坐標變換擴展
2.2圖像間運算
2.2.1算術和邏輯運算
2.2.2圖像間算術運算的應用
2.3圖像灰度映射
2.3.1灰度映射原理
2.3.2典型灰度映射
2.4直方圖變換
2.4.1直方圖均衡化
2.4.2直方圖規定化
總結和復習
第3章空域增強:
模板操作
3.1像素間聯系
3.1.1像素的鄰域和鄰接
3.1.2像素間的連接和連通
3.1.3像素間的距離
3.2模板運算
3.3線性濾波
3.3.1線性平滑濾波
3.3.2線性銳化濾波
3.4非線性濾波
3.4.1非線性平滑濾波
3.4.2非線性銳化濾波
3.4.3線性和非線性混合濾波
3.5局部增強
總結和復習
第4章頻域圖像增強
4.1頻域技術原理
4.2傅里葉變換
4.2.12D傅里葉變換
4.2.2傅里葉變換定理
4.2.3快速傅里葉變換
4.3低通和高通濾波
4.3.1低通濾波
4.3.2高通濾波
4.4帶通和帶阻濾波
4.5同態濾波
4.5.1亮度成像模型
4.5.2同態濾波增強
總結和復習
第2單元圖
像 恢 復
第5章圖像消噪和恢復
5.1圖像退化及模型
5.1.1圖像退化示例
5.1.2圖像退化模型
5.2噪聲濾除
5.2.1噪聲描述
5.2.2噪聲概率密度函數
5.2.3均值類濾波器
5.2.4排序類統計濾波器
5.2.5選擇性濾波器
5.3無約束恢復
5.3.1無約束恢復公式
5.3.2逆濾波
5.4有約束恢復
5.4.1有約束恢復公式
5.4.2維納濾波器
5.4.3有約束*小平方恢復
5.5交互式恢復
總結和復習
第6章圖像校正和修補
6.1圖像仿射變換
6.1.1一般仿射變換
6.1.2特殊仿射變換
6.1.3變換間的聯系
6.2幾何失真校正
6.2.1空間變換
6.2.2灰度插值
6.3圖像修復
6.3.1圖像修補原理
6.3.2全變分模型
6.3.3混合模型
6.4區域填充
6.4.1基于樣本的方法
6.4.2結合稀疏表達的方法
總結和復習
第7章圖像去霧
7.1暗通道先驗去霧算法及改進
7.1.1基本方法
7.1.2尺度自適應
7.1.3透射率估計
7.1.4大氣光區域確定
7.1.5大氣光值校正
7.1.6濃霧圖像去霧
7.2改善失真的綜合算法
7.2.1改進算法流程
7.2.2T空間轉換
7.2.3透射率空間的大氣散射圖
7.2.4天空區域檢測
7.2.5對比度增強
7.3去霧效果評價
7.3.1可見邊緣梯度法
7.3.2基于視覺感知的評價
7.3.3主客觀結合的評價實例
總結和復習
第8章圖像投影重建
8.1投影重建方式
8.1.1透射斷層成像
8.1.2發射斷層成像
8.1.3反射斷層成像
8.1.4電阻抗斷層成像
8.1.5磁共振成像
8.2投影重建原理
8.2.1基本模型
8.2.2拉東變換
8.3傅里葉反變換重建
8.4逆投影重建
8.4.1逆投影重建原理
8.4.2卷積逆投影重建
8.4.3其他逆投影重建方法
8.5迭代重建
8.5.1迭代重建模型
8.5.2代數重建技術
8.5.3*大似然*大期望重建算法
8.6綜合重建方法
總結和復習
第3單元圖
像 編 碼
第9章圖像編碼基礎
9.1圖像壓縮原理
9.1.1數據冗余
9.1.2圖像編解碼
9.1.3圖像保真度和質量
9.2編碼定理
9.2.1信息單位和信源描述
9.2.2無失真編碼定理
9.2.3率失真編碼定理
9.3位平面編碼
9.3.1位平面的分解
9.3.2位平面的編碼
9.4變長編碼
9.4.1哥倫布編碼
9.4.2哈夫曼編碼
9.4.3香農法諾編碼
9.4.4算術編碼
總結和復習
第10章圖像變換編碼
10.1可分離和正交圖像變換
10.2離散余弦變換
10.3正交變換編碼
10.3.1正交變換編碼系統
10.3.2子圖像尺寸選擇
10.3.3變換選擇
10.3.4比特分配
10.4小波變換
10.4.1小波變換基礎
10.4.21D小波變換
10.4.3快速小波變換
10.4.42D小波變換
10.5小波變換編碼
10.5.1小波變換編解碼系統
10.5.2基于提升小波的編碼
總結和復習
第11章更多圖像編碼方法
11.1基于符號的編碼
11.2LZW編碼
11.3預測編碼
11.3.1無損預測編碼
11.3.2有損預測編碼
11.4矢量量化
11.5準無損編碼
11.6比較和評述
11.6.1不同方法特性的比較
11.6.2其他編碼方法
總結和復習
第4單元拓
展 技 術
第12章圖像信息安全
12.1水印原理和特性
12.1.1水印的嵌入和檢測
12.1.2水印特性
12.1.3水印分類
12.2DCT域圖像水印
12.2.1無意義水印算法
12.2.2有意義水印算法
12.3DWT域圖像水印
12.3.1人眼視覺特性
12.3.2小波水印算法
12.4水印性能評判
12.4.1失真測度
12.4.2基準測量和攻擊
12.4.3水印性能測試示例
12.5圖像認證和取證
12.5.1基本概念
12.5.2圖像被動取證
12.5.3圖像可逆認證
12.5.4圖像取證示例
12.5.5圖像反取證
12.6圖像信息隱藏
12.6.1信息隱藏技術分類
12.6.2基于迭代混合的圖像隱藏
總結和復習
第13章彩色圖像處理
13.1彩色視覺和色度圖
13.1.1彩色視覺基礎
13.1.2三基色與色匹配
13.1.3色度圖
13.2彩色模型
13.2.1面向硬設備的彩色模型
13.2.2面向視覺感知的彩色模型
13.3偽彩色增強
13.4真彩色處理
13.4.1處理策略
13.4.2單分量變換增強
13.4.3全彩色增強
13.4.4全彩色濾波和消噪
總結和復習
第14章視頻圖像處理
14.1視頻表達和格式
14.1.1視頻基礎
14.1.2彩色電視制式
14.2運動分類和表達
14.3運動檢測
14.3.1利用圖像差的運動檢測
14.3.2基于模型的運動檢測
14.3.3頻率域運動檢測
14.4視頻濾波
14.4.1基于運動檢測的濾波
14.4.2基于運動補償的濾波
14.4.3消除勻速直線運動模糊
14.5視頻預測編碼
總結和復習
第15章多尺度圖像處理
15.1多尺度表達
15.2高斯和拉普拉斯金字塔
15.2.1高斯金字塔
15.2.2拉普拉斯金字塔
15.2.3原始圖像的重建
15.3多尺度變換技術
15.3.13類多尺度變換技術
15.3.2多尺度變換技術比較
15.4基于多尺度小波的處理
15.5超分辨率技術
15.5.1基本模型和技術分類
15.5.2基于單幅圖像的超分辨率復原
15.5.3基于多幅圖像的超分辨率重建
15.5.4基于示例的學習方法
15.5.5基于稀疏表達的超分辨率重建
15.5.6基于局部約束線性編碼的超分辨率重建
總結和復習
附錄A圖像國際標準
A.1國際標準
A.2二值圖像壓縮國際標準
A.3靜止圖像壓縮國際標準
A.4運動圖像壓縮國際標準
A.5多媒體國際標準
部分思考題和練習題解答
參考文獻
主題索引
展開全部
圖像處理-圖像工程-(上冊)-(第4版) 作者簡介
章毓晉,1989年獲比利時列日大學應用科學博士學位。1989年至1993年先后為荷蘭德爾夫特大學博士后及研究人員。1993年到清華大學工作,1997年起被聘為教授,1998年起被聘為博士生導師,2014年起被聘為教學科研系列的“長聘教授”。已在國內外發表了500多篇圖像工程研究論文,出版了30多本教材和專著。現為中國圖象圖形學學會副理事長,該學會學術委員會主任。國際光學工程協會(SPIE)會士(因在圖像工程方面的成就);第24屆國際圖像處理會議(ICIP 2017)程序委員會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