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中醫的文化底色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7756501
- 條形碼:9787537756501 ; 978-7-5377-5650-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醫的文化底色 本書特色
本書是一本有啟蒙價值的中醫文化科普小書。全書共有哲學中醫、仁愛中醫、預防中醫、綠色中醫、人文中醫等五個板塊,共20篇文章予以解讀中醫文化。全書御繁為簡,深入淺出,以淡雅的文風、通俗的講解,達到了“讓外行讀了有收獲,內行看了有啟迪”的效果,是一本體材新穎、內容精當、文風淡樸、雅俗共賞的上乘之作,屬于散文性的科普讀物。 本書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列為“一帶一路”中醫藥國際教育培訓基地教材。
中醫的文化底色 內容簡介
對中醫學科的屬性一直頗多爭議。現普遍認為,中醫學是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中國古代醫學學科。有人講要“剝 去中醫的哲學外衣”,大謬矣!正是中國古代文化自成獨特系統,才有了中醫學的文化符號。
早在六千年以前,華夏文明就已進入了較快發展時期。哲學、天文、地理、農學、文學、醫學、建筑、軍事等學 科都在發生、發展、分化,各個學科的知識互相汲取、借 鑒、碰撞、融會。經過漫長的發展過程,大約到三千年前, 基本形成了各自的學科知識體系,并且有了代表性著作,如哲學的《易經》、文學的《詩經》、醫學的《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軍事的《孫子兵法》等,這些學科構成 了中國古代文明的堅實基礎,為封建社會發展提供了思想和科技支撐。
中醫學是古代科學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它既總結了 先人們豐富的實踐經驗,又努力吸取其他學科知識成果為己所用,不但建立了較系統的理論體系框架,還不斷在實踐中修訂、補充、發展理論內容,使之更加完善。經過漫 長的發展歷程,中醫學形成了自身的特點和優勢,并成為一門成熟的古代醫學,在保障中華民族繁衍昌盛、維護人民健康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中華文明的瑰寶。
時至今日,世界上其他古代醫學體系近乎消亡,中國 古代科技也已成為歷史的輝煌。唯有中醫學,經數千年而不衰,歷久彌新,至今在醫療、衛生、保健中仍發揮著不 可替代的作用。隨著疾病譜的變化、老年化社會的到來, 世界范圍內的健康觀念、醫學模式都發生了巨大變革。中醫學天人合一的自然觀、精氣神臟腑一體的整體觀、治未病和養生保健的積極預防思想、辨證論治的個體化診療理念及七情和合方劑配伍的組方策略等,這些思想和方法雖然古老,但是不落后,同時還反映了現代醫學發展的趨勢。 中醫學的特色和優勢越來越明顯,并在我國醫改中發揮了 重要作用。正如陳竺副委員長所講:“深化醫改為中醫藥 發展帶來契機,中醫藥發展為醫改提供重要動力。”隨著 中醫藥事業的不斷向前發展,中醫理論及中藥使用方法逐漸被世界各國人民接受甚至喜歡。中醫針灸已惠及全球 160 多個國家和地區,中藥以膳食補充劑、保健品、藥品等不 同身份已在近百個國家廣泛使用。中醫藥已成為中華民族 對人類文明的又一巨大貢獻。
20 世紀末,美國科學促進會主席 Wilson EO 在《科學》上發表展望新世紀科學發展前景的文章指出:“人類不僅 僅是生物學的物種,而且還是文化的物種,我們需要將自 然科學和人文科學整合在一起去探索生命。”2014 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李慎明先生提出:生命科學不屬于自然科學 或社會科學,應是一個與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并列的科學門類。中醫學充分體現了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有機結合。 正如王永炎院士所言:“中醫學是以生物學為基礎,與理化、 數學交融,與人文、哲學滲透的古代醫學科學。”對中醫學科的屬性一直頗多爭議。現普遍認為,中醫學是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中國古代醫學學科。有人講要“剝 去中醫的哲學外衣”,大謬矣!正是中國古代文化自成獨
特系統,才有了中醫學的文化符號。
早在六千年以前,華夏文明就已進入了較快發展時期。
哲學、天文、地理、農學、文學、醫學、建筑、軍事等學 科都在發生、發展、分化,各個學科的知識互相汲取、借 鑒、碰撞、融會。經過漫長的發展過程,大約到三千年前, 基本形成了各自的學科知識體系,并且有了代表性著作,如哲學的《易經》、文學的《詩經》、醫學的《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軍事的《孫子兵法》等,這些學科構成 了中國古代文明的堅實基礎,為封建社會發展提供了思想
和科技支撐。
中醫學是古代科學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它既總結了 先人們豐富的實踐經驗,又努力吸取其他學科知識成果為
己所用,不但建立了較系統的理論體系框架,還不斷在實
踐中修訂、補充、發展理論內容,使之更加完善。經過漫 長的發展歷程,中醫學形成了自身的特點和優勢,并成為
一門成熟的古代醫學,在保障中華民族繁衍昌盛、維護人
民健康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成為中華文明的瑰寶。
時至今日,世界上其他古代醫學體系近乎消亡,中國 古代科技也已成為歷史的輝煌。唯有中醫學,經數千年而
不衰,歷久彌新,至今在醫療、衛生、保健中仍發揮著不 可替代的作用。隨著疾病譜的變化、老年化社會的到來, 世界范圍內的健康觀念、醫學模式都發生了巨大變革。中
醫學天人合一的自然觀、精氣神臟腑一體的整體觀、治未
病和養生保健的積極預防思想、辨證論治的個體化診療理念及七情和合方劑配伍的組方策略等,這些思想和方法雖然古老,但是不落后,同時還反映了現代醫學發展的趨勢。 中醫學的特色和優勢越來越明顯,并在我國醫改中發揮了 重要作用。正如陳竺副委員長所講:“深化醫改為中醫藥 發展帶來契機,中醫藥發展為醫改提供重要動力。”隨著 中醫藥事業的不斷向前發展,中醫理論及中藥使用方法逐
漸被世界各國人民接受甚至喜歡。中醫針灸已惠及全球 160 多個國家和地區,中藥以膳食補充劑、保健品、藥品等不 同身份已在近百個國家廣泛使用。中醫藥已成為中華民族 對人類文明的又一巨大貢獻。
20 世紀末,美國科學促進會主席 Wilson EO 在《科學》
上發表展望新世紀科學發展前景的文章指出:“人類不僅 僅是生物學的物種,而且還是文化的物種,我們需要將自 然科學和人文科學整合在一起去探索生命。”2014 年,中
國社會科學院李慎明先生提出:生命科學不屬于自然科學 或社會科學,應是一個與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并列的科學
門類。中醫學充分體現了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有機結合。 正如王永炎院士所言:“中醫學是以生物學為基礎,與理化、 數學交融,與人文、哲學滲透的古代醫學科學。”
中醫學的理論體系和臨床思維模式具有深厚的中國文化底蘊。中醫學以臨床望、聞、問、切四診合參收集分析
人體功能狀態信息,借助由表及里、由外揣內的取類比象、 演化推理,經過哲學邏輯思維,從整體把握人體功能狀態 特征及演變規律,判斷人體陰陽失衡、臟腑氣血偏頗狀況, 進而制定有針對性的針、藥、按摩、食療、氣功等復合干 預措施,以達到“以平為期”的目的,使人體“陰平陽秘, 精神乃治”恢復健康狀態。這種對人體健康的認識和把握
是一種獨特的認知思維方法。
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以分析還原論指導的現代醫學 取得了巨大進步,基因組學、蛋白組學和分子生物學取得
了長足進展,并逐漸催生出系統生物學。局部與整體相關 聯、微觀與宏觀相結合,已成為生命科學發展的前沿和趨
勢。現代醫學檢測分析與中醫學的宏觀把握相結合,將開
拓現代醫學新的研究領域。陳竺院士講:“科學家應逐步 突破中西醫學之間的壁壘,建立融中西醫學思想于一體的 21 世紀新醫學,這種醫學兼取兩長,既高于現在的中醫, 也高于現在的西醫,值得我們為之努力和奮斗。”
中醫學雖然深奧,但并不神秘,只要努力,完全可以掌握其真諦。我校很多留學生經過認真學習,比較系統地 掌握了中醫基礎理論和診療方法,在很多國家行醫治病, 取得了很好的療效,受到當地群眾的歡迎。但學習中醫的
確要下一番功夫,有的留學生反映,背誦難,理解更難。 確實如此,但理解要有技巧,那就是要了解中國文化,特 別是古代文化。了解了東方文化的特點和思維方法,往往
一通俱通,很多問題就能迎刃而解。古詩云:“問渠哪得 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也正如*主席在澳大利 亞孔子學院所講:“中醫學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
羅根海教授《中醫的文化底色》一書恰是從中國文化 的視角,揭示中醫與中國文化的淵源關系。羅先生強調: 中國文化多種多樣,中醫學只是其中一種,系統、通俗地 把它告訴喜歡中國文化的各國人民是編寫這本書的主要目 的。依照傳承“有生命力的文化和有歷史性文化”的原 則,通過詮釋中醫藥的“道”與“術”的哲學、倫理、人 文的深奧內涵,彰顯中醫藥治未病、養生保健的積極預防
醫學思想和無害化及非藥物診療的綠色優勢。通過哲學中 醫、仁愛中醫、預防中醫、綠色中醫、人文中醫五個角度,二十篇文章,御繁為簡,深入淺出,以淡雅的文風、通俗的講解,達到了“讓外行讀了有收獲,內行看了有啟迪” 的效果,是一本體裁新穎、內容精當、文風淡樸、雅俗共 賞的上乘之作,沒有扎實的國學底蘊和對中醫真諦的把握 是難以完成著述的。
羅根海教授是天津中醫藥大學知名教授,40 年來,一
直從事醫古文和中醫文化的教學和研究。十多年來,率先 開設中醫“人文講堂”,反響頗佳。羅先生尤尚進德修業,
注重為人師表,淡泊名利,辛勤耕耘,為學校語言文化學
科建設做出了突出貢獻。
今《中醫的文化底色》一書即將付梓,我先睹為快,
頗多啟迪,也愿推介。為示敬懷之情,謹為之序。
中醫的文化底色 目錄
中醫的文化底色 作者簡介
羅根海,男,1947年出生,祖籍江蘇無錫,天津市生人,1982年畢業于天津師范大學中文系。曾任中華中醫藥學會文化分會常委、醫古文分會常委。現任天津中醫藥大學人文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醫古文和中醫藥文化的教學與研究。
- >
我與地壇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經典常談
- >
莉莉和章魚
- >
回憶愛瑪儂
- >
隨園食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