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菅茶山.賴山陽漢詩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152921
- 條形碼:9787100152921 ; 978-7-100-15292-1
- 裝幀:7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菅茶山.賴山陽漢詩研究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文學愛好者,中日文化研究者 中日學者通力合作的學術結晶,研究了日本漢詩中頗具代表性的菅茶山漢詩和賴山陽漢詩,蘊含多重文化價值。
菅茶山.賴山陽漢詩研究 內容簡介
日本漢詩是日本人運用中國古詩形式所創作的詩歌,是日本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日兩國文化交流的產物,更是世界文化史上的藝術瑰寶。本書分13章系統研究了日本江戶時代后期*著名日本漢詩人菅茶山(1748—1827)和賴山陽(1870—1832)的漢詩創作。前10章是菅茶山漢詩研究。*后三章則是對菅茶山的后輩和學生賴山陽的漢詩的研究。 江戶時代是日本明治維新之前受中國文化思想影響較大的時期,也是日本漢文學的全盛時期。本書廣泛聯系日本江戶時代的社會歷史文化背景,從其與中國文化的交流,特別是日本學界對中國文化思想——儒家思想、朱子學、明代文學、文人畫、道家思想,尤其是包括魏晉、唐、宋、明等各個時代的漢詩的積極學習,探討日本漢詩詩人詩歌創作的特點,指出菅茶山、賴山陽在深受中國詩歌內容和形式影響的同時,將日本傳統詩歌如和歌、俳諧等引入漢詩創作,在詩語、意象、意境、藝術表現手法等方面有創造性,形成獨特的風格。 本書還結合現當代*重要的菅茶山詩歌選注本的選詩,進行細致的版本比較分析研究,既對各種版本中的一些注解上問題進行細致辨析校正,又在一定范圍內探求其背后隱藏的文化思想觀念上的差異。特別是結合清末大學者俞樾在其編纂的《東瀛詩選》中對日本漢詩的選編、評價,對中日學者在漢詩這一文化形態上的早期交流進行了極有意義的分析論述。本書是一部嚴肅的詩歌學術研究專著,也帶有詩歌鑒賞的性質,同時給人以知識的啟迪和審美的陶冶。
菅茶山.賴山陽漢詩研究 目錄
目錄
**章 學術研究史視野中的菅茶山研究.............................................. 1
一、菅茶山《黃葉夕陽村舍詩》前編卷一漢詩和菅茶山的
初期文人特質.............................................................................. 5
二、“文人畫”對菅茶山詩風的影響............................................. 10
三、菅茶山漢詩與《文選》................................................. 15
四、中國漢詩的日本文學化—菅茶山漢詩的俳諧性.............. 19
五、中國國學大師俞樾對菅茶山漢詩的評價及修改.................. 35
第二章 菅茶山漢詩選注本研究.............................................. 43
一、新注本對《茶山詩五百首》誤注的更正.............................. 44
二、新注本未更正的誤注.................................................. 48
三、《茶山詩五百首》因誤字引起的誤注..................................... 50
附 錄.......................................................... 54
第三章 《新日本古典文學大系66—菅茶山·賴山陽詩集》
中的菅茶山漢詩注釋研究.......................................................... 56
一、《吉備公廟》一詩中的“薦將蘋藻淚先垂”.......................... 56
二、《偶成》一詩中的“占斷鷯枝棲息安”................................... 60
三、《畫猿》一詩中的“下有南遷萬里人”................................... 63
四、《影戲行》一詩中的“漢帝招魂恨無言”............................... 65
第四章 菅茶山漢詩的出典意象研究....................................... 70
一、菅茶山的中國史觀............................................................ 70
二、菅茶山的儒家思想......................................................... 83
三、菅茶山漢詩中的道家詩情....................................................... 91
第五章 菅茶山詠楠詩研究....................................................... 109
一、楠公及詠楠詩的產生及先行研究......................................... 109
二、菅茶山詠楠詩的背景.................................................... 116
三、菅茶山詠楠詩的深意.................................................. 124
第六章 菅茶山詠物詩研究.................................................... 148
一、菅茶山詠物詩之花木
(梅、櫻、蘭、竹、菊等).................................................... 149
二、菅茶山詠物詩之動物
(以貓、螢火蟲、蝶為例).................................................... 157
三、菅茶山詠物詩常見藝術表現手法......................................... 160
四、菅茶山詠物詩藝術特色............................................ 168
第七章 菅茶山東游詩研究....................................................... 175
一、“楠子碑”意象的歷史風土及政治學深意.......................... 176
二、東游詩的藝術特色.................................................. 184
第八章 菅茶山漢詩詩語研究................................................ 186
一、中國漢詩文對菅茶山漢詩詩語的影響................................. 186
二、詩語錯位與摹造........................................................ 197
三、菅茶山漢詩中詩語的獨創性表現......................................... 206
第九章 菅茶山東游詩的中國詩語影響
及日本“風土記”意象........................................................... 223
一、東游詩的詩語分析及意象表現............................................. 224
二、《常游雜詩十九首》詩語的中國文化影響
及風土意象............................................................... 230
第十章 菅茶山的史詩式漢詩《開元琴歌》論.................................. 244
一、《開元琴歌》中日文化交流的時空觀................................... 244
二、“憤”—《開元琴歌》詩情的驚駭歷史真相.................. 249
三、《開元琴歌》“垂無極”的皇統觀及俞樾的否定................ 252
四、宋詩、明詩的影響及“中日比較”的
獨特詩歌意境.............................................. 257
第十一章 中日賴山陽漢詩研究綜述................................... 259
一、賴山陽漢詩與“杜詩”.............................................. 261
二、賴山陽漢詩與蘇詩..................................................... 265
三、賴山陽漢詩與韓愈詩............................................... 273
四、賴山陽漢詩與杜牧詩.................................................. 277
第十二章 賴山陽西游詩研究............................................... 280
一、賴山陽西游詩中的日外歷史人物形象................................. 281
二、詠山詩的藝術表現手法—擬人手法
和視覺轉換景色描寫............................................................. 290
三、西游詩中“能言風土”的創新............................................. 297
四、“孤影”寫照的詩歌美學及“鳴鴉已報晨”的
詩化奮進觀................................................................. 306
第十三章 賴山陽漢詩的中日共識思想及獨特魅力.......................... 318
一、體現中日共識思想文化觀念的賴山陽漢詩........................ 318
二、《山陽詩鈔新釋》中的中國詩歌影響及日本式個性.......... 339
主要參考文獻........................................................ 355
后 記....................................................... 375
菅茶山.賴山陽漢詩研究 節選
菅茶山的詠物詩主要分為歌詠花木、描繪動物和吟誦風物三大類。下面筆者就先從菅茶山歌詠花木的詩歌入手,來分析菅茶山是怎樣傳承已有的詠物風格,并且同時開發獨自的清新詩風的。 在菅茶山眾多的詠物的詩篇中,通過統計和對比可以發現,其中描寫梅花的詩篇占了很大比重。在149 首詠物詩中,寫梅花的就有35 首之多,其次分別是詠蝶和螢的,各有7 首。 《梅》之二 暗里尋香折一枝,林頭路滑雪消時。 人間何處無娛樂,恐使花神笑許癡。 《梅》之三 春立韶光及我家,雪晴晴照照銀沙。 今年**快心事,手接庭梅將著花。 在七言組詩《梅》中,第二首寫得*是傳神。以“暗里尋香折一枝”開頭,即寫梅花的香氣宜人卻又不事張揚,只是暗暗傳遞香氣,而在雪剛剛消融,路面還很濕滑的時候,詩人卻折了這一枝梅,心滿意足地回家而不顧路途坎坷了。這時“花神”的形象出現了,“笑許癡”生動地寫出了一位美麗的花神躲在花叢中偷看詩人折梅歡喜而歸的情景。好像如果被花神發現的話,她也會偷笑詩人“人間何處無娛樂”,而偏偏折這一枝梅了。全詩生動形象地描繪出了一幅詩人訪梅折梅圖,而躲在一邊暗笑的花神無疑給這幅圖景添加了額外的色彩,連花神都笑詩人愛梅的執著呢。 緊承第二首的《梅》之三,寫到了在陽光明媚的冬日清晨,詩人在庭院中賞梅,看到自己栽種嫁接的梅花將要開花的喜悅。詩人愛梅,更喜愛栽梅養梅,不管是瓶養的梅花,還是自家庭院里栽種的梅花,詩人都是那么精心地呵護著它們,仿佛是以梅為友,與梅為伴。 這兩首詠梅詩體現了菅茶山觀察細致入微,想象力豐富而且描寫生動的特點!翱质够ㄉ裥υS癡”這一句體現出詩人獨特的創造力和豐富的想象力。而“今年**快心事,手接庭梅將著花”這句詩又好似平日里詩人的自說自話,于平淡中透露出詩人對于梅花的喜愛和憐惜。梅花是在唐代鼎盛時期由大唐傳入日本的,受到中日詩人的喜愛和歌詠,一度占領了詠花木詩的主導地位,數量也相對較多。同時,在江戶時代后期,櫻花作為日本本土的花卉,也逐漸得到了日本詩人的重視。菅茶山詠花木詩中就有這類詩。 后記 小時候雨天在家看母親織布,一梭一梭左右穿梭,腳下一上一下地踏動織機,心中油然對母親產生一種崇敬之情:真偉大,這樣一梭一梭竟然能織成數丈棉布,過年給我們縫新衣裳。 這部《菅茶山? 賴山陽漢詩研究》書稿就要付梓了,從項目立項、結項到編輯提出修改意見加以修訂,真有點像兒時看土機織布的感覺。感謝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日本漢詩研究”立項及結項評審專家的支持,感謝《光明日報》“國學版”編輯梁樞先生對項目的重視及熱情,感謝日本道家學院校長早島妙聽先生提供珍貴的研究資料并耐心細致地回復咨詢,感謝日本福山通運澀谷育英會小丸法之會長、福山通運小丸成洋社長對本項目研究的關切和期待,感謝日本福山市教育委員會及福山市市民積極參與在福山市多次舉辦的“中日日本漢詩研討會”及漢詩吟誦活動,感謝日本廣島大學圖書館給予的支持,感謝首都師范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馬富麗老師一貫熱心的支持,感謝首都師范大學電子文獻所尹小林所長的一貫大力支持。 首都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龔新宇為本書的引文及參考文獻進行了細致的核對補充,首都師范大學日語系張錦同學為*后修訂做了很多工作。 感謝商務印書館韋爽、張雙龍和李強編輯為本書出版所付出的辛勞。 中日文化影響交流源遠流長,已故京都大學教授、著名學者上田正昭先生曾指出:“整個日本列島文字的使用和發展,不僅關系到列島內部的信息傳達,還在外交和外貿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漢字同日本民族的形成和國家的成立、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保ㄒ姟豆糯毡竞投蓙砦幕,東京? 學生社1997 年初版,第24 頁)同樣,漢詩這一日本列島的外來文學形式,是在日本列島內部文字和文化的自覺追求中落地生長起來的,是日本列島和民族及日本國家形成過程中的標志性成果。從這個意義上說,本書也是中日文化影響交流的標志性成果之一。今年恰逢中日邦交正;45 周年,明年是中日友好條約簽訂(1978 年締約)40 周年。謹以此書予以祝賀和紀念。
菅茶山.賴山陽漢詩研究 作者簡介
李均洋,日本愛知學院大學文學博士,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全國翻譯資格(水平)考試日語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北京市跨世紀優秀人才,首都師范大學中青年學科帶頭人,首都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文學院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博士點博士生導師,首都師范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專職研究員,首都師范大學日本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廣島大學北京研究中心副主任,廣島大學特聘教授,山西師范大學兼職教授。主要研究日語語言文化比較和翻譯理論與實踐,主持過國家社科項目,科研成果曾獲北京市第五屆和第七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譯著有《方丈記》、《徒然草》等。 趙敏俐,1954年生,內蒙赤峰人,文學博士,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首都師范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主任,首都師范大學*家級重點學科中國古代文學學科負責人。主要從事先秦兩漢文學和中國古代詩歌的教學與研究,出版過《兩漢詩歌研究》、《漢代詩歌史論》、《文學傳統與中國文化》、《先秦君子風范》、《周漢詩歌綜論》、《漢代樂府制度與歌詩研究》、《20世紀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史》(合著)、《中國古代歌詩研究――從〈詩經〉到元曲的藝術生產史》(合著)、《中國詩歌通史》(主編)、《中國詩歌史通論》(主編)等學術著作。發表過《魏晉文學自覺說反思》、《論七言詩的起源及其在漢代的發展》、《20世紀出土文獻與中國文學研究》、《詠歌與吟誦:中國早期詩歌體式生成問題研究》等論文100余篇。 佐藤利行,生于1957年。日本廣島大學文學博士。日本全國漢文教育學會理事、六朝學術學會評議員、日本漢語檢定協會評議員、中日高等教育聯絡會(希平會)會長、廣島大學大學院文學研究科教授、廣島大學副理事、廣島國際中心評議會議長、廣島大學北京研究中心主任、首都師范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特聘教授。主要研究中國古典文學、中日語言文化比較研究、綜合人類學。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莉莉和章魚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隨園食單
- >
回憶愛瑪儂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我與地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