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媒介場中基于欲望主體的文學存在方式動態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6197356
- 條形碼:9787516197356 ; 978-7-5161-9735-6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媒介場中基于欲望主體的文學存在方式動態研究 本書特色
文章借用布爾迪厄的場域和哈貝馬斯的公共領域理論,提出了媒介場的概念,以整體的、動態的、歷史化的方式呈現各種力量相互作用的異質趨向,力求避免文學闡釋中內部/外部的取舍,自律/他律的區分。 趙玉著的《媒介場中基于欲望主體的文學存在方式動態研究》試圖突破由于新媒體的異軍突起所造成的語碼危機、文學的衰落這種對抗式的思維模式。在媒介場域的整體語境下,把文學置于“通變”的辯證發展觀中,既與其他媒介形成交往對話關系,又保持自身的媒介發展優勢。
媒介場中基于欲望主體的文學存在方式動態研究 內容簡介
《媒介場中基于欲望主體的文學存在方式動態研究》把媒介作為一個要素引入文學活動,立足于媒介場域整體考察其對文學活動產生的影響。從媒介和文學活動兩個端點雙向推進,使其重合點落腳于“文學活動主體”,由此媒介場域建構了文學活動主體,傳統的作家主體、讀者主體、批評主體等在場域中都發生了新變。進而以整體研究和社會學田野調查的方法論證文學主體的主要活動即文學創作、文學閱讀和文學批評的可能性和現實性,揭示了文學和媒介之間源遠流長的關系,描繪了在文學史的長河中文學主體的“生長軌跡”,有助于確立當代媒介場域中文學主體的位置和態勢。
媒介場中基于欲望主體的文學存在方式動態研究 目錄
**節 文學的當前危機與媒介指向
第二節 媒介場的空間生成
第三節 媒介場中文學研究應直面“文學事實”
第四節 媒介場的文學建構
**章 媒介場中的欲望主體建構
**節 欲望主體
一 欲望層次
二 欲望與表征
三 欲望與主體
四 媒介與主體
第二節 媒介變遷中的欲望主體表征
一 機械印刷媒介場中的中心化主體
二 播放型媒介場域中的非理性主體
三 互動型媒介場域中的去分裂主體
第三節 媒介場域中欲望主體的感性整體生成
一 指向感性整體的欲望主體
二 作為感性整體的媒介場
三 實現感性整體的“Avatar”
第二章 媒介場域中文學創作主體的欲望表征
**節 文學創作主體——“蝮蝂”式的欲望他者
一 模仿——神、理念和自然之子
二 創造——新的神祗
三 教化——理想的圣殿
四 游戲——生命的暢通
五 代償——白日夢想
六 復現——集體無意識的心靈回響
七 復制——技藝進步的無盡追尋
第二節 媒介場域中文學創作主體的欲望的媒介分化
一 仿真性
二 游戲性
三 夢幻性
第三章 互介性:媒介場域中文學創作主體的跨界
**節 口頭文學在書面文學中棲居
一 口頭文學表征范式
二 書面文學的聽覺性
第二節 文學與影視的“互介”
一 影視的文學化
二 文學的影像化
第三節 文學向賽博空間的移居
一 網絡文學的欲望表征空間——賽博空間的虛擬性
二 網絡文學審美的在場性
三 網絡文學的平面媒介移植
第四節 媒介場域中文學“互介”的思考——多元共生
一 轉換思路拆解文學與新媒介對立的思維模式
二 文學性是文學在媒介場域中的體制規約
第四章 媒介場域中文學創作主體的文學性持存和伸張
**節 媒介場中主體的虛構性:真實與幻覺的游戲
第二節 媒介場域中游移于虛構與虛擬之間的文學創作主體
……
第五章 媒介場域中的泛媒介文學閱讀
第六章 媒介場域中的文學批評
總結 媒介場域中文學的未來趨向
附錄
參考文獻
后記
媒介場中基于欲望主體的文學存在方式動態研究 節選
《媒介場中基于欲望主體的文學存在方式動態研究》: 由于文藝觀點的流變性與多樣性,文學性的問題很復雜。文學史上‘關于文學性的描述,諸如形式整體性、情感表現性、藝術形象性、語言顯現性等,無論多么完美,隨著文學的發展,都會被新的觀點取代。“文學性”顧名思義,是指文學的獨有特性,在雅各布森看來是那種使特定作品成為文學作品的東西。盡管俄國形式主義者關于文學性的界定可能有些玄虛,但的確有其真理性。問題在于如何理解“獨有”和“特定”?孤立地拈出某一種性質,無法判斷其獨特與否,得看被置于何種參照系中。文學史上關于文學性的種種判斷之所以引起諸多爭議,就是因為參照系不同造成的。在媒介場域這個參照系中,如果把情感表現性和藝術形象性作為判斷文學性的獨有標志,那么影視劇、敘述性的電視廣告豈不是也可以劃入文學之列嗎?在媒介場域中,文學區分于其他媒介的文學性何在?我們首先要作出區分,才能談到持存和伸張的問題。在媒介場域中,文學區分于其他媒介的獨特性在于其陌生性。而對于其他媒介來說,他們的編碼規則是以公眾熟悉的形式傳達公眾或大部分人都贊同的意識形態,很多媒介的作品看起來很新奇,也只不過是外觀上的。文學是虛構現實,創作主體借助語言,對現實進行選擇、加工、融合,是想象中的一個獨特的世界,是現實的一種可能性,是現實的有益的、無可取代的補充。而其他媒介則是虛擬現實,是對現實的仿真,通過各種技術手段,創造條件,精確地呈現現實——如果技術可行也包括內心的需求——以至于取代現實。格林童話中有一則《兔子和刺猬》的故事,刺猬在一次賽跑中打敗了兔子,因為它先派母刺猬到終點線去等著了。虛構意味著,不管母刺猬和公刺猬如何相像,它終究是雌性,是世界的一個獨特存在,而虛擬則是母刺猬取代了公刺猬,不再有性別差異,他們都是刺猬,*終公刺猬和母刺猬都消失了,只剩下了“刺猬”。文學的陌生性來自創作主體自覺地借助文學媒介規則的創造。要發現和創造別樣的世界、別樣的現實,關鍵在于消除自動化的感知。在創作中主體要充分發揮個體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去發現現實中被忽略的存在,創造可能的現實存在,同時必須結合與之相應的別一樣的文學形式,以設置閱讀障礙,延長感知過程。 **節媒介場中主體的虛構性:真實 與幻覺的游戲 初民們一旦有了“我”的意識,就意味著與周圍世界的隔絕,就生活在他者的世界中了,會受到他人、自然,包括自己的肉身的種種限制,他們渴望了解“我”以外的一切,因此人類天生具有求知欲。求知的開始是模仿,模仿動物,模仿他人。模仿不僅僅也不可能完全“依葫蘆畫瓢”,我們的歌喉可以與黃鶯相似,但不可能建造和蜜蜂完全一樣的房子,但隨著認識能力的提高,我們可以模仿蜂房的構造方式。人們逐漸意識到存在的世界除了可見的還有不可見的。這個世界有的是我們可以認識和經驗的,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規律、聯系、本質,后世逐漸把它引向了科學;還有我們所無法認識和感知的,靈魂、悠遠的時間、無限的空間,這部分走向了宗教、哲學和藝術。前者隨著科學的發展和技術水平的提高,在規律發現的前提下,在環境和條件相同或相似的情況下,我們可以模仿自然中的某種存在物,創造出新的存在,這就是仿真。仿真技術在20世紀初得到應用,比如20世紀四五十年代,為了推動航空、航天技術的發展,在實驗室中建立仿太空的環境。這時仿真主要是物理性仿制。20世紀60年代以后,計算機技術的迅速發展為仿真的虛擬化提供了可能,物理仿真的勢頭減弱。 ……
媒介場中基于欲望主體的文學存在方式動態研究 作者簡介
趙玉,女,1973年7月出生,江蘇丹陽人,文學博士,南京曉莊學院文學院副教授。2008年8月畢業于南京師范大學文藝美學專業。從事寫作、文學理論和美學教學工作近二十年。從寫作博士論文起,專注于“媒介對文學的影響研究”,圍繞這一方向在《江海學刊》《貴州社會科學》《中國文學研究》《理論與創作》等刊物發表文章十數篇,承擔市廳級、省級和國家課題四項。
- >
山海經
- >
姑媽的寶刀
- >
巴金-再思錄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經典常談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月亮虎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