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極簡中國史 本書特色
全新視角書寫的精簡國史讀本 打破傳統史觀的道德評判枷鎖 理清中華文明的歷史發展脈絡 看清我們走過的路并窺探遠方
極簡中國史 內容簡介
作者超出善惡、忠奸的二元對立思維,超出成王敗寇的功利主義敘事,超出廉價的輝煌與憤憤的悲情,以一種全新視角,借鑒多學科的新研究成果,通盤審視中華文明的全部歷史。對于社會組織形態之升級、王朝之興衰、族群之凝聚與拓展,文化形態之生發與吸納,乃至民族精神的遞進與轉折,作者均給予深情之關注,并付諸從容敘事與現代化的闡釋。此書的功效就在于,它能讓讀者對中國歷史有一個整體上的清晰把握,且能于字里行間獲得諸多驚喜:原來歷史還有這一面,或者,歷史還可以這樣解讀。
極簡中國史 目錄
**輯:從原始部落到邦國
兩條大河與六個文化區
黃土和黃帝
從大禹治水到商湯革命
從文王拘羑里到武王伐紂
西周王朝的衰落
春秋霸業與尊王攘夷
戰國:軍事對抗的時代
諸子百家:從神到人的文化覺醒
第二輯:帝國**期——秦漢部
秦朝:中國的**個帝國
西漢如何繼承“始皇帝的遺產”
漢武帝時代
后漢武帝時代
王莽改制與東漢盛衰
三國兩晉南北朝:戰亂和民族大融合的時代
第三輯:帝國第二期——隋唐部
隋朝:再造統一帝國
從大唐建立到貞觀之治
女皇時代
開元盛世
盛世中的危機
晚唐悲風
第四輯:帝國第三期——宋元部
五代十國
從陳橋兵變到澶淵之盟
宋朝的變法
偏安的南宋
元帝國的興衰
第五輯:從帝國到共和——明清民國部
“雄猜之主”朱元璋
從靖難之役到土木堡之變
明亡清興
清朝前期的統治
清朝的衰落
民國風云
極簡中國史 節選
兩條大河與六個文化區 歷史離不開故事,故事又離不開人和人活動的空間。 我們講中國簡史,當然離不開中國人和中國的地理。 在漫長的歷史演進中,形形色色的中國人是演員,而中國的疆域便是舞臺。但我們必須清楚的是,兩者都是不斷變動的,也就是說,在中國歷史的這幕大戲中,不但演員不斷更換,而且舞臺也時大時小,演出的內容更是常演常新。 先談舞臺。以歷史的視角來考察中國地理,我們所稱“中國”不是一個邊界清晰的國家疆域,而是指在不斷變動中孕育出中國核心文化的那片大致地理空間,其范圍便是亞洲東部的一片廣大區域:北到蒙古大漠,南至大海,西到青藏高原的喜馬拉雅山脈,東到太平洋。 整體上看,中國的地理空間呈現一定程度上的封閉性,東面和南面為大海所限,西面和北面則有高山阻隔。在這片廣闊的區域內,地形地貌十分多樣,有平原有草原,有沙漠有山脈,有湖泊有島嶼,有盆地有丘陵。與多樣的地理環境相配合,中華文化也是一種多元文化的集合體。多元文化的形成,*初與中華先民在各地的生活方式不同密切相關。比如,橫跨中國北方的蒙古高原地區,那里的先民以放牧為生,他們逐水草而居,一年之內就遷徙多次,他們創造了游牧文化。黃土平原上的先民則以耕種農作物為生,他們吃苦耐勞,安土重遷,他們創造了農耕文化。在東南沿海地區,則生活著漁民,他們靠出海捕魚為生,他們創造了海洋文化。這些不同類型的文化*后都匯入到了一條文明的大河之中,這條大河就叫做“中華文明”。所以,我們一定要知道,中華文明自古以來就是多元共存、譜系豐富的。 當然,“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中國的疆域不是一開始就這么遼闊的,中國文化也不是一開始就這么博大精深的。疆域的拓展和文化的生發是在漫長的歷史中逐步形成的,這兩點我們在后面會詳細談到。 接下來,我們遇到的問題是:*初的中國人來自何方? 關于人類的起源,有很多假說。其中,“現代人類非洲起源假說”是現代學者*認可的說法。根據這個假說,古代人類大約在二十萬年前就在非洲出現了。到五六萬年前,古代人類進入到了亞洲。他們沿著不同的路線遷徙而來:一支經印度洋,從南路進入太平洋的東亞沿海;一支穿過東南亞進入中國西南,然后向北、向東擴散;還有一支經過中東,進入亞洲北部地帶。 *初,人類完全靠采集植物的果實和種子為生,所以他們一定要居住在水草豐茂的河流周圍。這樣,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就成了進入中國的先民們*早聚居生活的場所。到了距今一萬年左右,北方黃河流域的人們學會了馴養黃牛、圍獵和捕撈,生產食物的方式開始變得多元化。這標志著人類已從被動的食物采擷者向主動的食物生產者的轉變。這是一次了不起的進步。 距今七八千年前,人們在太行山東側至渤海平原的地帶種植了粟(小米),這是中國人*早的農業活動。隨后,小米的種植迅速擴散,一直傳到今天的日本。與此同時,在南方的長江流域,人們也開始耕種水稻。浙江地區的河姆渡文化遺址顯示,當時的人們已經會鑿井、造船,他們還知道如何充分利用河水灌溉水稻。這樣,農耕文明分別在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發展了起來。根據袁行霈、嚴文明主編的《中華文明史》的說法,到了新石器時期,中華文明已經在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形成了六大文化區,即:今天內蒙古東部、遼西、河北一帶的燕遼文化區,今天甘肅、青海一帶的甘青文化區,今天山東一帶的山東文化區,今天河南、山西一帶的中原文化區,今天江蘇、浙江一帶的江浙文化區,今天長江中游一帶的長江中游文化區。這六大文化區均有著名的考古文化為之佐證,比如燕遼文化區考古發現了紅山文化和富河文化,山東文化區考古發現了北辛—大汶口—龍山文化,中原文化區考古發現了仰韶文化,甘青文化區考古發現了半坡文化,江浙文化區考古發現了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和河姆渡文化,長江中游文化區考古發現了屈家嶺文化。 更有意思的是,以上六大文化圈之間還彼此交流、互相影響。中原地區的仰韶文化、山東地區的北辛—大汶口—龍山文化與長江中游的屈家嶺文化彼此相鄰,自是不斷交流,互相學習。北方的紅山文化在四千多年前也經過張家口的草原通道,進入到了山西的汾河谷地,與關中的仰韶文化相匯合。六大文化區的各自發展及相互聚合,形成了巨大的發展能量,*終促成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夏商周“三代”文明。 延伸閱讀:新石器時期的中國先民怎樣生活 學歷史的人都知道北京人、元謀人、藍田人,他們是古代猿人,生活在漫長的舊石器時期。所謂舊石器就是指打制石器,基本類型只有砍砸器、刮削器、尖狀器等幾種。那時的猿人剛剛學會直立行走和使用火,利用石頭制造工具的技能還比較低。 到了新石器時期,人類社會從1.0版本升級到了2.0版本。這次升級的幅度相當大,“現代人類”不但學會了使用磨制石器(即新石器),而且還掌握了耕種技術,開始種植小米和水稻,自己生產糧食。 隨著生產技術的發展,人類的生活方式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據今六七千年前,中國各地出現了農業村落,人們開始以群居的方式結成更大的生產、生活共同體。他們有了分工,學會了建筑城墻和房屋,學會了釀酒,也有了祭祀儀式。當然,這時部落中出現了貴賤之別,有了享受榮華富貴的統治階層和受苦受難的普通百姓。 位于東北的紅山文化顯示,當時已有大型的酋長墓葬和祭壇,還有女神廟。紅山文化的標志文物是一個巨大的玉龍,這說明當時已經能雕刻極為精美的玉器,而能享用高級墓葬和精美玉器的,無疑是部落中的統治階層。 南方也一樣,江浙地區的良渚文化也有祭壇、墓葬和玉器。只不過,它的代表性玉器不是玉龍,而是玉琮。制造玉琮的技術更為不易——它不僅要求工匠能精準地切割大塊玉石,還要將其加工成外方內圓的筒狀物,玉琮之上還要雕刻精美的花紋。 山東半島的大汶口文化村落規模相當龐大,墓葬內容非常豐富。*引人注目的是大汶口文化的墓葬中出土了大量陶器。陶器之中,除了一般的家用陶器之外,還有以高火候焙燒出的黑陶。黑陶做工精湛,薄如蛋殼,制作工藝遠遠超過一般的新石器水平,有些黑陶之上還刻有文字。這些足以表明,大汶口文化已經相當高級了。 觀點提煉:農業革命催生了社會升級 人類的歷史相當漫長,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只是其中比較短暫的一段而已。 人類在長達250萬年的時間里只以采集和狩獵為生,到了大約1萬年前才發生了農業革命——人類獲取食物的方式從采集、狩獵轉向了耕種和飼養家禽。這是一次人類發展史上的重大革命。農業革命讓食物總量迅速增加,并出現了財產剩余。農業革命也讓原始人的部落出現了更復雜的組織形態,有了社會分工,有了階層分化,有了生產力的極大提升和文化的極大繁榮。 當然,人類也為農業革命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以色列歷史學家尤瓦爾·赫拉利在《人類簡史》中就說:“農業革命所帶來的非但不是輕松生活的時代,反而讓農民過著比采集者更辛苦、更不滿足的生活。狩獵、采集者的生活其實更為豐富多變,也比較少會碰上饑餓和疾病的威脅。確實,農業革命讓人類的食物總量增加,但量的增加并不代表吃得更好、過得更悠閑,反而只是造成了人口爆炸,而且產生一群養尊處優、嬌生慣養的精英分子。普遍來說,農民的工作要比采集者更辛苦,而且到頭來的飲食還要更糟。農業革命可說是史上*大的一樁騙局。”他還說:“農業革命的真正本質是:讓更多的人以更糟的狀態活下去。” 尤瓦爾·赫拉利的觀點固然是一家之言,且有比較充足的理由。可是,就歷史發展的全貌而言,農業革命的意義依然十分巨大。舉凡人類文明的各大發源地,它們之所以能成為古代文化的佼佼者,無不是因為這些地區較早地進入到了農業革命的階段。而且,也只有在發生了農業革命之后,原始部落的社會結構才出現了升級。 世界上*早進入到農業革命的地區是兩河流域。位于今天中東地區的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自西向東流淌,兩河的下游形成沖積平原。這里的古人在距今1萬年前就馴養了豬和羊,約9000年前,他們種植了麥類,包括大麥、小麥、燕麥、黑麥。可以說,兩河流域耕種農作物和馴養家禽的歷史比中國早了1000到2000年。不過,中國人*早耕種的農作物是粟,馴養的家畜是牛,迥然不同于兩河流域?梢,兩個古老的文明是各自獨立地發生了“農業革命”,不存在相互學習、借鑒的關系。 距今5000多年前,在幼發拉底河下游的沼澤地帶,誕生了歐貝德文化。歐貝德文化由一個中心村落及若干聚落群構成,這可說是人類城市經濟的序幕。當時的人們學會了建筑城墻,城中還有集市。他們還掌握了天文歷算知識,會使用計量工具,也有了神廟。這些都說明,兩河流域的人們在距今5000年左右已經發展為一個大型的復雜社會。這樣的復雜社會,有人群的大量聚集,有社會分工,有祭祀,有層級,與中國同時期的紅山文化、良渚文化的發展情形大體相同。 人類在靠采集、狩獵為生的250萬年里,生活狀態和精神活動都極其簡單,且幾乎一成不變?墒,進入農業革命之后,人類在幾千年的時間內就創造出了諸多的新石器文化。這樣的進步,不可謂不迅速。 其實,人類社會的發展一直就是以加速度的方式進行的。農業革命是一次加速度,它幾千年創造的文明成果超過了此前的250萬年;工業革命也是一次加速度,它200多年創造的社會財富遠遠超過了此前的2000多年;以生物技術、電子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為標志的信息化革命更是一次加速度,它讓人們的生活在幾十年乃至幾年之間就能發生重大的升級。我記得三十年前人們還用發電報的方式傳遞重要信息,而就在三四年之前,人們幾乎都學會了使用微信交流。與發電報的昂貴、笨拙與不便相比,微信完全可說是科技進步賜給人們的一份大禮。 歷史是有光芒的,它的光芒從遙遠的古代發出,直接照亮了現實,并讓人們有足夠的理由相信未來。
極簡中國史 作者簡介
鄭連根,文史學者、作家。已經出版的著作有《故紙眉批——一個傳媒人的讀史心得》《新聞往事——激蕩的中國新聞界》《昨夜西風——那些活躍在近代中國的傳教士》《塵埃尚未落定》《兼容并蓄長者風——蔡元培》《春秋范兒——春秋時代的人與事》《戰國派兒——戰國時期的人與事》等。其中,《春秋范兒》一書榮登《中國新聞出版報》2015年2月社科類圖書暢銷榜,并獲2015年全國優秀古籍圖書普及獎。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推拿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月亮虎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山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