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
關注中圖網
官方微博
本類五星書更多>
-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南方絲綢之路文化帶與中國文明對外傳播與交往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4751746
- 條形碼:9787564751746 ; 978-7-5647-5174-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南方絲綢之路文化帶與中國文明對外傳播與交往 內容簡介
本書共分為六章, 其主要內容包括: 四川的地理環境及“古道文化”研究 ; 族群遷徙與文化交流: 先秦時期巴蜀同中原的關系 ; 史前文化與巴蜀早期音樂文化的對外交融 ; 輝煌的青銅文化與禮樂文化的傳播等。
南方絲綢之路文化帶與中國文明對外傳播與交往 目錄
緒論一、文化、文明概念的關聯性二、國內學術界關于中華文明起源的主要學術研究成果三、本課題研究的主要目標及內容方法**章 四川的地理環境及“古道文化”研究**節 四川地貌特征與自然條件一、四川盆地地貌特征二、川西高山高原三、四川水系四、四川氣候特征第二節 四川對外交往的主要途徑——“古道文化一、“古道文化”概念的提出及其研究背景二、蜀道文化研究三、南方絲綢之路研究第二章 族群遷徙與文化交流:先秦時期巴蜀同中原的關系**節 蜀人源于中原及其遷徙說一、蜀山氏活動地域考:從龍山文化時期說起二、岷山氏:遷于蒙山區域的蜀人另一大分支三、卜辭中所見蜀之地望探析四、助武王伐紂:殷王朝中期蜀人已西遷漢水流域五、余論第二節 巴人源于東夷及其遷徙說一、學術界對于巴人起源觀點的簡單回顧二、巴人源于東夷說三、東夷族的西遷與孟涂司巴四、卜辭中“巴”的地望及巴人的遷徙五、位于漢水流域的巴人及姬姓巴國六、結論第三節 “禹生石紐”辨——兼談夏人的遷徙一、大禹發源地諸說的簡單回顧二、對“禹生石紐”說的幾點看法三、華夏集團對南方的攻伐及其夏人的遷徙四、禹生石組——禹生于石傳說與川西大石崇拜的結合第三章 史前文化與巴蜀早期音樂文化的對外交融**節 史前陶石文化一、玉石藝術二、陶器藝術第二節 神話傳說與原始樂舞一、巴蜀神話傳說二、神話傳說中的音樂舞蹈三、陶石樂器第三節 先秦時期巴蜀音樂文化的對外傳播與交往一、華夏音樂的傳入——秦幽同詠,故有夏聲二、蜀王音樂的演化——東平之歌,幽魄之曲三、*早的南音“唱和”曲式——侯人兮猗四、巴渝舞為中原樂舞吸收——武王伐紂,前歌后舞第四章 輝煌的青銅文化與禮樂文化的傳播**節 輝煌的青銅文化一、古蜀國大型祭禮儀式與青銅雕塑群二、大型祭祀儀式場景三、祭禮樂舞與樂舞用器第二節 巴蜀文化與南北文化的交流融合一、金沙石磬與長江黃河兩大流域禮樂文明的交融二、中原禮樂文化向巴蜀地區的傳播三、巴蜀青銅樂器與周邊青銅文化的交流第三節 巴蜀青銅文化與東南亞、南亞文化的交往和傳播一、青銅無胡蜀式戈的向外擴散二、銅鼓文化的傳播三、外來文化的輸入:海貝、琉璃珠、瑟瑟
第五章 巴蜀文化融入中原文化及與少數民族文化的交流**節 巴蜀文化融人中原文化一、秦漢時期巴蜀文化發展的時代背景二、巴蜀文化與中原文化的同化三、漢代西南地區多民族文化的交流和傳播四、道教起源與道教藝術興起第二節 石刻碑文和石闕藝術一、石刻碑文二、石闕藝術第三節 工藝美術品和繪畫雕刻藝術一、陶瓷工藝品二、繪畫、漆畫、蜀錦第四節 畫像磚石與音樂歌舞一、畫像石刻藝術二、說唱樂舞陶俑三、天籟之音四、磚上舞蹈五、大型百戲藝術第五節 少數民族藝術與漢族藝術的交流傳播第六章 巴蜀文化的全面繁榮及對外傳播與交往**節 四川繪畫藝術及“西蜀畫派一、繪畫藝術的興起二、畫家作畫風格三、四川繪畫流派的形成第二節 漢唐時期西域文化和佛教文化的“北進南傳一、西域文化傳播與永陵石刻樂器考二、佛教文化傳播三、成都成為南方西域文化和佛教文化傳播的中心第三節 藝術的全面繁榮及傳播一、宮廷樂舞二、民族、民間音樂舞蹈三、四川戲曲藝術的萌芽四、雷氏古琴與蜀派琴曲五、四川職業藝人六、曲子詞和《花間詞》后記
展開全部
書友推薦
- >
姑媽的寶刀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山海經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月亮虎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