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回眸 本書特色
作者葉學齡是一位老革命,原江西省政協副主席。《回眸》一書記述他如何從農家娃,土改時的區委干部,*后成為省部級領導的回憶錄。縱觀其一身,概括起來就是:自小在私塾讀書四載,長大后做農民耕種三年,后參加革命,從基層干部做起,一步一步升遷(農會、鄉、區、縣、地、省),退休后一心撲在心愛的攝影藝術中屢獲大獎。作者自覺雖無多么輝煌的人生,但有幸在人生中有從農民到干部、從政到攝影藝術的兩次轉身。
回眸 內容簡介
本書記述葉學齡如何從農家娃, 土改時的區委干部, *后成為省部級領導的回憶錄。縱觀其一身, 概括起來就是: 自小在私塾讀書四載, 長大后做農民耕種三年, 后參加革命, 從基層干部做起, 一步一步升遷 (農會、鄉、區、縣、地、省) , 退休后一心撲在心愛的攝影藝術中屢獲大獎。
回眸 目錄
農家子弟
我過去的家
一年四季捕魚蝦
斗笠、蓑衣和圍布
搬塊石頭墊腳的“割禾客人”
晏東橋的記憶
實踐磨練
翻天覆地的土地改革運動
一罐銀元
“三反”運動是我的啟蒙課
鄉下人進城看話劇
**次聽說什么是社會主義
退社風波
我在天安門看到毛主席
心中的偶像學習的榜樣
“文革”初期的我
臨川記憶
前進大隊二三事
外婆攔車
一篇散文勾起的回憶
李井泉回鄉
“先栽禾后讓路”
穿草鞋引起的誤會
莫小看了一餐飯
選配班子費思量
平息“轉正”風波
“我們就是你的親人”
“牛耕田”入黨
針鋒相對揚正氣
那年除夕
撫州往事
我與知青的不解之緣
一封貼滿車票的信
七女上訪
考察歸來訪宏村
“大包干”引發的爭吵
自立規矩
我與農民交朋友
一封匿名信
夜半緊急碰頭會
危急關頭的抉擇
“你這個饅頭還差一把火”
宜春任上
走馬上任
一波三折話調整
人才多在爭議中
從兩個干部的任用說起
無悔的選擇
破例的任職
別開生面的培訓班
經營四特酒的理念之爭
能上能下開新風
“我給你們送牢飯”
不擠“獨木橋”開拓“職教路”
造伐風波
新班子學習“老三篇”
“先拿錢后推車”
一石激起千重浪
“這個干部我們要”
一步“險棋”
伸長鄉鎮企業這條“短腿”
鄉規民約
研討班上抒己見
不要秘書代勞
紀檢干部的新形象
協調關系是一門領導藝術
從講話不敢睜眼看臺下到即席就講
角色轉換
學會求人
我坐了一回“冷板凳”
我與非公有制經濟人士的交往
我親身體驗了政協工作的特殊性
“鋒芒畢露”之我見
退而未休
清明墓前說故事
故鄉情
“糞”不顧身拍鷺鳥
參觀西山萬壽宮廟會有感
精神上的美餐盛宴
秋荷贊
荷悟
黃崗山上拍日出
漁夫情
偶遇漁叟有感
從憋氣到揚眉吐氣
甘大媽其人
一封媒體轉來的群眾來信
退休后兩封印象深刻的群眾來信
有感于追拍天鵝
鄱湖拍鶴記
我為農民工照了一張相
與饒春花同志牽手告別時的心聲
一次非正規的攝影展
呂厚民五次為我的攝影集寫序
附錄
濃墨重彩繪春秋
記憶中的縣委書記葉學齡
有膽有識敢為人先
葉學齡的知與行
我敬佩葉學齡從事生態攝影的執著精神
后記
回眸 節選
《回眸/中國記憶文庫》: 參加革命工作后,有一帆風順,也有坎坷不斷。但坎坷也能鍛煉人,我就是在坎坷中成長起來的。在這個過程中,我始終要感謝一個同志,這個同志是我心中的偶像、學習的榜樣。 1951年,我參加土改,擔任過“農協會”的干部、鄉文書、區委宣傳委員。1952年8月,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先后被調到縣委農工部、縣委辦公室、縣委宣傳部工作。1955年,縣委決定將22歲的我派到第十區任區委書記。縣委黨群書記找我談話時說,已上報地委,在正式通知下達前,要我先去十區,協助即將調走的區委書記洪連階主持全面工作。洪因為要調走,把一切工作推給了我。我在十區放開手腳大干,搞調查,聽匯報,作報告,布置、檢查工作,各項工作開展得有聲有色。可是,4個月后,黨群書記又通知我回農工部工作,說是地委沒有批準我當區委書記。1958年縣委上報我任縣委辦公室主任,未獲批準,只任副主任,主持全面工作。1959年春,縣委上報我任縣委宣傳部部長,只批副部長,主持全面工作。后來又安排我到縣委黨校當副校長,主持全面工作(校長由縣委書記兼任)。 這時,我也窩著一肚子氣。聯想到屢次要提拔我,上報地委都不批,究竟是什么問題,我不明白。有一位與我同一張通知書任命的區委委員,很快就當了區委書記,不久又提拔為縣委副書記,我卻一直提不上去,思想上想不通。現在又安排到黨校,心里更是不舒服。人一患得患失,身體就出毛病,長時間失眠,情緒上也有點自暴自棄,就在家吃中藥。有些人說風涼話:“葉學齡想提拔想得睡不著覺,都想瘋了。” 1962年,蔡長慶同志(省農墾廳副廳長)到進賢接任縣委書記。我在縣委黨校工作,這年進賢漲大水,縣委派工作組下去救災,我被派到大塘公社救災,結束時撰寫了“大塘公社救災工作報告”。蔡書記看了很滿意,就問是誰寫的,工作人員告訴他是黨校葉學齡寫的。1964年初,蔡書記到宜春地委參加社教工作匯報會,交流面上社會主義教育的經驗。地委從蔡長慶同志帶去的一大包材料中只選中了我寫的《貫坑大隊社教如何發動群眾》的經驗在全區推廣。蔡長慶同志認為我是個人才,親自找我談話,要調我到縣委辦公室工作,任縣委辦主任。這次上報到地委,和以往幾次一樣,仍然沒有批。蔡長慶同志一面教育我要正確對待,一面親自到地委組織部詢問原因。組織部的同志說:“葉學齡有水平、有能力,進賢多次報過提拔他,但都沒有批,原因是他在“三反”運動中,曾在自我鑒定中寫了‘亂開路條,放走壞人’”,組織上結論“限制使用”。蔡長慶同志要求組織部派人調查核實。組織部的同志說:“我們審干辦已經撤了,就由你們縣委去調查核實。” 蔡長慶同志回縣后立即找我了解情況,這時我才恍然大悟,原來是我自己寫的8個字,成了自己成長路上的“攔路虎”。我把有關情況向蔡書記作了詳細的匯報: 那是1952年,全國在革命隊伍內部開展反貪污、反浪費、反官僚主義的“三反”運動,每人都要檢討自己的問題,都給自己扣了一大堆帽子,不然過不了關。我在鄉政府工作才3個月,調到區委又不久,既沒有貪污,也沒有浪費,更談不上官僚主義,覺得沒有什么問題可寫,而不寫點問題又過不了關。有的同志就給我出主意:“你在鄉里工作時,開了那么多路條,就不會放走壞人?”當時,出門都要路條,連農民上街賣豬、賣牛,到糧站買谷殼都要開路條。于是,我就寫了“亂開路條,放走壞人”。當時確實是為了過關才這樣寫的,誰知這8個字就進了我的檔案。 組織上對我說的情況進行了調查核實,并以縣委的名義向地委寫了報告。不久,地委就批準我任縣委辦公室主任,因縣委常委名額已滿,我只列席縣委常委會,享受一般縣級干部待遇。我從心底衷心感謝蔡長慶同志,是他認真負責,幫我澄清了這個有可能斷送我一生的問題。 自此以后,我更加刻苦學習,勤奮工作。由于我是本地干部,對縣里的情況了如指掌,說話有根有據,而且敢抓敢管,對一些人的不良行為也敢于在常委會上提出處理的建議,深得蔡長慶的信任和支持。 1966年,“文革”初期,進賢縣造反派確定全縣5個打倒對象,我是其中之一。因我是縣委機關黨總支部書記,縣委各部門和群團干部的入黨、提拔、獎懲,都要經過我。按職務排不上我,但造反派認為,在進賢縣蔡長慶是“當權派”,葉學齡是“實權派”,不打倒葉學齡,蔡長慶打不倒。因此他們刷出“打倒蔡長慶,斗臭葉學齡”的大標語。每次游斗時,我打白旗,上寫“急先鋒”,走在*前面;緊接著就是蔡長慶打黑旗,上寫“黑司令”。在多次批斗中,我和蔡長慶都是分不開的“難兄難弟”。 1968年,根據上級部署,各級都要成立革命委員會,領導班子按照“三三制”的原則配備,其中三個領導干部、三個軍隊干部、三個群眾代表。我和蔡長慶作為領導干部被結合進去,我又有幸和蔡長慶同志在一塊工作。 長時間在一起的工作關系,讓我對蔡長慶同志有了更深的了解。他是位抗戰干部,當年40多歲,有一定的文化水平,起草文件、撰寫講話稿都自己親自動手,從不要秘書代勞。他富有領導經驗,擺脫繁瑣事務,專注抓大事,而且遇事沉著冷靜,辦事有原則,講分寸。他工作作風嚴謹樸實,經常下鄉調查研究,扎根于群眾之中。他對自己和家人要求嚴格,不搞特殊化,總是吃饅頭、面條,從不到食堂揩一點“油”,三個兒子穿的衣服是補丁疊補丁。他為人正派,胸懷寬廣,識才、愛才,唯才是用。他幫助同志,卻從不表白自己的功勞。他始終保持著黨的實事求是、聯系群眾、謙虛謹慎、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保持著光明磊落、與人為善的優良品質。他對我既有知遇之恩,又是我的良師益友。他高尚的品德、寬闊的胸懷、樸實的作風以及高超的領導藝術,是我一生的榜樣。 ……
回眸 作者簡介
葉學齡,1933年6月生,江西省進賢縣人。1952年參加革命工作,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區委領導成員、縣委書記、行署專員、地委書記、省委統戰部部長、省政協副主席、黨組副書記。中共全國十三大代表,八屆全國政協委員。江西省攝影家協會名譽主席、江西生態攝影研究會會長。其攝影作品曾榮獲十九屆全國攝影藝術展金獎、全國第五屆攝影藝術節金像獎提名獎、第十三屆文化部“群星獎”。先后出版生態攝影專輯《花鳥一瞬》《荷韻》《鷺情》《鶴緣》和《婺源鴛鴦》《鳥語書香》等十二部,先后在國內外舉辦個展十余次,參觀人數十萬余人。還著有《實踐與理性思考》《成語今用》《足跡》等作品。
- >
唐代進士錄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自卑與超越
- >
經典常談
- >
隨園食單
- >
莉莉和章魚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