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三國志-中華傳統文化典藏-國學典藏-珍藏經典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0669716
- 條形碼:9787530669716 ; 978-7-5306-6971-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三國志-中華傳統文化典藏-國學典藏-珍藏經典 內容簡介
《三國志/中華傳統文化典藏》一書在六十五卷,晉陳壽撰,宋裴松之注。壽事跡具《晉書》本傳,松之事跡具《宋書》本傳。 凡《魏志》三十卷,《蜀志》十五卷,《吳志》二十卷。其書以魏為正統,至習鑿齒作《漢晉春秋》始立異議。自朱子以來,無不是鑿齒而非壽。然以理而論,壽之謬萬萬無辭;以勢而論,則鑿齒帝漢順而易,壽欲帝漢逆而難。蓋鑿齒時晉已南渡,其事有類乎蜀,為偏安者爭正統,此孚于當代之論者也。壽則身為晉武之臣,而晉武承魏之統,偽魏是偽晉矣。
三國志-中華傳統文化典藏-國學典藏-珍藏經典 目錄
卷一 武帝紀**
卷二 文帝紀第二
卷三 明帝紀第三
卷四 三少帝紀第四
卷五 后妃傳第五
卷六 董二袁劉傳第六
卷七 呂布張邈臧洪傳第七
卷八 二公孫陶四張傳第八
卷九 諸夏侯曹傳第九
卷十 荀彧荀攸賈詡傳第十
卷十一 袁張涼國田王邴管傳第十一
卷十二 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
卷十三 鐘繇華歆王朗傳第十三
卷十四 程郭董劉蔣劉傳第十四
卷十五 劉司馬梁張溫賈傳第十五
卷十六 任蘇杜鄭倉傳第十六
卷十七 張樂于張徐傳第十七
卷十八 二李臧文呂許典二龐閻傳第十八
卷十九 任城陳蕭王傳第十九
卷二十 武文世王公傳第二十
卷二十一 王衛二劉傅傳第二十一
卷二十二 桓二陳徐衛盧傳第二十二
卷二十三 和常楊杜趙裴傳第二十三
卷二十四 韓崔高孫王傳第二十四
卷二十五 辛毗楊阜高堂隆傳第二十五
卷二十六 滿田牽郭傳第二十六
卷二十七 徐胡二王傳第二十七
卷二十八 王毋丘諸葛鄧鐘傳第二十八
卷二十九 方技傳第二十九
卷三十 烏丸鮮卑東夷傳第三十
蜀書
卷三十一 劉二牧傳**
卷三十二 先主傳第二
卷三十三 后主傳第三
卷三十四 二主妃子傳第四
卷三十五 諸葛亮傳第五
卷三十六 關張馬黃趙傳第六
卷三十七 龐統法正傳第七
卷三十八 許麋孫簡伊秦傳第八
卷三十九 董劉馬陳董呂傳第九
卷四十 劉彭廖李劉魏楊傳第十
卷四十一 霍王向張楊費傳第十一
卷四十二 杜周杜許孟來尹李譙邵傳第十二
卷四十三 黃李呂馬王張傳第十三
卷四十四 蔣琬費祎姜維傳第十四
卷四十五 鄧張宗楊傳第十
吳書
卷四十六 孫破虜討逆傳**
卷四十七 吳主傳第二
卷四十八 三嗣主傳第三
卷四十九 劉繇太史慈士燮傳第四
卷五十 妃嬪傳第五
卷五十一 宗室傳第六
卷五十二 張顧諸葛步傳第七
卷五十三 張嚴程闞薛傳第八
卷五十四 周瑜魯肅呂蒙傳第九
卷五十五 程黃韓蔣周陳董甘凌徐潘丁傳第十
卷五十六 朱治朱然呂范朱桓傳第十一
卷五十七 虞陸張駱陸吾朱傳第十二
卷五十八 陸遜傳第十三
卷五十九 吳主五子傳第十四
卷六十 賀全呂周鐘離傳第十五
卷六十一 潘溶陸凱傳第十六
卷六十二 是儀胡綜傳第十七
卷六十三 吳范劉悖趙達傳第十八
卷六十四 諸葛滕二孫濮陽傳第十九
卷六十五 王樓賀韋華傳第二十
附錄一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附錄二 華陽國志·陳壽傳
附錄三 晉書·陳壽傳
三國志-中華傳統文化典藏-國學典藏-珍藏經典 節選
《三國志/中華傳統文化典藏》: 卷一武帝紀**太祖武皇帝,沛國譙人也,姓曹,諱操,字孟德,漢相國參之后。桓帝世,曹騰為中常侍大長秋,封費亭侯。養子嵩嗣,官至太尉,莫能審其生出本末。 嵩生太祖。 太祖少機警,有權數,而任俠放蕩,不治行業,故世人未之奇也;唯梁國橋玄、南陽何頤異焉。玄謂太祖日:“天下將亂,非命世之才不能濟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年二十,舉孝廉為郎,除洛陽北部尉,遷頓丘令,征拜議郎。光和末,黃巾起。拜騎都尉,討潁川賊。遷為濟南相,國有十余縣,長吏多阿附貴戚,贓污狼藉,于是奏免其八;禁斷淫祀,奸宄逃竄,郡界肅然。久之,征還為東郡太守;不就,稱疾歸鄉里。 頃之,冀州刺史王芬、南陽許攸、沛國周旌等連結豪杰,謀廢靈帝,立合肥侯,以告太祖,太祖拒之,芬等遂敗。 金城邊章、韓遂殺刺史郡守以叛,眾十余萬,天下騷動。征太祖為典軍校尉。會靈帝崩,太子即位,太后臨朝。大將軍何進與袁紹謀誅宦官,太后不聽。 進乃召董卓,欲以脅太后,卓未至而進見殺。卓到,廢帝為弘農王而立獻帝,京都大亂。卓表太祖為驍騎校尉,欲與計事。太祖乃變易姓名,間行東歸。出關,過中牟,為亭長所疑,執詣縣,邑中或竊識之,為請得解。卓遂殺太后及弘農王。太祖至陳留,散家財,合義兵,將以誅卓。冬十二月,始起兵于己吾,是歲中平六年也。 初平元年春正月,后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仙、兗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紹、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同時俱起兵,眾各數萬,推紹為盟主。太祖行奮武將軍。 二月,卓聞兵起,乃徙天子都長安。卓留屯洛陽,遂焚宮室。是時紹屯河內,邈、岱、瑁、遺屯酸棗,術屯南陽,仙屯潁川,馥在鄴。卓兵強,紹等莫敢先進。太祖日:“舉義兵以誅暴亂,大眾已合,諸君何疑?向使董卓聞山東兵起,倚王室之重,據二周之險,東向以臨天下;雖以無道行之,猶足為患。今焚燒宮室,劫遷天子,海內震動,不知所歸,此天亡之時也。一戰而天下定矣,不可失也。”遂引兵西,將據成皋。邈遣將衛茲分兵隨太祖。到滎陽汴水,遇卓將徐榮,與戰不利,士卒死傷甚多。太祖為流矢所中,所乘馬被創,從弟洪以馬與太祖,得夜遁去。榮見太祖所將兵少,力戰盡日,謂酸棗未易攻也,亦引兵還。 太祖到酸棗,諸軍兵十余萬,日置酒高會,不圖進取。太祖責讓之,因為謀日:“諸君聽吾計,使勃海引河內之眾臨孟津,酸棗諸將守成皋,據敖倉,塞轘轅、太谷,全制其險;使袁將軍率南陽之軍軍丹、析,入武關,以震三輔:皆高壘深壁,勿與戰,益為疑兵,示天下形勢,以順誅逆,可立定也。今兵以義動,持疑而不進,失天下之望,竊為諸君恥之!”邈等不能用。 太祖兵少,乃與夏侯悖等詣揚州募兵,刺史陳溫、丹楊太守周昕與兵四千余人。還到龍亢,士卒多叛。至铚、建平,復收兵得千余人,進屯河內。 劉岱與橋瑁相惡,岱殺瑁,以王肱領東郡太守。 袁紹與韓馥謀立幽州牧劉虞為帝,太祖拒之。紹又嘗得一玉印,于太祖坐中舉向其肘,太祖由是笑而惡焉。 二年春,紹、馥遂立虞為帝,虞終不敢當。 夏四月,卓還長安。 秋七月,袁紹脅韓馥,取冀州。 黑山賊于毒、白繞、眭固等十余萬眾略魏郡、東郡,王肱不能御。太祖引兵人東郡,擊白繞于濮陽,破之。袁紹因表太祖為東郡太守,治東武陽。 三年春,太祖軍頓丘,毒等攻東武陽。太祖乃引兵西入山,攻毒等本屯。毒聞之,棄武陽還。太祖要擊眭固,又擊匈奴於夫羅于內黃,皆大破之。 夏四月,司徒王允與呂布共殺卓。卓將李傕、郭汜等殺允攻布,布敗,東出武關。傕等擅朝政。 青州黃巾眾百萬人兗州,殺任城相鄭遂,轉入東平。劉岱欲擊之,鮑信諫日:“今賊眾百萬,百姓皆震恐,士卒無斗志,不可敵也。觀賊眾群輩相隨,軍無輜重,唯以鈔略為資,今不若畜士眾之力,先為固守。彼欲戰不得,攻又不能,其勢必離散,后選精銳,據其要害,擊之可破也。”岱不從,遂與戰,果為所殺。信乃與州吏萬潛等至東郡迎太祖領兗州牧。遂進兵擊黃巾于壽張東。信力戰斗死,僅而破之。購求信喪不得,眾乃刻木如信形狀,祭而哭焉。追黃巾至濟北。乞降。冬,受降卒三十余萬,男女百余萬口,收其精銳者,號為青州兵。 袁術與紹有隙,術求援于公孫瓚。瓚使劉備屯高唐,單經屯平原,陶謙屯發干,以逼紹。太祖與紹會擊,皆破之。 四年春,軍鄄城。荊州牧劉表斷術糧道,術引軍入陳留,屯封丘,黑山余賊及於夫羅等佐之。術使將劉詳屯匡亭。太祖擊詳,術救之,與戰,大破之。術退保封丘,遂圍之,未合,術走襄邑,追到太壽,決渠水灌城。走寧陵,又追之,走九江。夏,太祖還軍定陶。 下邳闕宣聚眾數千人,自稱天子;徐州牧陶謙與共舉兵,取泰山華、費,略任城。秋,太祖征陶謙,下十余城,謙守城不敢出。 是歲,孫策受袁術使渡江,數年間遂有江東。 ……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我與地壇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史學評論
- >
煙與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