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時代的科學交流體系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308595
- 條形碼:9787520308595 ; 978-7-5203-0859-5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網絡時代的科學交流體系研究 本書特色
抓住“相互建構”這個STS研究的理論前沿,采用理論與實證相結合的方法,本書批判考察了網絡時代科學交流體系的演變及其產生的新問題,并對該過程中不同行動者之間的互動和博弈過程進行了深入研究。通過分析網絡時代科學知識的共享過程考察了在線知識資源的重新配置及其實質,進而揭示了知識資源的重構對于當前的科學共同體乃至整個科學知識生產過程所產生的重大影響。
網絡時代的科學交流體系研究 內容簡介
抓住“相互建構”這個STS研究的理論前沿,采用理論與實證相結合的方法,本書批判考察了網絡時代科學交流體系的演變及其產生的新問題,并對該過程中不同行動者之間的互動和博弈過程進行了深入研究。通過分析網絡時代科學知識的共享過程考察了在線知識資源的重新配置及其實質,進而揭示了知識資源的重構對于當前的科學共同體乃至整個科學知識生產過程所產生的重大影響。
網絡時代的科學交流體系研究 目錄
**章 作為一個學術議題的“當代科學交流體系” **節 網絡環境下當代科學交流體系的演化 一 當代科學交流體系的新變化與新問題 二 本議題的研究意義 第二節 國內外研究現狀及相關問題域 一 國外研究現狀 二 國內研究現狀 第三節 幾種研究視角及理論的評析 一 圖書情報學研究(信息組織和管理的視角) 二 傳播學研究(信息流動和再現的視角) 三 STS研究(信息的多維度跨學科研究視角)第二章 網絡環境與當代科學交流體系:內涵、特征與功能演變 **節 網絡技術環境下的當代科學交流體系 一 網絡通信技術的內涵及其歷史演化 二 科學研究中的網絡通信技術群 三 在線數據庫的功能及特征分析 第二節 “科學交流體系”的歷史源頭回溯 一 科學交流體系的形成及其歷史演變 二 作為一個系統的科學交流體系及其功能 第三節 STS視域下當代科學交流體系的構建及其主要特征 一 STS視域下的科學交流體系的構建 二 當代科學交流體系的主要特征評析第三章 網絡環境下當代科學交流體系的演化路徑 **節 網絡技術構建了知識存取的新方式 一 基于網絡的知識出版新模式的涌現 二 基于網絡的模塊化與知識網格的新構造 三 基于網絡的知識存取方式的新格局 第二節 網絡技術打造了學術評價的新機制 一 網絡環境下的學術質量控制 二 知識內容評價體系與方法的技術化 三 新技術環境下學術不端行為的監測第四章 網絡環境下當代科學共同體的重構及其影響 **節 網絡環境下當代科學共同體的重構 一 網絡信息空間中的當代科學共同體:概念透視 二 網絡技術環境下當代科學共同體的重構及其表現 三 當代科學共同體的虛擬重構對于科學界的影響 第二節 網絡環境下當代科學共同體重構的批判反思 一 當代科學共同體重構的哲學反思 二 當代科學共同體重構的哲學批判第五章 網絡環境下知識資源的“數字鴻溝”現象及其批判 **節 在線知識資源庫與科學共同體的互動與共生 一 ICT:理解科學家新技能的關鍵要素 二 在線知識資源庫在學術交流中主體地位的構建析因 三 網絡環境下的當代學術資源配置:平等還是分化?
第二節 科學交流領域中商業力量的介入及影響 一 “門檻費”與當代科學交流中的新壁壘 二 反抗且依賴——以Elsevier的漲價風波為例 三 科學信息的保密行為與商業壟斷辨析第六章 開放獲取模式的發展與知識資源的反壟斷歷程 **節 “開放獲取”知識共享機制:歷史、內涵與可能性 一 “自由科學運動”與開放獲取新理念 二 開放獲取的內涵及其認識維度 三 開放獲取實施的現實可能性 第二節 開放獲取知識共享策略的運行機制及相關問題 一 開放獲取對于商業數據庫的反抗 二 開放獲取進程中的相關問題及其對策第七章 開放獲取知識共享模式的案例研究 **節 開放預印本與知識協同創作模式:以arXiv為例 一 arXiv知識協同創作模式的內涵與功能 二 arXiv知識共享機制的STS分析 三 arXiv知識共享機制的影響及啟示 第二節 NIH強制性開放獲取政策的實施歷程及其影響 一 NIH強制性“開放獲取”政策的實現歷程 二 STS視角下多元行動者之間的利益博弈 三 利益博弈過程中的關鍵問題及遺留問題 四 NIH強制性開放獲取政策的實質及啟示第八章 科學知識“公有性”規范的當代意涵 **節 重回默頓的公有性規范:作為“公共產品”的科學知識 第二節 網絡環境下的“開放性”要求與“公有性”規范的比較維度 第三節 開放獲取:未來學術交流的必然趨勢?
第九章 結語參考文獻
展開全部
網絡時代的科學交流體系研究 作者簡介
丁大尉,1976年出生,山東煙臺人,2011年畢業于清華大學人文學院,獲哲學博士學位,現工作于煙臺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領域為信息哲學、網絡社會學,目前主要的學術方向為當代科學知識生產、信息空間中的知識建構、網絡技術標準演化等等;主要學術兼職有中國科學學與科技政策研究會科學學理論與學科建設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科學技術學專業委員會委員、山東省高校哲學、經濟學研究會常務理事、山東省自然辯證法研究會理事;近五年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規劃基金、山東省社會科學規劃基金等項目5項;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國內外雜志發表相關學術論文3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