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zhàn)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tài)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當代廣州學評論-2017年第1期.總第3期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113892
- 條形碼:9787520113892 ; 978-7-5201-1389-2
- 裝幀:暫無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當代廣州學評論-2017年第1期.總第3期 內容簡介
廣州學以學科形態(tài)統(tǒng)攝現(xiàn)有廣州研究的各個方面,既有橫向上對廣州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城市建設與管理等現(xiàn)實問題的研究,也有縱向上對廣州歷史文化、傳統(tǒng)藝術、文獻典籍等領域的研究。本刊將重點研究廣州學的學科屬性、基礎理論、現(xiàn)實關懷及學科分支等不同領域,體現(xiàn)出綜合性、務實性、開放性特征。
當代廣州學評論-2017年第1期.總第3期 目錄
地方學研究的內生力與增長點【涂成林】
廣州學的文獻基礎:地方史料的多維呈現(xiàn)與多樣利用【譚苑芳】
廣州學與區(qū)域禪佛教研究【陶乃韓】
從廣州民俗的文化底蘊看廣州學的特性【龔伯洪】
廣州學與《廣州大典》研究
“越人好事因成俗”:廣州蒲澗節(jié)會傳統(tǒng)民俗活動述論【趙曉濤】
紙上鏡畫:道光廣州府刻書業(yè)的文化特色管窺【李 文】
論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古典文獻研究【呂慧敏】
廣府文化研究
廣府文化的生成機理和過程分析【黃 旭】
廣東“雙毫”與近代廣州生活【蒙啟宙】
近代西方對嶺南文化介紹中的中國想象【龍其林】
論清代廣府壁畫中的傳統(tǒng)文化【黃利平】
海上絲綢之路研究
廣州在海上絲綢之路上的歷史地位與作用研究【李 鈞 顧澗清】
廣州十三行行商引進西方船炮【楊宏烈 楊 禾】
意義視角下的廣州市十三行歷史街區(qū)發(fā)展與活化研究【肖佑興 羅柳甜 吳 林】
熱點問題研究
廣州城市文脈傳承與保護【王 河】
廣州城市發(fā)展遠景目標及其體系研究【李 鈞 董小麟】
廣州咸水歌文化變遷的思考【謝棣英 鄭少霞】
近代廣州教育發(fā)展的軌轍論析【郭海清】
推動公共行政倫理化發(fā)展的廣州實踐【李仁武】
嶺南建筑背景下廣州沙灣古建筑特色及地方建筑存留問題思考【梁潔玲】
方法論研究與借鑒
廣州學視野下的《廣州城坊志》研究【胡巧利】
基于社會建構視角的廣州城市性研究【梁檸欣】
杭州學研究實踐經(jīng)驗與體制機制創(chuàng)新【馬智慧 王劍文】
當代廣州學評論-2017年第1期.總第3期 作者簡介
涂成林,男,漢族,1961年12月出生,湖南省岳陽市人,中共黨員,博士,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廣州大學廣州發(fā)展研究院院長。1978年起,先后進入四川大學、中山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學習,獲得學士學位、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1985年進入中共湖南省委理論研究室(中共湖南省委講師團)工作。1991年調入廣州市社會科學院,1993年獲評聘為副研究員,1998年獲評聘為研究員。1992年擔任廣州市社會科學院院科研開發(fā)處副處長。1993-2002年任《開放時代》雜志社副社長,常務副主編、執(zhí)行主編。2003-2010年任軟科學研究所所長。2010年6月調入廣州大學,擔任廣州發(fā)展研究院院長。兼任廣東省綜合改革研究院副院長等職。曾赴澳大利亞、新西蘭和加拿大等國做訪問學者。目前主要從事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科技政策、文化軟實力以及西方哲學、唯物史觀等方面的教學與研究。主持和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一般項目及省、市各類研究課題共計60余項。獲得國家教育部及廣東省、廣州市哲學社會科學獎項和人才獎項20余項。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隨園食單
- >
山海經(jīng)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名家?guī)阕x魯迅:朝花夕拾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姑媽的寶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