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渤海潮 內容簡介
本書分為世紀之路、家在岸邊、城有故事三部分。主要內容包括: 清朝關外**條鐵路 ; 迎來了大開發 ; 一條鐵路一座城 ; 路在何方 ; 一支開門破窗的利箭等。
渤海潮 目錄
壹 世紀之路
一清朝關外**條鐵路
二命運多舛
三迎來了大開發
四一條鐵路一座城
五路在何方
六一支開門破窗的利箭
七新節點
貳 家在岸邊
一兩河水
二交錯的河口港
三盤錦河港
四河賜的海港
五黑色引擎
六藍色引擎
七優勢匯聚地
八帶狀的城
九流淌的市
叁 城有故事
一水城故事
二綠色的海灘
三聞濤于岸
四“和”在遼河口
渤海潮 節選
《渤海潮/印象盤錦文化叢書》: 反正在當時的中國修鐵路,真的是一件大事,也是一件大難事。 到1898年,從山海關通往奉天的鐵路不僅沒有開工,甚至也沒有納入規劃,直到1912年鐵路才修到了當時的奉天城。 再接著說營榆鐵路。營即營口,借助大遼河的水運,是當時東北地區*大的貿易港口,40年前的第二次鴉片戰爭戰敗后,英國獲營口港的通商權,英國以鐵路運營權為利益要求,給清政府貸款修路。用別人的錢修自己的路,這是一個劃得來的買賣,再說沙俄和日本對遼東半島的垂涎昭然若揭,在不能保全的前提下,開辟一條屬于自己的便捷出海通道,也應該是清朝重臣振國興邦的權宜之策。 營口港風生水起,大連港還沒誕生,還是一個叫作青泥洼橋的小漁村,沙俄租借后于1899年才開始建港。 1898年,沙俄開始建設南滿鐵路,同時獲得從營口到大石橋的鐵路支線筑路權,這時,清政府的營榆鐵路也開始動工,也就是說,清朝和沙俄都要修筑一條通往東北當時*大港口的鐵路,有了鐵路,港口的作用才會得到發揮,才會站到商貿制高點上。 當時,華夏大地內憂外患,清政府疲于應對,營榆鐵路就默默地開工了。 這是從兩個方向對著同一個目標的賽跑,放在桌面上是這樣的: 從距離上來衡量,一條30公里,一條近300公里,清政府要修的鐵路是沙俄的10倍之長;從地理條件來看,營榆鐵路要穿越近百公里的遼河口平原沼澤地和幾條大河,沿途地勢低洼,水質含堿量大,不宜飲用和做機車用水,要建設數座水塔和蓄水池;更關鍵的一項是當時盤山(今盤錦)境內還處在半荒蕪狀態,人煙稀少,不僅所有建材需要外運,連民工都十分短缺。 營榆鐵路的建設艱辛文獻中鮮有記載,難度超出我們的想象,結果也出乎人們的預判,在陸路通向水路的賽跑中,中國人贏了。 值得追憶的還有,在營榆鐵路建設中,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被委以重任,作為總工程師身處一線,住在今日的遼東灣新區。他精心勘測籌劃,夜以繼日,深人工地,指揮修筑,成就了這條意義重大,堪稱關外中國人自己修筑的**條鐵路。 1900年3月,開筑不到兩年時間后,營榆鐵路雙向同時建設的進程標尺,在雙臺子站重合到了一起。(二)命運多舛 歷史就像疊嶂的山巒按照一個漸進的趨勢在綿延,難有一個斷崖讓山勢戛然而止一樣。造成中華民族百年屈辱史的深層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但在回溯歷史的過程中不難發現,我們的民族無論處在一個怎樣的窘境中,都有仁人志士會挺起民族的脊梁,從沒淪落到案板上成為任人宰割的魚肉的地步。 鐵路通車兩年后,日俄在遼東半島發生戰爭,袁世凱借機派人與英國交涉,估計是說局勢這么混亂,你大英帝國沒必要攪這趟渾水了,堂堂日不落大地主,也不差這半條壟,英國人一合計,也好,真把鐵路還給了清朝。 國運不濟非人力所強求,估計當初決定修路時,滿腹經綸的清朝大臣們早就想過,一切皆有變數。 1912年,溝幫子到奉天的鐵路修通后,營榆鐵路成為向南的支線,改名為溝營鐵路。 當時的溝營鐵路比較繁忙,從溝幫子到營口河北站共設有30個道房(道班),貨物到大遼河河北,再從海上運往各地。 荒蕪的遼河人海口地區自此人煙漸稠,商賈云集,也為日后的大規模開發建設奠定了基礎。 民國時期,為抵制日本“滿鐵”公司對交通的壟斷,張作霖利用這條向北的鐵路支線,降低運價,與日本控制的南滿鐵路競爭,使經營口發送東北各地的貨物都集中于大遼河北岸碼頭站。當時的營口人出門運貨都選擇北渡遼河坐車,稱之為坐“愛國車”,使日本所經營的南滿鐵路運輸受到了很大的沖擊。 ……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推拿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莉莉和章魚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月亮與六便士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