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公路車寶典(ZINN的公路車維修與保養秘籍)
-
>
晶體管電路設計(下)
-
>
基于個性化設計策略的智能交通系統關鍵技術
-
>
花樣百出:貴州少數民族圖案填色
-
>
山東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技術轉移與技術創新歷史叢書中國高等技術教育的蘇化(1949—1961)以北京地區為中心
-
>
鐵路機車概要.交流傳動內燃.電力機車
-
>
利維坦的道德困境:早期現代政治哲學的問題與脈絡
稻田面源污染原位控制-水分與有機肥管理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546142
- 條形碼:9787030546142 ; 978-7-03-054614-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稻田面源污染原位控制-水分與有機肥管理 內容簡介
水稻是我國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種植面積約占我國糧食種植面積的40%,產量約占我國糧食總產量的50%。然而,水稻產量的維持大多依賴高量化肥和灌溉用水的投入,對資源利用、氮磷污染的研究已經成為學術界的研究熱點。《稻田面源污染原位控制:水分與有機肥管理》從水肥耦合管理與有機肥歸田兩個方面探索了稻田生產系統面源污染的原位控制機理,提出了“AWD+SSNM”水肥管理新方法及有機肥替代化肥減排氮磷的新理論,為流域面源污染系統控制提供了支持。 《稻田面源污染原位控制:水分與有機肥管理》內容豐富,研究角度多樣,研究案例描述詳盡、數據翔實,圖文并茂,可讀性強,可供環境、土壤、水文、生態、農業等領域的科研工作者和工程技術人員參考,特別是從事農業非點源污染防治的廣大科技人員,對從事生態保護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相關部門人員也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稻田面源污染原位控制-水分與有機肥管理 目錄
第1章 AWD與緩控釋肥耦合對稻田碳氮磷遷移轉化的影響
1.1 引言
1.1.1 農田面源污染與水體富營養化
1.1.2 干濕交替節水灌溉研究進展
1.1.3 緩控釋肥施用研究進展
1.2 水肥管理對稻田氮素徑流和滲漏損失的影響
1.2.1 結果與分析
1.2.2 討論
1.3 水肥管理對稻田磷素徑流和滲漏損失的影響
1.3.1 結果與分析
1.3.2 討論
1.4 水肥管理對水稻生長、產量和水肥利用率的影響
1.4.1 結果與分析
1.4 討論
1.5 水肥管理對水稻碳氮磷吸收、積累、分配及碳氮磷化學計量比的影響
1.5.1 結果與分析
1.5.2 討論
1.6 水肥管理對稻田土壤理化性狀和微生物學特性的影響
1.6.1 結果與分析
1.6.2 討論
1.7 小結
參考文獻
第2章 AWD與SSNM耦合管理對氮磷徑流流失的削減效應
2.1 引言
2.1.1 節水技術
2.1.2 肥料管理技術
2.2 研究區域概況
2.2.1 研究區域及實驗設計
2.2.2 樣品采集與分析方法
2.2.3 研究區域水肥管理現狀
2.3 水肥管理對稻田氮磷流失削減規律研究
2.3.1 實驗期間降雨量與田面水位動態變化過程
2.3.2 不同水分管理模式下灌排水量差異
2.3.3 不同水肥管理模式下氮磷流失特征
2.4 水肥管理對水稻產量及部分生理學參數影響規律研究
2.5 水肥管理存在的技術瓶頸與展望
2.6 小結
參考文獻
第3章 有機肥歸田對土壤碳氮磷轉化及流失潛能的影響
3.1 引言
3.1.1 施肥對土壤有機碳密度的影響
3.1.2 施肥對土壤氮的影響
3.1.3 施肥對土壤磷的影響
3.1.4 施肥對土壤酶活性的影響
3.1.5 施肥對水體氮磷流失潛能的影響
3.2 肥料試驗介紹
3.2.1 南昌試驗點稻田肥料試驗
3.2.2 嘉興試驗點稻田肥料試驗
3.3 長期施肥25年后稻田土壤有機碳密度變化
3.3.1 南昌點耕層SOC含量
3.3.2 南昌點剖面SOC
3.3.3 南昌點SOC密度與肥料輸入C相互關系
3.3.4 嘉興點耕層SOC含量
3.3.5 嘉興點剖面SOC
3.3.6 嘉興點SOC密度與肥料輸入C相互關系
3.4 施肥對稻田土壤氮變化的影響
3.4.1 南昌點土壤全氮變化
3.4.2 南昌點土壤無機氮變化
3.4.3 南昌點土壤氮之間的相互關系
3.4.4 嘉興點土壤全氮變化
3.4.5 嘉興點土壤無機氮變化
3.4.6 嘉興點無機氮之間的相互關系
3.5 施肥對稻田土壤磷變化的影響
3.5.1 南昌點STP變化
3.5.2 南昌點土壤Olsen-P變化
3.5.3 嘉興點STP變化
3.5.4 嘉興點土壤Olsen-P變化
3.6 施肥對稻田土壤脲酶活性的影響
3.6.1 南昌點土壤脲酶活性變化
3.6.2 南昌點土壤脲酶活性與土壤氮相關性
3.6.3 嘉興點土壤脲酶活性變化
3.6.4 嘉興點土壤脲酶活性與土壤氮相關性
3.7 施肥對稻田土壤磷酸酶活性的影響
3.7.1 南昌點土壤磷酸酶活性變化
3.7.2 南昌點土壤磷酸酶活性與STP和Olsen-P相關性
3.7.3 嘉興點土壤磷酸酶活性變化
3.7.4 嘉興點土壤磷酸酶活性與STP和Olsen-P相關性
3.8 施肥對稻田氮磷流失潛能的影響
3.8.1 南昌點稻田水中氮流失潛能
3.8.2 南昌點稻田水中磷流失潛能
3.8.3 嘉興點稻田水中氮流失潛能
3.8.4 嘉興點稻田水中磷流失潛能
3.9 小結
參考文獻
第4章 有機肥歸田對稻田土壤硝態氮淋失的影響
4.1 引言
4.1.1 農田土壤硝態氮累積與淋失及其影響因素
4.1.2 15N自然豐度法在氮素轉化過程研究中的應用
4.2 農田土壤硝態氮累積與淋失及其影響因素分析
4.2.1 材料與方法
4.2.2 農田土壤硝態氮累積概況及影響因素分析
4.2.3 農田土壤硝態氮淋失概況及影響因素分析
4.3 有機肥施用對稻田土壤氮素淋失及無機氮殘留的影響
4.3.1 材料與方法
4.3.2 不同施肥處理對水稻產量的影響
4.3.3 不同施肥處理下稻田田面水氮素濃度變化
4.3.4 不同施肥處理下稻田滲漏液氮素濃度變化
4.3.5 不同施肥處理對0~100cm土層無機氮累積與分布的影響
4.4 有機肥施用對稻田土壤剖面15N自然豐度的影響
4.4.1 材料與方法
4.4.2 有機肥施用對土壤剖面15N自然豐度的影響
4.5 小結
參考文獻
第5章 有機肥歸田對稻田土壤遺存磷的影響及活化研究
5.1 引言
5.1.1 土壤磷素賦存形態研究進展
5.1.2 土壤磷酸酶動力學、熱力學研究進展
5.1.3 稻田磷素流失潛能研究進展
5.1.4 磷素活化劑研究進展
5.2 有機肥施用對稻田土壤遺存磷的影響
5.2.1 材料與方法
5.2.2 不同施肥處理對水稻產量的影響
5.2.3 不同施肥處理對土壤理化性質的影響
5.2.4 不同施肥處理對土壤遺存磷素組分的影響
5.2.5 相關性分析
5.3 有機肥施用對稻田土壤微生物及酶學特性的影響
5.3.1 材料與方法
5.3.2 不同施肥處理對土壤微生物群落結構的影響
5.3.3 不同施肥處理對土壤磷酸單酯酶活性的影響
5.3.4 不同施肥處理對土壤酸性磷酸酶動力學的影響
5.3.5 不同施肥處理對土壤酸性磷酸酶熱力學的影響
5.3.6 土壤酶學特性與土壤理化性質的相關性分析
5.4 有機肥施用對稻田磷素流失潛能的影響
5.4.1 材料與方法
5.4.2 不同施肥處理對田面水磷素濃度和形態的影響
5.4.3 不同施肥處理對滲漏水磷素濃度和形態的影響
5.4.4 田面水、滲漏水TP和DP濃度隨時間變化的回歸分析
5.5 活化劑對水稻土磷酸單酯酶活性及磷素形態的影響
5.5.1 材料與方法
5.5.2 磷素活化劑對水稻土有效磷的影響
5.5.3 磷素活化劑對水稻土磷酸單酯酶活性的影響
5.5.4 磷素活化劑對水稻土磷素形態的影響
5.5.5 磷酸單酯酶酶活性及磷素組分與Olsen-P相關性分析
5.6 小結
參考文獻
第6章 有機肥歸田對稻田土壤膠體磷釋放及運移規律的影響
6.1 引言
6.1.1 研究背景
6.1.2 長期施肥下土壤磷素的賦存及流失
6.1.3 土壤膠體磷的釋放及影響因素
6.2 不同施肥下稻田田面水膠體磷的分布特征
6.2.1 材料與方法
6.2.2 氣象水文因素
6.2.3 稻田田面水總磷濃度變化
6.2.4 稻田田面水膠體磷分布特征
6.2.5 稻田田面水無機磷與有機磷的分布變化
6.2.6 無機磷在不同粒級上的變化
6.2.7 各粒級磷濃度隨施肥時間的回歸分析
6.3 稻田徑流排水中膠體磷的流失規律
6.3.1 材料與方法
6.3.2 稻田徑流中磷素粒徑組成.
6.3.3 稻田徑流中無機磷與有機磷的組成
6.3.4 稻田徑流中膠體態元素的含量特征
6.3.5 稻田徑流中各粒級磷的活性強度
6.4 磷肥輸入對稻田土壤膠體磷的影響
6.4.1 材料與方法
6.4.2 施肥對水稻產量與磷素利用的影響
6.4.3 施肥對土壤全磷剖面分布的影響
6.4.4 施肥對土壤剖面膠體釋放量的影響
6.4.5 土壤膠體形貌特征
6.4.6 施肥對土壤膠體磷剖面分布的影響
6.4.7 施肥影響下無機磷和有機磷在膠體及溶解相的分布
6.5 小結
參考文獻
稻田面源污染原位控制-水分與有機肥管理 節選
《稻田面源污染原位控制:水分與有機肥管理》: 水稻不同生育期各組織碳氮磷的濃度呈現出不一致的變化趨勢。根和莖葉的氮磷濃度從苗期到分蘗期持續增加,表明水稻初期根系在土壤中快速延伸,并從土壤中吸收了大量的養分。在施氮肥情況下根的氮磷濃度僅增加至分蘗期,而碳濃度持續增加至灌漿期(圖1.20),表明根的碳濃度與其氮磷濃度相比更不易受水稻生育晚期根系老化的影響。水稻莖葉的碳氮磷濃度從分蘗期到成熟期均呈下降趨勢(圖1.20~圖1.22)。Yang等(2007a,2007b)也發現水稻地上部氮磷的濃度從分蘗期到成熟期持續下降。營養器官的氮磷濃度隨植株生長而下降的規律不僅存在于水稻中,也存在于其他農作物(如玉米、小麥、大麥和大豆)中(Ziadi et al.,2007; Dordas, 2009)。這種現象是由植物生物量積累、植株體積增大所產生的稀釋效應而引起的(Elser et al.,2010; Kim et al.,2011; Zhang et al.,2013)。從灌漿期到成熟期,與穗的碳氮濃度顯著下降相反(圖1.20和圖1.21),穗的磷濃度持續上升(圖1.22),這可能歸因于快速生長的籽粒需要相對更多的富磷的核糖體RNA (RNA磷約占細胞質量的9%)以維持高速率的蛋白質合成(Matzek andVitousek.2009: Yu et al.,2012)。 ……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經典常談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朝聞道
- >
二體千字文
- >
隨園食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