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黑格爾《精神現象學》句讀-第十卷 版權信息
- ISBN:9787010175492
- 條形碼:9787010175492 ; 978-7-01-017549-2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黑格爾《精神現象學》句讀-第十卷 內容簡介
本書是鄧曉芒教授的十卷本《黑格爾〈精神現象學〉句讀》的*后一卷。黑格爾在《精神現象學》中闡述了自己的哲學觀點和方法論原則,他自稱此書是哲學體系的導言,出版于1807年。其內容分為三部分:即一、意識、自我意識、理性:二、精神:三、宗教和*知識。本卷的內容主要涉及基督教和“*認知”部分。在這一部分,黑格爾對基督教那些看似雜亂無章的教義進行了系統的、合乎辯證層次的梳理,如上帝創世和造人、道成肉身、死后復活、三位一體、圣餐和奧體、團契等等。他認為所有這些看起來神秘莫測、不合常理的教義,其實都是由于宗教的表象思維的局限性在表達思辨原理方面無能為力的體現,這就迫使人們從表象思維的方式提升到概念把握的層次,從而進入到更高的“*認知”的階段。在“*認知”中,通過概念把握的宗教,其神秘性一掃而光,精神便以精神的方式達到了自我意識。因此,黑格爾的思想在宗教提升到哲學的時候,其哲學本身也就成了一種“理性宗教”、或者經過概念把握的宗教了,其中體現的是歷史和邏輯的一致、時間和存在的一致、真理性和確定性的一致,*終是主體和實體達到了一致。《精神現象學》因此走到了自己的終點而向純粹的概念體系過渡即向《邏輯學》過渡了,完成了《精神現象學》作為整個哲學體系的“導論”任務。
該句讀不僅沿襲了鄧曉芒以往用十句話解讀一句原文的做法,而且還將黑格爾的這本名著重新根據德文翻譯,可謂“一箭雙雕”。
第十卷約52萬字。
黑格爾《精神現象學》句讀-第十卷 目錄
(Ⅰ.天啟宗教的形成)
(Ⅱ.絕對宗教的單純內容:上帝化身為人的現實性)
(1.神圣的自我意識的直接存在(69)2.*高本質的概念因個別自我使得抽象性與直接性同一而達到完成(88)3思辨的認知是絕對宗教的團契的表象(120))
(Ⅲ絕對宗教的概念的發展)
(1.在自身中的精神;三位一體(179)2外化的精神;圣子的
王國(203)(1)創世(214)(2)善與惡(225)(3)復活與和
解(257)3在自己的充實狀態中的精神:圣靈的王國(297))
第三篇(DD)絕對認知
第八章絕對認知
(一、概念在前此各意識形態中的形成)
(二、科學即對自我自身的概念式的把握)
(三、達到概念式把握的精神向著定在的直接性的返回)
德漢術語索引
漢德詞匯對照表
后記
黑格爾《精神現象學》句讀-第十卷 節選
但這是以往的信念,我們現在參觀藝術博物館并不是這樣一種禮拜的行為。“相反,它只是外在的行為,它從這些果實上,例如說擦去雨點和灰塵,并且不是樹立起圍繞著、生產著和激活著倫理東西的那個現實性的各種內在元素”,我們不再崇拜了,相反,我們對藝術品的這種欣賞只是一種外在的行為,或者說只是一種藝術史的行為,我們在講藝術史的時候我們也是在欣賞,我們拿一個藝術品來評價、鑒賞、鑒別,講它的好處在什么地方,表現了什么樣的特點,等等,這只是一個外在的行為。這就像從這些果實上面擦去雨點和灰塵一樣,從樹上摘下來的果實不免帶有一些不相干的雨點和灰塵,我們把它擦干凈,讓它的本色顯露出來,去偽存真,我們在講藝術史的時候就要做這樣一些工作。這并不是樹立起這樣一些元素,什么元素呢?就是圍繞著、生產著和激活著倫理東西的那個現實性的內在元素,我們現在并不去樹立這樣一些內在元素。古希臘當時當地的倫理世界、時代精神的現實中,有很多內在的元素,這些內在的精神元素圍繞著這個倫理世界,創生和激活著它:但是我們今天的欣賞不是干這個事情,不是要把這些內在的元素再次激活起來,不是要樹立起它們去生產和激活那些倫理的東西,因為當時的那種現實性今天已經不存在了。所以我們的欣賞并不是要舊事重提,復活舊日的亡靈,而是什么呢?“而是建立起它們的外部實存、語言、歷史的東西等僵死元素的泛泛而談的草圖”,而是要去建立一個草圖。草圖(Geruste)又有“腳手架”的意思,我們前面講到力和知性的時候,把牛頓物理學、伽利略的理論等等都看作內在東西的外部腳手架。內在東西就是力本身,所有那些規律都是一些外在的腳手架,為了把握力的規律,我們建立起那一套數學物理公式,但是那些數學物理公式本身并不等于這些力,只是我們為了把握這些力而撒下的一面大網,一個規范力的草圖。你可以用這些東西精確地去限定力。
黑格爾《精神現象學》句讀-第十卷 作者簡介
鄧曉芒,1948年4月生,湖南長沙人。1964年初中畢業即下放農村當知青,10年后回城當搬運工。1979年考入武漢大學哲學系攻讀西方哲學史碩士研究生,1982年獲碩士學位并留校任教,1989年評為教授,2010年起改任華中科技大學哲學系教授,現為中華外國哲學史學會常務理事,《德國哲學》主編,華中科技大學德國哲學研究中心主任。長期從事德國古典哲學的翻譯和研究,又旁及現代西方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美學、中西哲學和文化比較、文藝理論和文學評論等,并積極介入社會批判和熱點問題,創立了“新實踐美學”和“新批判主義”,已出版著作29部,譯著7部。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唐代進士錄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