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同時代人-詩意的見證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2277194
- 條形碼:9787562277194 ; 978-7-5622-7719-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同時代人-詩意的見證 本書特色
魏天無主編的《同時代人--詩意的見證》既注重大家之作,又不偏廢對新生代優秀作品的推舉;在研究范圍上,本書所關注的不僅是小說,也包括詩歌和影視劇作,隨著文學邊界的拓展可能還會進入更為廣闊的文學和文化活動領域;就研究角度而言,本書既有宏大的政治敘事評論,又有從生態、性別、倫理等角度的切人。
同時代人-詩意的見證 內容簡介
新世紀以來,湖北詩人的創作在國內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湖北已成為中國現代漢語詩歌的重鎮,湖北詩人的沉潛、冷靜和自信已得到越來越廣泛的認同和肯定! 锻瑫r代人:詩意的見證/湖北文學理論與批評研究叢書》所評論的對象,涵蓋了出生于20世紀50年代至90年代的五代詩人,其中既有對詩人創作歷程的全景描述,對詩人創作用心和精神指向的體察,也有對詩歌文本的細讀和闡釋。作為見證的文學,詩歌折射著新時代的波譎云詭,評論則在這種折射中考察和辨識詩歌之于人的生存的價值。 《同時代人:詩意的見證/湖北文學理論與批評研究叢書》既注重大家之作,又不偏廢對新生代優秀作品的推舉;在研究范圍上,《同時代人:詩意的見證/湖北文學理論與批評研究叢書》所關注的不僅是小說,也包括詩歌和影視劇作,隨著文學邊界的拓展可能還會進入更為廣闊的文學和文化活動領域;就研究角度而言,《同時代人:詩意的見證/湖北文學理論與批評研究叢書》既有宏大的政治敘事評論,又有從生態、性別、倫理等角度的切人。
同時代人-詩意的見證 目錄
為生活招魂
庸常生活的詩意何在
張執浩詩歌論——兼論當前詩歌寫作中的幾個問題
時間到了,請掉頭
迎面遭遇詩人小說家
詩人小說家筆下的“觀念”與“詩意”
不可比較的比較:詩歌與小說
為那個值得競爭的目標
在時代中捶打時代,在人群中出離人群
抒情者:在陽光與陰霾之間
輯二 守望與見證
“如今我要沉默”:唯美詩人的象征森林
迷途的滄桑與寧靜的守望
“他走著,仿佛夜色朦朧”
日常的偶然,或日堅忍與溫暖
疼痛中的拯救
“旋轉的鏡面”與“途中的美學”
以詩為詩:網絡詩歌的“反網絡”傾向及其特征
世間*深的寂靜,都在文字里
黃石的愛情
清涼雄風緣楚地
“如果你來過”
輯三 詞語復活
南野:在時間的前方
柳宗宣:“一列記憶火車”
魯西西:“星星存在的可能性”
川上:“在沉默著的懷抱中的水靜靜地流”
黃光輝:聽那堅忍與沉默的詩篇
哨兵:這不是想象,是幻覺
懶懶:“朝著接近天空的位子漂移”
余秀華:為了愛,施予愛
談驍:現在是“恩施時間”
阿海:“在這人間的傘鉤上”
或者,還會有另外的一切
札記:散淡的生活,悲涼的年代
輯四 對話與問答
民間在哪里?
什么時候我們才能學會心平氣和地說話?
“寫作是抵抗心靈鈍化的武器”
答《中國詩歌調查》問卷
答外灘藝術計劃——詩歌船“問卷調查”
答《長江商報》記者問
答《優良》雜志記者問
《真無觀:與他者比鄰而居》研討會暨新書首發式發言紀要
輯外 批評的批評
真正獨立的人——魏天無導讀
善良的手術刀:魏天無的文學批評
魏天無詩歌批評述評
后記
同時代人-詩意的見證 節選
《同時代人:詩意的見證/湖北文學理論與批評研究叢書》: 詩人寫小說在今天已不是一個令人興奮的談資,津津樂道于詩人小說中的“詩意語言”在我看來要么是出于對詩歌的無知,要么是出于對小說的誤解。一來,詩人寫小說并不是要展示他在詩歌方面的能耐,他要應對文體轉換的種種困難,“詩意語言”并不能構成小說本身。二來,在許多人的潛意識里,“詩意語言”其實指的是古典詩歌的意境和韻味,如20世紀80年代何立偉的成名作《白色鳥》所呈現的那樣,而這與80年代末期之后詩人對詩意的理解相去甚遠。我們還不能完全理解詩人憑借什么從日常生活中發現詩意,因此,我們很難精當地解釋當詩人加入小說寫作的行列,其優勢和不同是如何體現出來的! 垐毯谱苑Q是“日常生活奇跡的發現者”,他用這句話來概括自己的小說時,已不是那個置身于生活之外引吭高歌的青春期詩人,而是隱身于生活的厚重帷幕下四處刺探秘密的城市速記員。他*早的一批以蟹居城市的小人物(例如馬太)為主角的短篇小說基本屬于這一類,我閉上眼睛就能看到當作家自以為發現了他們在庸常乏味的日子里的荒誕怪異的想法和舉動時,臉上露出的一絲絲竊喜。不過這還不是那個越寫越好、也越寫越慢的詩人張執浩的形象。我覺得,2002年是他寫作的另一個重大轉折,這個轉折可以歸因于他摯愛的母親的離世及由此引發的震慟和打擊。我們在他的詩和小說中幾乎同時目睹了這一切。似乎直到那一刻來臨,他才徹悟“日!倍值暮x,放棄了對碎片式生活中所謂“奇跡”的熱衷和追索! ∈堑,當張執浩走到鏡子的背面,他也許突然發覺生活中根本就沒有奇跡,沒有荒誕不經,也沒有不可理喻和無法接受。沒有什么是你不能承受的,你也無須在承受之中對你命定要承受者予以咒罵和痛擊。你必須要與生活達成和解,如果不行,就試圖去做。他的長篇小說處女作《試圖與生活和解》中的“試圖”二字,正小心翼翼地表明作家從抗拒生活的丑陋到接納生活的真實原貌的心態。他要開始新的贊美,贊美生活中殘存的不可多得的溫情和美好,贊美與本不可抗拒的命運進行抗爭的努力。小說中的安亦靜是不幸的,這不幸從一出生就注定要伴她左右,如影隨形。打擊一次次降臨,一次比一次更致命,但她從沒有喪失她的信念和期盼;這信念和期盼如此卑微和渺小,但正是一個人堅撐著活下去的唯一理由。打擊是人生的一部分,那么,一個平凡的個體可能會遇到怎樣的打擊,如何面對,又如何為自己找到繼續生活下去的理由,可能是作家在這部作品里*感興趣的問題。所以,盡管從小說結構來看,第六章安亦靜在自殺未遂后獻身于山村的希望小學確實有些畫蛇添足,幾近“光明的尾巴”,卻未嘗不是作家寫作邏輯的自然延伸。只是他有些操之過急,將“試圖”的復雜心態變成了直白的“已然”;他始終努力讓我們通過閱讀小說參與生活,卻*終把我們拉到了觀眾席上,聽他宣布結果! ∫晃怀錾脑娙耍槿胄≌f寫作的資本,不是那些被認為是“詩意”的優美動人的寫景或烘托氛圍的語句;“詩意”在此情況下只意味著一種被陌生化的、不同于日常語言的修辭方式。實際上,詩意本應是所有的文學文體乃至哲學追求的*高境界,它昭示著對個體的生存狀況和處境的執著探詢和拷問;在當下,它更突出地表達的是對人的生存危機和困境的焦慮和憂心。這就是海德格爾所說的“詩意”,它要“敞開”、“去蔽”。因此,詩人寫小說*可倚重的,恰恰是他作為詩人對人的“存在”意義的敏銳捕捉;或者說,只有在詩性語言中,“存在”的意義才能向我們完全“敞開”。小說家對詩人的敬意和敬畏大概源于此。 ……
同時代人-詩意的見證 作者簡介
魏天無,1967年3月生于湖北荊門,祖籍河北饒陽。1988年本科畢業于華中師范大學中文系。文學博士,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湖北文學理論與批評研究中心、華中師范大學詩歌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美國孟菲斯大學交換學者(2012-2013)。出版專著(合著)四部,發表論文、評論、隨筆、詩歌百余篇(首)。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推拿
- >
我與地壇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回憶愛瑪儂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史學評論
- >
莉莉和章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