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消逝的草原:一個草原社區的歷史.社會與生態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306041
- 條形碼:9787520306041 ; 978-7-5203-0604-1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消逝的草原:一個草原社區的歷史.社會與生態 本書特色
本書在一個較長時段中探討阿爾泰山南麓一個以哈薩克人為主的社區中人文生態與自然生態相互強化的機制,重點考察社會歷史情境、制度與政策、人群的資源利用行為、人群的環境態度、人口結構與族群關系與草原生態環境關系變遷的過程。這個地處“邊地”的社區是大社會中的“地方世界”,外在世界的變化通過行動者的實踐滲入到地方社區歷史、社會與生態的關系鏈條之中,引發當地人文生態與自然生態的系統化反應。同時,行動者通過創造性的策略適應不斷變遷的內外環境,參與并推動了該社區草原消逝的進程。研究表明,在理解和解釋當代草原地區社會與生態關系時,生態人類學需要建構一種基于過程和政治視角的“自然—社會—政治”的分析框架,以在草原地區和游牧社會的當下場景中展開敘述、闡釋和分析,將歷史、社會、文化、經濟、政治與生態環境帶入到一致的視野里。
消逝的草原:一個草原社區的歷史.社會與生態 內容簡介
本書在一個較長時段中探討阿爾泰山南麓一個以哈薩克人為主的社區中人文生態與自然生態相互強化的機制,重點考察社會歷史情境、制度與政策、人群的資源利用行為、人群的環境態度、人口結構與族群關系與草原生態環境關系變遷的過程。這個地處“邊地”的社區是大社會中的“地方世界”,外在世界的變化通過行動者的實踐滲入到地方社區歷史、社會與生態的關系鏈條之中,引發當地人文生態與自然生態的系統化反應。同時,行動者通過創造性的策略適應不斷變遷的內外環境,參與并推動了該社區草原消逝的進程。研究表明,在理解和解釋當代草原地區社會與生態關系時,生態人類學需要建構一種基于過程和政治視角的“自然—社會—政治”的分析框架,以在草原地區和游牧社會的當下場景中展開敘述、闡釋和分析,將歷史、社會、文化、經濟、政治與生態環境帶入到一致的視野里。
消逝的草原:一個草原社區的歷史.社會與生態 目錄
消逝的草原:一個草原社區的歷史.社會與生態 作者簡介
羅意,漢族,1981年12月生,重慶長壽人。新疆師范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新疆少數民族現代化研究中心副教授,人類學博士。長期從事生態人類學、游牧人類學和族群關系的研究,主持并完成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重大招標項目子項目1項、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一般項目1項,主持或參與包括世界銀行在內的社會評估項目6項,出版編著1部,在《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青海民族研究》、《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20余篇,其中2篇論文被《中國社會科學文摘》收錄。
- >
月亮虎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史學評論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我與地壇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巴金-再思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