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呂坤 內容簡介
本書稿簡要介紹呂坤的生平。內容包括: 生于普通家庭 早年鄉居求學、中年事功與學術并舉、晚年淡泊鄉居而心憂天下、哲學 倫理學思想等。
呂坤 目錄
第1章 生于普通家庭早年鄉居求學
一、家世與家庭
二、聰穎勤苦有志于學
三、變革的時代:出仕
第2章 中年事功與學術并舉
一、心系民生實政濟世
二、深刻批判吏治腐敗,以救時要務為己任
三、直呈《憂危疏》
四、學術交游經世實學
第3章 晚年淡泊鄉居而心憂天下
一、呂坤與“妖書案”
二、身在江湖心憂社稷
三、交游論學著書立說
第4章 哲學、倫理學思想
一、一氣流行道本自然
二、心性不二理欲合一
三、內外兼修真知力行
四、語體道之學塑理想人格
第5章 政治、經濟思想
一、“以民為本”的實政理論
二、“以社稷蒼生為己責”的濟世思想
第6章 “我只是我”:一介實儒的真精神
一、呂坤自評
二、實學批判的“真精神”
三、后人評述及其影響
附錄
年譜
參考書目
呂坤 節選
《呂坤/大家精要》: 第1章 生于普通家庭早年鄉居求學 萬歷二年秋季的某一天,時年三十九歲的呂坤告別家鄉寧陵,踏上了他心儀已久的“以伊尹之所志為己任,以社稷蒼生為己責”的人生旅途。讓我們也循著歷史的痕跡,從黃河古堤畔的那個小縣城開始,去追述這位主人公在一個正經歷著風云莫測、盛衰轉變的龐大帝國之中所思、所行的人生歷程。 一、家世與家庭 翻閱明嘉靖年間編修的《寧陵縣志》及《萬歷甲戌進士題名碑錄》,其中的記錄都將呂坤寫作“李坤”,這是一段頗為詼諧的家世因緣造成的。據呂坤所撰寫的《自纂墓志銘》與《呂李姓原碑》中記述,他的先祖在宋元之前是洛陽的主戶。元末,其家族中有名黑廝者,是洛陽西部新安縣水南寨的菜農。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因為軍功被授予指揮官,但黑廝不愿為官而沒有接受。太祖朱元璋很是贊賞,賜給他花銀(成色較純的銀子)一斤,當面寫下圣旨免除其家賦稅徭役,使其終身不納稅和服勞役,在圣旨的末尾寫上了“敕水南寨種菜老李。欽此”字樣。黑廝辯駁錯寫了姓氏,太祖朱元璋拿起筆想要更改,但筆端的墨汁落在了“李”字上,使字無法再改,索性扔下筆說:“就姓‘李’也沒什么妨礙!焙趶P無奈叩頭起,遂以“李”為姓,二百年間不曾更改過,直至萬歷六年(1578)呂坤在吏部任職時才上奏恢復了呂姓。 洪武三年(1370),呂坤的六世祖為了躲避兵亂,舉家遷到了河南的寧陵縣,自此世居寧陵。呂坤為遷寧陵以來呂氏家族的第六世孫。祖上為菜農,后改屬“匠籍”,大體上都屬于普通勞動者,但呂家在當時鄉里算是一個頗為富有的家族。呂坤父親曾自述其家有田地兩干畝,年收入可達五百石(若按明代萬歷年間的一石約為94.4公斤算,相當于現在的4.72萬公斤),就畝產而言算是廣種薄收了,但相對于呂坤父親所說的“吾當古八口之家者二”來說,這已經能使妻子兒女們衣食無憂,家仆也沒有受凍挨餓的了。即便有客人來,也有能力提供相當好的飲食宴樂;對于往來受凍受餓而乞助于門前的人,也能出自憐憫和體恤之心而給予一定的施舍和幫助。嘉靖十九年(1540),呂坤五歲時,寧陵遭逢大饑荒。我們可以從呂坤父親后來的回憶中了解這一災荒慘象:災民們除糞和土不能吃外,已經遍吃草木,使“草無遺葉,木無完膚”,甚至有父子、夫妻相吃的“食人”慘象!以至于那些數不勝數因饑餓奔走四方、呼號求食的人都已面無人色,后來更無體力再行走,無聲氣再呼喚,唯有僵臥在荒野里任風吹日曬,坐以待斃。呂坤曾遵照父命寫《知足說自警》記錄下了這段往事以自我警示:并不是什么上天厚此薄彼而使呂家免于這樣的災難,而是要力行克勤克儉,厭棄奢華靡費,因為“天下之財自有定數,我不富則人不貧”,只求“吾有可以飽,可以暖者足矣”。由此可見,生活在農村的呂坤,既能體恤人民生活的艱難,也秉承了父親教誨,不炫目于富貴、奢華。盡管當時有富貴、貧賤之別并且被視之為不可更改的“天理”,但倡導、追求過一種簡樸的、知足的、常樂的平常生活是人的德性的自我選擇!
呂坤 作者簡介
柳向忠,寧夏同心縣人。哲學博士,河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研究方向為先秦哲學、宋明理學,在《孔子研究》等核心刊物上發表論文多篇。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煙與鏡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詩經-先民的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