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學術江湖-晚清民國的學人與學風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9800428
- 條形碼:9787559800428 ; 978-7-5598-0042-8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學術江湖-晚清民國的學人與學風 本書特色
近代史名家還原晚清民國學術真實面貌之作重現民國學人之間的往來交游與人事聯系“解今典、通語境”,在具體的時空脈絡中探究學人“所言”與“所行”之關聯層層理清陳寅恪、傅斯年兩人關系,重新解讀各自學術觀念之流變 1. 破除今人對民國學人、學術的不實“想象”,還晚清民國學術一個本來面貌——今人或是對民國學術無限憧憬留戀,或是認為當下的學術總體上已經超越民國時期學術發展的水準。本書所收十篇文章,以扎實的史料為基礎,深入、全面地展示了民國學人及其學術的真實樣貌,為我們理解近代中國學術思想變遷提供了重要的讀本。 2. 考究學人間的往來交游與人事聯系,回歸晚清民國的具體時空,重新解讀張之洞、梁啟超、王國維、傅斯年、顧頡剛、金毓黻等人的學術思想——運用記錄學人言行的直接材料,參酌其他報刊、檔案、回憶錄等資料,大體還原這些學人的歷史軌跡,在全面還原事實的基礎上,力求探尋各說各話背后的隱情真意;民國學人身處千載不遇的大變局之中,世風與學風相互激蕩下,張之洞、梁啟超、王國維、馬裕藻、金毓黻、陳寅恪、胡適、傅斯年等學人如何自處? 3. 重新梳理陳寅恪、傅斯年等學人的史學思想及其關聯,回應思想史上的重要議題——“了解之同情”能否全面反映陳寅恪的史學思想?如何理解胡適提出的 “白話文學為中國文學之正宗”,以及陳寅恪所說 “中國文學當以文言為正宗”?傅斯年如何看待西學?這一觀念是否發生了變化,變化的動因何在?傅斯年、陳寅恪對宋代和清代學術有何看法?傅斯年與陳寅恪二人關系究竟如何?傅斯年留學后學術觀念的突變與陳寅恪有何關系?陳寅恪、傅斯年、馮友蘭等人對新儒學產生的觀點分歧是什么?……。 4. 探討影響中國近代思想、學術變遷的重要議題,把握學術風氣的流轉和學界世態的炎涼——《教會學校與西體中用》從教會學校切入,探討近代世界一體化進程后發展國家民族的普遍難題:中學、西學,何為體、何為用?全盤西化還是中西匯通融合?在西學與中學將近半個世紀的爭奪中,教會學校扮演了怎樣的角色?《“中國哲學”探源》梳理“中國哲學”概念的發生及入華過程,探討跨文化傳通與權力滲透的深層關系。《文與言的分與合:重估五四時期的白話文》在整個近代漢語言文字演變的歷史進程之中,重估白話文的成敗得失……把握中國近代社會歷史的重要關節,理清中國近代思想脈絡及流風遺澤。
學術江湖-晚清民國的學人與學風 內容簡介
本書是桑兵教授多年來發表于各種學術期刊上的文章結集,共計十篇。這些曾在學界引起重大反響的文章,現統攝在“學人與學風”這一主題下,文章間有機結合,既有對學風產生的歷史條件、社會環境的高明洞徹之把握,又有對學人的學術成就、治學方法的客觀條理之辨析,同時寄寓作者本人的治學心得于其中,亦對當下的學人與學風有著借鑒和針砭意義。是史學專門領域研究的一部力作。
桑兵對晚清民國學術生態的剖析和呈現,一是有助于讀者對當時的學人及其學術有全面深入的了解,獲得恰如其分的整體判斷和具體把握,并借鑒反思陳寅恪、傅斯年、金毓黻等學人的治學態度和方法;同時,書中也寄托了作者對當下學術生態的批判和期望,使人反思當下重指標、重名利的學術亂象。
學術江湖-晚清民國的學人與學風 目錄
教會學校與西體中用
一 圣道與技藝/032
二 分途未必并重/038
三 西體雙軌/044
四 分途與合流/050
“中國哲學”探源
一 “東洋哲學”與“支那哲學”/058
二 泰西哲學與中學/068
三 “中國哲學”的取向/076
文與言的分與合:重估五四時期的白話文
一 廢除漢字:近代漢語言文字改革的目標/088
二 我手寫我口:白話文的過渡使命/096
三 文言白話 孰為正宗/104
四 龍種?跳蚤? /110
馬裕藻與1934 年北大國文系教授解聘風波
一 元勛還是罪魁/118
二 解聘與辭職/124
三 師、生、校異趣/133
四 挽留背后的矛盾/145
五 消沉與發奮/154
金毓黻與南北學風的分合
一 北將入主南營/164
二 南北新舊/171
三 由分而合歸本原/179
留歐前后傅斯年學術觀念的變化及其牽連
一 留歐前后的轉變/194
二 頓悟:環境與交友/210
三 敬而不畏之畏/222
四 心照不宣的禮讓/232
陳寅恪的西學
一 學問難以貫通中西/245
二 中國的東方學首席/254
三 國人之中 西學較優/263
四 取珠還櫝/269
五 申論/275
民國學人的宋代研究及其糾結
一 宋代為中國學術文化高峰/280
二 “ 宋學”淵源 /289
三 新宋學及其取徑/301
四 南北宋的高下/313
“了解之同情”與陳寅恪的治史方法
一 取西洋哲學觀念/322
二 了解之同情/329
三 宋賢治史之法/335
求其是與求其古:傅斯年《性命古訓辨證》的方法啟示
一 思想為語言所支配/341
二 求其是與求其古/349
三 方法為儀型 結論不成立/355
人名索引/365
征引文獻/373
學術江湖-晚清民國的學人與學風 作者簡介
桑兵,河北威縣人,歷史學博士。歷任廣東省珠江學者特聘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現任中山大學逸仙學者講座教授。出版《晚清學堂學生與社會變遷》《清末新知識界的社團與活動》《國學與漢學:近代中外學界交往錄》《孫中山的活動與思想》《庚子勤王與晚清政局》《治學的門徑與取法》《交流與對抗:近代中日關系史論》《歷史的本色:晚清民國的政治、社會與文化》等專著。主編《近代中國的知識與制度轉型》及同名叢書等。合編《戴季陶集》《近代中國學術批評》《近代中國學術思想》《國學的歷史》《讀書法》等。
- >
隨園食單
- >
唐代進士錄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自卑與超越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